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作文
作文
字数
高中
作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作文 > 读后感 > > 关于想象的诗4篇

关于想象的诗4篇

发布时间:2020-05-28 07:05:53    来源:精华作文网    访问:

【www.jljhlq.com--读后感】

篇一:[关于想象的诗]小学《日有所诵》读后感


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学生要掌握能力,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读的能力也需要在不断尝试、改进、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每天清晨,学生一走进教室,就拿出《日有所诵》诵读,或津津有味地自己读,或同桌合作读,或全班一起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认读新词,积累词句,自己品悟或向老师同学学习,学会用朗读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三年级《日有所诵》内容为泰戈尔《飞鸟集》选、儿童诗、唐诗,附录为《老子》选。《日有所诵》里增加了大量泰戈尔散文诗,关于哲学性的文本。也许学生对于《飞鸟集》里的诗歌没有我们那样的感悟,但读《飞鸟集》可以让学生亲近美文,受到优美文字,美好情感的熏陶。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情景,能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也许经过一段时间,当他们再回忆诗歌时,又会有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日有所诵》里还有大量的儿童诗,有趣的文字,灵动的诗歌韵律,特别奇妙的是,这些儿童诗能带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学生读文字,想象诗歌带给我们的画面,想象诗歌带给我们的故事,自然越读越有滋味。让阅读走进心灵。享受阅读是一种幸福的能力,因为阅读,我们走近自然,走进伟大的心灵,走进自我。
帆。一起诵读吧,它是快乐的!是使我们兴奋的!是美丽的!……

篇二:[关于想象的诗]关于中秋节的诗句大全: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李白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朝代:唐代作者:李白
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汉。
赏析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了前案,这是“破”。
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篇三:[关于想象的诗]诗的记忆_散文800字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往日便是往日,今日便很快变成昔日。只恨光阴不待人,但也如花落去般无可奈何。
偶然阅一首诗。诗中每一句皆是一道风景,其间的禅意妙不可言。它用“阙题”作题目犹如留白,给人更深的美意和想象空间。它仿佛是寻芳而去的小径,弯弯曲曲,蜿蜒深入。在那个不知名,又不知形的深处,有什么在等待着从容呢?越往深处走,越有不知归路的惊喜和闲适。但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前提才能感受得到——心静如水,从容不迫,便会有画一般的梦境。
从白云尽处入径,便是“道由白云尽”,那是一条朦胧的鹅卵小路。尽头,那个若隐若现的轮廓,有些书香,有些儒雅,便是友人的家。我认定世上定有一条用诗铺成的路,便是这一条。道旁不是山,不是树,而是云,亦是雾……我惊羡这样的诗情,开篇就把人带进了诗情画意中。想必诗人想见的那位深居林中的友人也是似白云般的人吧。
沿路的春光如悠长溪水,便成了“春与青溪长”。时而看见落花随流水而去,一路漂流,一路芬芳。若没有如此好的情怀,这样的情致又怎能看到,读懂,品味呢?一个“随”字,是随了心,随了意,随了心中所往的自由。看到的都是美,听到的都动人,闻到的都是香,沁人心脾的香。世间的美都是这般从容,这般素简,这般潇洒。
世事纷纷扰扰,人心营营役役;路上你追我赶,人前争芳斗艳——人的天性,人的劣势。有多少人说起苦,苦不堪言;有多少人说起累,累如丧狗。但仔细想想,所有烦恼也不过是我们自己吐的丝,自己亲手做的茧罢了。
看一次山林,或看一片天;窗前几页书,或房中一抹茶;听书中流水潺潺,林中小鸟喳喳……人生只不过是一座空谷,你堆满了垃圾,便是乌烟瘴气的废墟;你若种上兰,眉目也会从容地沁出兰香。
岁月苦长,心境可宽。长的是时间之河,宽的是人生两岸。上得了岸,看得了花,有风、有霜、有雨、有雪都不怕,落花远随流水香——便是好人生。
要做就要做这样从容的人,从容地走在诗行里,从容地读一本书;做一朵花,开也从容,落也从容。
记忆中的诗,记忆的领悟便是从容,那可是受益终生的真谛啊!
姓名:张凯怡
指导老师:田飞虎
邮箱:1774353822@qq。com

篇四:[关于想象的诗]小学语文古诗三首《鹿柴》说课稿|教案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古诗三首《鹿柴》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 本站地址:www.99zuowen.com,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古诗三首《鹿柴》说课稿《鹿柴》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一、教材简析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组诗《辋川集》中的一首。这首诗是他晚年所作,当时他已厌倦官场生活,在蓝田(今陕西西安东南)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鹿柴是辋川的一处小地名。
   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整首诗写得自然流畅,毫不做作,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前两句写“不见”,不见的是人;后两句写“见”,见的是影。在见与不见之中,诗人给我们传递出的是一种以落寞为美的信息。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边读边想,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难点是展开想象,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三年级学生做到: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鼓励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根据以上原则,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的“鹿、返、复”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图和诵读,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觉。
   5.拓展阅读古诗《竹里馆》,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确定
    由于古诗词句凝炼、意境深远,今天的儿童理解时有一定难度。为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读。目的是使学生知道学习古诗会读、读好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疲劳,兴趣点也易转移,单一的诵读形式,会让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采取了丰富多样的诵读形式。如初读时的听读、自由读、跟读、范读;理解中的个别读、轻声读、看图读、齐读;巩固提高时的有感情地读、配乐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自然使学生保持着盎然的诵读兴趣,从而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的目的。

本文来源:http://www.jljhlq.com/z1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