小学
作文
作文
字数
高中
作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作文 > 400字作文 > > 风筝续写4篇

风筝续写4篇

发布时间:2019-03-16 16:11:56    来源:精华作文网    访问:

【www.jljhlq.com--400字作文】

篇一:[风筝续写]续写《小摄影师》_续写作文400字


 
自从小男孩走后,高尔基一直期盼着小男孩的到来。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看报纸。突然,一个小纸团飞到了桌子上。高尔基怀着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地打开小纸团,纸团上面写着:亲爱的高尔基同志!很抱歉,上次浪费了您宝贵的时间,这次我特意向您道歉。高尔基欣喜地拿着看完的纸团,快步走向窗边,他看见那个小男孩坐在花坛上,有点坐立不安的样子。高尔基大声喊到:“孩子,我等了你很久了,你快进来吧!”于是小男孩快步走进高尔基先生的房间,他再次仔细地打量着高尔基。之后,小男孩对高尔基说:“亲爱的高尔基先生,请您坐在沙发上看报纸。”高尔基按照小男孩的吩咐坐在沙发上专心致志地看报纸。小男孩拿起早已准备好的照相机开始给高尔基拍照,只听见“咔嚓”“咔嚓”的声响,一会儿就照好了。高尔基和蔼地说:“不如我们照张合影留作纪念吧!”小男孩连连点头,拍手叫好。于是高尔基叫来秘书帮她们照了一张合影。小男孩连蹦带跳地离开了。
过来不久,小男孩把高尔基的照片贴在了他们班的墙报上,同学们佩服不已,向小男孩竖起了大拇指。

篇二:[风筝续写]《木兰诗》续写_续写作文1200字


自从得知,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之后,街坊四邻都议论纷纷,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一会儿,到处都传得沸沸扬扬,人人皆知。朝廷里也得知了此事,每日上朝都讨论怎样处置木兰。
一日清晨天子上朝时一文官发言:“皇上,臣有本启奏,臣认为那花木兰应当重罚,我国本来早有律法,律法声称女子不得进入军营,如今花木兰进军营,无视国法,应是死罪。且明知故犯,更是罪上加罪。若是不罚,国威何在?”皇上深思一番,皱了皱眉头,认为其说的确实有道理,但仍然还是拿不定主意,于是又询问一名武将,武将很是勇猛,不懂律法,只知上阵杀敌,于是只能保持沉默,低下了头。满朝文武,都要求重罚花木兰,皇上无奈,只得宣木兰进宫来。
圣谕八百里加急,不一会儿,就传到了木兰家中,听到圣旨,木兰镇定自若。可是,木兰的爹娘却哭了起来:“木兰啊!这才刚刚相聚,怎么又能如此狠心让你和我们分开呢……”木兰深知,此去凶多吉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要爹娘多多保重。街坊四邻们都听说了,都来送木兰离开,大家都痛骂朝廷:如此孝顺的人,怎么能把她抓走呢!不公啊……
经过长途跋涉,木兰终于来到了京城,面见圣上。京城果然不比乡下,到处都是人来人往,有卖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的。木兰来到大殿,更是金碧辉煌,皇上一袭金色龙袍,坐在大殿上。“木兰拜见圣上!”皇上见了木兰,一脸的惊讶,虽说早已经知道女子代父从军,可是始终有些不敢相信。征战多年,久经沙场,许多壮士都牺牲了,更何况是一个这么瘦弱的女子呢!
皇上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了,他很想问问木兰在军中是怎么过来的,又是怎么活到了现在。可是满朝文武都看着自己呢,只能把话憋在肚子里,收回了惊讶,一脸的严肃认真。“花木兰,你可知自己所犯何罪?”木兰答道:“木兰不知所犯何罪,木兰只知木兰一片孝心,代父从军,况且木兰保家卫国有何不妥,一片赤诚之心,也立下了许许多多的战功。”皇上没有说话,那位文官说话了:“你所犯何罪?你犯的是无视国家律法,明知女子不能入军营,你就应该在家里待着,明知故犯,罪上加罪!”木兰答道:“国家律法!律法是死的,可人是活的,律法就可以让我不尽孝道?律法就全是对的?谁说女子不如男?”皇上示意文官退下,又问:“那你可愿意说服我,赦免你?给我一个充分的理由。”“圣上,若是你执意要杀我,我也不会后悔,因为我那高龄的父亲实在是不能为国家效力,去了战场,也必然是有去无回,难道圣上,您就不爱自己的子民吗?你若是杀了我,也怕是不合民心,早闻您是一代明君,今天您治了我的罪,今后还怎么以德服人?请圣上明鉴。”
皇上被其打动,认为木兰说的很有道理,想了想,便下旨赦免了木兰的罪。满朝文武,都跪了下来:“请皇上三思啊!”皇上道:“好了,什么都不用说了,我意已决,花木兰无罪!”
木兰回到了家中,她也没想到自己能够再次回到熟悉的地方,见了爹娘,爹娘喜极儿泣,紧紧抱住木兰,让木兰不要再离开自己。街坊四邻都来了,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圣上下旨,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今后可以不要上战场啦!”大家听了,都开心地笑了,都说皇上圣明。
从此,木兰和父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篇三:[风筝续写]《爷爷的八角风筝》读书笔记_五年级读书笔记400字


书名:爷爷的八角风筝
作者:冯辉岳
内容简介:
这本书的内容,正是作者在客家庄童年的缩影,也是四十、五十年代社会共同的缩影。它细腻而意味深长的描述,使得看这本书的读者能“回到从前”,带着读者身历其境。
这本书真真实实的保留了四十、五十年代的想法、生活以及梦想,使我们想寻找那个年代时,可以比较容易回到那里,是值得阅读的一本书。
心得:
这本书的作者是以朴素而富于感情的文字,透过爷爷的八角“巨无霸”风筝来述说起一段又一段的故事,相信在爸妈出生年代的人,一定都会经过养猪、养鹅、养鸡、养鸭等等,渡过这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虽然很辛苦,但却是充满快乐、怀念的感受,这样生活中美好的一面,真是令人羡慕呀!只可惜现在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幸好,作者写了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四十、五十年代发生过的事情,从当年的夜不闭户,到现在需要保全系统,让我发觉以前的治安原来是这么好的。
所谓“好东西要和大家分享”,作者的好作品,就在你眼前,只要赶快翻开看一看,就能得知到许多四、五十年代的事情,你不妨自己也来看一看呀!

篇四:[风筝续写]探佚红楼梦_《红楼梦》读后感


 
前些日子得到了一本牟润孙先生的《海遗从稿》,从而对探佚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前对红楼梦只是一知半解,一目十行地读过就算看完了,可是现在再次捧起这本文学着作,就会顿生许多的感受与体会。这都得益于这段时间对红楼梦的探佚。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由高鹗续写的。对于高鹗的续写,不少红学研究者都提出了质疑,因为通过研究分析高鹗的结局,似乎与原着不太相符,而且其中还有多处违背原着的败笔。例如:若根据高鹗所说:“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九十五回)康熙十四年乙卯正月初九立春,于《红楼梦》九十五回所说不合。清圣祖(玄烨)即位时,康熙十四年他二十二岁,岂能有四十三岁的妃?曹雪芹原着决不能如此写元春之死。
经历史记载和历史考证,曹雪芹所着的后三十或四十回并非因他病逝而未完成,而是自己焚毁或遗失了。那么《红楼梦》这部书的真正结局究竟是什么呢?目前学术专业派都比较赞成周汝昌老先生的观点和他撰写的结局《红楼梦新证》。在这个结局中,黛玉并非因无法与宝玉结婚含恨而死,而是因赵姨娘和刑夫人的陷害而死;宝玉和宝钗结婚后又出家,最终在危难中又与湘云结婚,而宝钗则受不了家进境落败而自尽。这极有可能就是曹雪芹的真实想法。但牟润孙先生(已故)却在《海遗从稿》中又提出了新的观点。因为清朝存在选秀女的制度,只要是年满十三岁的少女,就必须要参加秀女的选拔。当时黛玉已十四岁,正是参选年龄,因此很有可能是她得知自己要参选秀女,于是使得病情加重,最终抑郁而死。我个人比较赞成这一观点,因为在前八十回,曹雪芹不断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封建制度中秀女选拔的不满和控诉。
探佚红楼梦结局不过是对红楼梦研究的一部分,而最主要的则是对曹雪芹即作者的分析考实。说到曹雪芹,我始终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虽然听起来有些绝对,但且往下看下面这段分析,也许你会对曹雪芹产生更进一步的印象。
曹雪芹最初在书中提到的两个人物:甄士隐和贾雨村。不仔细阅读,你并不会发现什么特别之处,旦看完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你就会发现,这两个名人实际上是:“真事隐”和“假语存”。心思慎密的曹寅在向我们暗示什么呢?红学研究者认为,曹雪芹这两个人物的命名,一语道破了自己的初衷——假借贾家的兴衰来影射曹家的结局。由此,曹雪芹开始了漫长的文学之路。我们现在甚至怀疑第八十回就是结局,因为作者在八十回之前已暗示了所有结局。不是有诗句“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吗?书中还配有这两句诗的插图:两根枯木之间暗悬着一缕摇摇欲坠的丝带,一片残雪之间深埋着一柄暗淡无光的金钗。这悲情的画面已向我们展示了两位女主角的走向,无需再添一处笔墨。而探春的诗句旁边图画是:一个女子站在大海的孤舟中,眼中饱含泪水,手上牵着一个放飞的风筝的长线,孤独地远去了。这不就是探春的结局?她远嫁海外,像断线的风筝漂泊在大海上,杳无音信。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曹雪芹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明用略写,暗用详写,向读书者一一呈现了各个人物的结局,再细读红楼梦便可感知到他写作的深度,使人情不自禁地感叹曹寅的工匠之心!
身处这样一个到处弥漫着文字狱的气息时代,曹雪芹竟能含蓄而完美地表达出一切他想表达的东西,实属不易。但艺术大师的光环不可能扣在每个作家头上,因而我们不难想象出曹雪芹倾尽毕生所学在灯下伏案艰苦创作的情景。他用自己锋而不露的触笔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清王朝的略体,一个曹家事故的放大体。说到现在,《红楼梦》的真实结尾已并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作家曹雪芹能够将整本书的思想性、学术性和价值观全部展现在古今观众的面前,能呕心沥血地冒着生命的危险来记述这段极富寓意的文字,这勇气和精神,值得每个人尤其是当代作家学习,他不愧为中国千年历史上的文学巨匠,他应当得到每个人的崇敬。也许曹雪芹写作的时候并没有像后人想象的那么繁杂的过程,也许这些分析都是主观臆断的,连曹雪芹都没有想那么多,后人却剖析了一大堆理论出来。但是我们愿把这探佚继续下去,让它无限接近于曹雪芹的思想,让现在的读者和喜欢研究《红楼梦》的人对作者有更详细的了解,让他们感受到一代文学巨匠的心路历程,从而对原着和遗失的结局有更深刻的体会和随想。

本文来源:http://www.jljhlq.com/z8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