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作文
作文
字数
高中
作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技巧 > > 初一语文教案6篇

初一语文教案6篇

发布时间:2019-11-12 07:06:21    来源:精华作文网    访问:

【www.jljhlq.com--写作技巧】

(1) [初一语文教案]写作训练:享受阅读的乐趣,教案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写作训练:享受阅读的乐趣》文章由收集。写作目的:
1、引导学生喜欢阅读书籍,喜欢网上阅读,并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2、从范文中积累情感与语言,引起学生共鸣并在习作中学以致用。
【口语交际】
话题:网上阅读好还是书籍中阅读好
【范文】
(一)阅读的乐趣任何时代的智慧,任何长久为人类所喜爱的故事,我们都可以极小的代价从书页之中获得,但我们必须先知道如何去接触这些宝藏,如何能从中获取最大的好处。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该是那些不懂得阅读好书所能得到的心灵满足的乐趣的人,这可能是他们年轻时就给老师吓住而怕起书来,也许是低估了自己以为自己的智慧不配念那些书而羞怯的远离书本。如能在一个了解他的朋友,牧师或图书管理员的指引下稍为努力,他们就会马上认清以前的想法是错了。听故事对小孩固然有极大的魔力,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大人也是比较期望听甚于读,中世纪的人们坐在家里总是听一些有关十字军战争的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第一次是向那些希腊的祖先们,那些一般想听他们祖先冒险故事的希腊先民们咏颂出来,现在诗人和说故事的人们为了大家的方便把它印了出来,但不管写的是诗,是小说还是其他的,他的书就象一个人在向你谈天,想说一些引起你兴趣的东西。我个人最感兴趣的就是人,就是和他们交往,认识他们。我所遇见过的最出色的人物很多只是作家脑中的产品,经由书本而进入我的脑海中。从书中我发现了许多不受人时地限制的新朋友、新天地以至于新字等好伴侣。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多少有点象运动一样:你的热心、知识和敏捷都有关系。阅读的快乐不在人家告诉了你什么,而在于借此你的心灵得以舒展开来。你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和作者的想象力一道飞翔,甚至超载他的。你的经验和作者的比较起来,所得的结论可能一样也可能不同,但了解了他的观念就可以建立起你自己的观念。阅读好比吃花生,开了头就停不下来。每一本书都是独立的,好比是一个独立的院落,许多书在一起就象大城市里的许多房子,虽然他们都是分离着的,但是综合起来就又象一回事了,它们彼此之间都是互相关联着的,甚至和别的城市也有关联。同样的思想或相关的观念,会在不同的地方出现,在生活中一再出现的人类问题,也在文学之中一再的出现,但随着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作品,其解决的方法又自不同。书就象家庭中的成员一样,彼此互相影响着,他们把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联系了起来。不管你从哪里念起,你都是把自己系于某一思想领域之中,最后,你不但能认清其中的人物和天地,也寻回了你自己。

(2) [初一语文教案]17 安塞腰鼓 教学,教案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17安塞腰鼓教学》文章由收集。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排比句、感叹句对表达作者感情、增强语势的作用。
  2.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有关散文的一些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朗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气势。
  2.培养捕捉关键词句的能力,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3.体会文章带给读者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三)德育渗透点
  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想像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气势恢宏,语句简洁有力,铿锵激越,很适合朗读。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贯穿朗读训练,并且以朗读带动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和领悟。
  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由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有关散文常识,教师简要介绍。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教师引导。
  2.朗读课文、体会文意。
  3.讨论分析、把握文章。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教师引导:这篇散文有真情、有灵性,语句铿锵激越.是训练朗读能力的好材料。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朗读训练,分析讨论达到本课的素质教育目标。(投影素质教育目标内容)
  素质教育目标
  1.了解有关散文的—些知识。
  2.理解排比句、感叹句的作用。
  3.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内涵。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并了解有关散文的知识。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陕西人。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八十年代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他的第一篇散文《转九曲》获得了散文优秀作品—等奖。《安塞腰鼓》获鲁迅文学奖,被选为《中国当代散文精华》。
  八十年代的散文侧重于“自我”经验的“自由”书写。从对社会主题的呼应转向对个人情绪、心境的表达,语言和方式追求作家的“个性”。简言之就是注重“自我表现”,着力表现现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些作品被称作“新散文”或“朦胧散文”。
  刘成章在创作时,特意写下三个大字“勿忘我”,他认为只有写出属于“我”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才有益于散文的繁荣和发展。刘成章的五部散文集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下面就让我们来阅读这篇散文,感受它的灵性、真情与个性。

(3) [初一语文教案]30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免费教案




  教学设想   理解诗中语句,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背诵五首诗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采取读读、议议、背背的方法教学。阅读强调整体感知,字面上的意思给予答题解惑,不必逐字逐句讲解;学生看不出的精妙之处要给予点拨,点到为止,不必深挖。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作再创作,可以画成图画或扩展成一个故事进行口述。还要注意各首诗词的写法。   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和文字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韵律,尤其是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应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龟虽寿  曹 操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全诗,教师订正或强调“骥””枥”的读法。  2.指名解释下列词语。  竟时 烈士 暮年 不已 盈缩之期 养怡之福  二、简介背景。  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写在他平定乌桓叛 乱、消灭袁绍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曹操以统—天下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取,虽屈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  三、品味、理解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写法。  1.齐读课文。  2.讨论以下问题。  ①全诗的核心句是哪几句?表现厂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明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诗人为统一中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  教师补充:诗人写这诗时53岁。故以“老骥”自称,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他认为统—全国符合历史的需要,所以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②学生自读、背诵这四句诗,本诗主要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为什么要写到“神龟”“腾蛇”?   明确:作者先以神龟、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诗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③既然宇宙万物都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那么人的寿命长短是不是全由天来决定呢?请从诗中找答案,并作简要分析。

(4) [初一语文教案]《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免费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西北特有的艺术奇葩。  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3、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想像力。  教学重点:  1、利用多媒体教学,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欣赏。(视频下载地址:http://resource.myedu.gov.cn/statics/jspx/czpd/xkjx/c1yw/c1yw28/1asyg/jxmb.htm)。  2、学生谈观感。教师从以下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合注释,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和义。  亢奋、晦暗、羁绊、冗杂、叹为观止、戛然而止  2、请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课文,体会全文语速、语调的变化。  明确: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5—2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自然段: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3、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反复四次。  4、朗读全文。  可以模仿合唱的形式。1—4自然段和28—30自然段由女生读。5—27自然段主体部分老师朗读。其中,抒发赞美之情,音调最高亢的13、17、22、24自然段,由男生读。  5、分清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是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 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部分从“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一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三、 师生互动,共同探讨。  1、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2、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3、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5) [初一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教学设计(含同步练习题),教案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教学设计(含练习)》文章由收集。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预习提示
1、查阅相关的资料,搜集有关钱学森的知识。
2、把课文中重难点字词给整理下来。
3、用几个四字词语把课文内容归纳下来并找出叙事线索。
4、画出文章结构示意图。
5、思考一下本文在谋篇布局上的特点。
6、搜集有关爱国的诗文故事。
教学目标
1、 理解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2、把握文章的线索
3、了解钱学森功成名就的辉煌和为返回祖国所作的种种努力,探究他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1、把握文章的线索2、了解钱学森功成名就的辉煌和为返回祖国所作的种种努力,探究他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与钱学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办法了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10月,我过国政府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家”的称号。钱学森于1911年12月11日出生在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大。1935年赴美留学,1943年,他于马林纳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为美国20世纪40年代研制成功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设计思想被用于“女兵下士”探空火箭和“二等兵A”导弹的实际设计中,所获经验直接导致了美国“中士”地对地导弹的研制成功,并成为后来美国采用复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的“北极星”“民兵”“海神”导弹和反弹导弹的先驱。
2学生搜集资料并整理有关钱学森的事迹,在班上交流。
钱学森简介: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6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他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则,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二、你听我写
小组内进行生字词语检查默写。重点把握以下:
眷恋 诞生 萌发 募集 签定
三、合作交流
学生结合预习题3、4小组内合作统一答案。然后选出优异的画到黑板上

(6) [初一语文教案](七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教案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七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文章由收集。 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2005年南京市中考试题)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①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世说新语》)
注①东渡:公元316年,西晋在异族入侵中灭亡,第二年,渡江至建康(今南京)的西晋旧臣拥司马睿为帝,史称东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5分)×2
(1)问其故( )(2)及其日中如探汤( ) ⑶孔子不能决也( ) ⑷元帝异之( ) ⑸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
2.下列与例句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2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A.明帝问何以致泣 B.告以此意,更重问之C.皆以美于徐公 D.策之不以其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2
(1)孰为汝多知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故异昨日之言邪?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请简要地说一说。(2分)×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甲】段中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段中晋明帝两次回答的同一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不同,但两则故事相映成趣,都表现了儿童的___________________。(3分)×2
(二)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问题。(台州市2005年中考语文试卷)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于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回:“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本文来源:http://www.jljhlq.com/z91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