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作文
作文
字数
高中
作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作文 > 读后感 > > 对事物的认识6篇

对事物的认识6篇

发布时间:2020-06-09 07:06:13    来源:精华作文网    访问:

【www.jljhlq.com--读后感】

对事物的认识篇(一):实践论读后感800字

对事物的认识_实践论读后感800字


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我的经验认识,用自我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决定,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透过理解外部信息,透过主动观察,构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必须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构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此刻、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好处。

对事物的认识篇(二):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600字——你留心观察的事物

对事物的认识_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600字——你留心观察的事物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600字——你留心观察的事物
自古以来,小草是一种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东西,但我却认为它是我人生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种东西。
小草给人生机的动力,它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梦想,充满了希望。草的作用很广:它可以制成药方,供人治病;它可以吸取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让我们每天都有新鲜的空气;它可以保护水土流失,让世界没有沙漠化……它还有一种品质始终鼓舞着我,那就是坚忍不拔。
记得那是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在期中考时没有正常发挥,结果考砸了。我一个人走到了小河边,默默地望着这川流不息的河水,我发愣了,坐了下来。我坐在这绿油油的草地上,冷静地反思着我以前的失落。此时,我心中的光芒已消失了,我犹如陷入了一个万丈深渊,爬不起来了。想着想着,我站了起来,低头看见了小草被我压扁了,我心想:小草也跟我一样有种失落感吧!我绝望地回了家。
第二天,我又来到了昨天的那个地方来反思,没想到昨天被我压得遍体鳞伤的小草竟又长了起来,而且更有生命力。我的心一下子被触动了,我心中的光芒又重新亮了起来,我又恢复了信心,当时我的心里本是像有一块大石头压了上去,而现在我一下了把石头搬开了,心灵之结也解开了。我望着小草,情不自禁地饮起了白居易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就像一只快乐的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翔着。在期末考试时,我满怀信心,创造了光辉的成绩——因为我知道从哪里倒下去,就要努力地从那里爬起来,深信世界上的事情,只要你坚忍不拔,努力地去做,没有什么不成功的!
啊!小草,你触动了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变得宽敞而又明亮!
东湖小学六年级:黄丽雯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600字——你留心观察的事物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父亲欲对一对孪生兄弟作“性格改造”,因为其中一个过分乐观,而另一个则过分悲观。一天,他买了许多色泽鲜艳的新玩具给悲观孩子,又把乐观孩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车房里。
第二天清晨,父亲看到悲观孩子正泣不成声,便问:“为什么不玩那些玩具呢?”
“玩了就会坏的。”孩子仍在哭泣。
父亲叹了口气,走进车房,却发现那乐观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掏着什么。
“告诉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亲宣称,“我想马粪堆里一定还藏着一匹小马呢!”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乐观者在每次危难中都能看到机会,而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了危难。
人的信仰不同,所服务的对象自然不同。
大家一定熟悉电视连续剧《亮剑》吧!李云龙和楚云龙都爱自己的祖国,面对日本小鬼子的侵略,他们毫不畏惧,都能身先士卒,痛击日寇。小日本被赶走了,李云龙和楚云龙因为信仰和政治立场的不同,而成为战场上的一对劲敌。楚云龙忠于蒋家王朝,支持蒋介石搞独裁。而李云龙则一心为劳苦大众着想,坚持走人民民主专政之路。于是他们兵戎相见。如果不是战争,我相信李云龙和楚云龙会成为好朋友的,他们彼此欣赏对方的军事才能。
正如苏轼在诗歌《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一样。所以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遇事要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千万不要死钻牛角尖。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600字——你留心观察的事物
今天我看了一幅漫画,看了之后我觉得对待事物要有不同的看法。漫画上画的是:在一张桌子上摆放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一个数字。一对父子分别站在桌子的两端争吵着,儿子把手指举成了“6”,而父亲却把手指举成了“9”。仔细一看,从父亲这边看是9,从儿子这边看的确是6。这幅漫画刚映入我的眼帘是我还以为上面画的数字是6,仔细看才知道,原来这个数字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到的都不一样,一会看的是6,一会看的是9,我不禁思索起来了,这个数字到底是几呢?答案是:不能确定。我认为当我们看到一些东西的时候先不要说它是什么,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如果自己想的跟别人不一样,也不能说别人的想法是错的,要从别人的角度上想一想,这样才会回答正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回答正确呢?同样,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想想别人为什么会那样想,如果实在想不出,不妨问问别人,总之我们的思维不能仅仅陷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曾经,我们学过一篇叫《画杨桃》的课文,这篇课文就充分说明了对待事物要有不同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画出来的杨桃也就不一样。再比如解答一道应用题,有人用算术方法,有人列方程,这也是经过每个人的不同思考想出来的;考试没考好被家长批评了,我们不能怪家长,要从家长的角度想一想,体谅家长此时的心情,家长也是为我们好。这幅漫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对待事物要有不同的看法。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600字——你留心观察的事物
恩,最近好久没正经写点东西了呢,那今天就写点吧。
突然无缘由的想起王艺姐,于是想到了那样的一篇故事,一个女生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是用食物来命名的。很有意思呢,那好吧,我也写点这样的东西好了。
糖心蛋
这几年老是想到糖心蛋,想到它的味道,想到关于它和我的一些事情。其实,它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食物之一。
因为腿老是容易骨折,印象里的小时候基本上都是在床上过去的。那时候每次骨折的时候妈妈都会给我煮鸡蛋或者荷包蛋吃。尽管那时候家里很穷,尽管那个时候,鸡蛋并不好买。但妈妈每次都会给我做。
永远忘不了妈妈流着泪喂我时的样子:昏暗的灯光,躺在床上的我,坐在旁边那流着泪给我吹食物的妈妈。这一幕还有那沾有淡淡咸味的糖心蛋,我是永远也忘不了的。
其实,所谓的糖心是7、8成熟的鸡蛋,是妈妈因为还要干活还要照顾我的缘故没煮好的鸡蛋。小的时候虽然不怎么喜欢,因为躺着吃会流到脖子里。
可现在却老想着它,想着它的味道,更重要的是,想着那时候妈妈照顾我时的样子。觉得该把这段短短的故事写出来了,否则我怕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写。
虽然妈妈现在进入更年期了,有时候无缘无故的指责我,但我从来不还嘴。呵呵,其实我很少和妈妈犟嘴的。看着她那头上已经胜过黑发的白发,心里总是觉得苦苦的。妈妈是爱我的,她是为了将来我能好好的生活而在犯愁。
妈妈,你对儿子的那些爱,那些关怀,儿子永远也忘不了的。儿子真的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好好的照顾你和爸爸。
 

对事物的认识篇(三):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对事物的认识_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21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大批的电子设备不断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我们的生活增加了许多便利。可是,你想过吗?这些高科技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发挥着一些“副作用”。
比如说,电脑。这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主要物品了。的确,电脑非常方便,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各地的新闻,有“千里眼,顺风耳”之美誉。用电脑还可以上QQ、听音乐、玩游戏等。可是,电脑也在渐渐地危害人们。它有巨大的辐射,对我们的眼睛特别不利。随着电脑的普及,全国近视的人特别多,现在都称“戴眼镜是正常,不戴眼镜是奇迹”了。
然后是,空调。空调是家家的常用电器,它能起到“冬暖夏凉”的好处。让人们不用担心四季的温差,减少疾病。可是,你知道吗?夏天是排除细菌的大好时机,多流汗使细菌排出体内。可是现在家家都用空调来降温,酷热的夏天就像是凉爽的秋天一样。这使细菌不能很快地排出体内,对人类的身体也有一定的危害。而且,现在空调使用广泛,也是全球变暖的一个原因。冰山融化,生物灭绝,更大的灾难也将降临到人类头上。
还有塑料。塑料袋、塑料勺子……这使人们的环保意识下降。而且塑料难以降解,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21实际,确实是个给人们带来便利的世纪。可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没有说一样事物一定都是好的,或者都是不好的。所以说,人类在享受它的利时,也要考虑它的弊。

对事物的认识篇(四):给自己一个信心_初中写事作文700字

对事物的认识_给自己一个信心_初中写事作文700字


 
倘若让我选择我愿意给自己什么,我不会茫然,我不会犹豫,我一定会斩钉截铁地大声说出——给自己一个信心,让我拥有一份勇气!只有信心,才可以改变我,让我拥有前进的动力!
我从小在大家眼里就是一个胆怯的孩子。我不懂得“主动”是什么,更不明白“信心”为何物。“信心”,我看不到也摸不到它,在幼时的我的脑海中,这只是一个抽象的词语罢了。
人对各种事物的看法总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小学时,当胆怯的我终于愿意开口时,老师说:“你的声音挺好听的,怎么沉默寡言的?不如这样吧,你尝试一下在国旗下演讲,去锻炼一下自己。”在国旗下?在众人面前?胆小的我怎么能做到?在我的百般推却之下,老师并没有动摇,她只是用坚定的目光望着我,说:“你需要信心!”此时,虽然我仍不知道“信心”是什么,可是“信心”在我脑海里,成为了我克服胆小的力量。
临近升旗仪式还有一天,我心急如焚,因为我还没有找到“信心”。怎么办呢?没有它我就不能顺利地演讲!对了,去问妈妈吧,她是大人,一定知道“信心”!“妈妈,什么是‘信心’?找到它,我就不会再胆小了。”我天真地问。妈妈从来没有听过这奇怪的问题,不由自主地笑了。妈妈温柔地吻了一下我的额头:“孩子,‘信心’就在这里。明天的演讲,你一定要加油,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哦,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这就是“信心”!
升旗仪式开始了。我挺起胸膛,大步大步地走上升旗台。我已经有了信心,我不再是一个胆小的孩子了。演讲开始了,我的声音是多么的嘹亮,我的目光是多么的坚定,所有人都对我投以肯定的目光。“信心”对我是多么的重要啊!
我要给自己一个信心,我要让自己不再胆小。信心就是我最宝贵的礼物,漫漫长路,只要有它,便不再困难!

对事物的认识篇(五):《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

对事物的认识_《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堂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下面我想就此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一、《实践论》的世界观意义
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
重要的是《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
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二、《实践论》的方法论意义
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两点,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下面我想就此再举一例,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全国人民一道,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但在当时,许多事情无先例可循(实践已经证明,苏联的经济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并且它自身也存在重大缺陷),一切的实践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处于摸索阶段。就像李光耀指出的,这难免犯一些错误,比如1958年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并且由于政治路线的偏差,导致了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浩劫,从而使本已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众所周知,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经济腾飞的。
而1980年代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就www.99zuowen.com
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振兴。为什么呢?因为邓小平理论不是空想的结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经历了先试验后推广这一认识过程的正确的理论,是经历了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思想的结晶。有目共睹,邓小平理论不仅解决了中国经济中的一些沉疴痼疾,使国民生产总值突飞猛进,更重要的,使它将中国带入了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并为中国经济指明了永恒的发展方向。
但是,如毛泽东所述,邓小平仍不能预见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后的一些具体问题,不能预见到在当代日趋复杂的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具体争端,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遇到的种种具体问题。同时,在经济开始复苏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显得更加迫切。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更将“三个代表”写进了党章,从而更好的指导了我们的实践。
我个人认为,“三个代表”思想中最本质的内涵在于与时俱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
也许是出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许是源于自小接收的教育理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也许是高中的思政课堂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故在老师说看一篇马列恩毛全集,写一篇读后感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毛泽东的《实践论》。
也许是今日无事,也许是出于想尽快完成任务的目的便从百度搜来读了一下,没想到为完成一个任务却让自己感触颇深。从客观的角度,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个人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初步的了解及把握了《实践论》的基本内涵。总的来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著作,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系统地论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学文的都知道: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辨证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实践。因此,认识的辩证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感性认识中获得的丰富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整理,将符合实际的部分上升为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活动和接受实践的检验。
下面我想就此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一〉《实践论》的世界观意义
从毛泽东的《实践论》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从高中的文综课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它批判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从中我们也可以举一反三:例如,
一、《实践论》对经验主义的批判。学了中国近代史及现代史的都能了解经验主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举例来说,如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好的经验可以给我们的实践带来益处,但经验主义是却会在不经意中令你万劫不复。
二、《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从字面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是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这也就让我想到我们高中学思政时老师的举例: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这也就是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同时还要做实验的原因,即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当然理解这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一定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这也就是我们从书本上所了解到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从而我们不难理解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当然,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二〉《实践论》的方法论意义
在阅读《实践论》和一些对《实践论》的观点及看法的同时,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的方法论意义有于两点,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无论何人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或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可能生活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再比如说我们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全国人民一道,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但在当时,许多事情无先例可循(实践已经证明,苏联的经济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并且它自身也存在重大缺陷),一切的实践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处于摸索阶段。就像李光耀指出的,这难免犯一些错误,比如1958年的人民公社及大跃进运动。并且由于政治路线的偏差,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导致了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浩劫,从而使本已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之当时与中国处于同等地位的国家使中国倒退五十年。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众所周知,东南亚乃至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经济腾飞的。又观1980年代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振兴。为什么呢?其原因就在于邓小平理论不是空想的结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经历了先试验后推广这一认识过程的正确的理论,是经历了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思想的结晶。有目共睹,邓小平理论不仅解决了中国经济中的一些沉疴痼疾,使国民生产总值突飞猛进,更重要的,使它将中国带入了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为中国进入世界市场提供前提,更确切的说为中国经济指明了发展方向。这些都无不证明:实践与真理不是凭空捏造的,实践是需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实践需要真理的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从建国以来所确定的理论性认识最重要的是在于与时俱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并形成真理指导实践。
读了这篇《实践论》仿佛又重新上了一堂思政课,感触颇多,既是对历史的一种感悟,也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思考,更是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的一种深思,一种领悟。
编辑推荐: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http://www.99zuowen.com/duhougan/
更多读书笔记范文进入读书笔记大全:http://www.99zuowen.com/dushubiji/

对事物的认识篇(六):一棵树_中学生材料作文700字

对事物的认识_一棵树_中学生材料作文700字


儿时家门前有棵桃树,我最初对事物的认识是从那里开始的。
桃树每年开花结结果,诱惑就悬挂在我头顶,很长一段时间,我垂涎三尺地抬头望。可是一直不敢爬上去。我家的门前住着一个瘸子,我父亲就拿他来恐吓我,说瘸子就是儿时爬橇树摔的。直到某一天,一种突如其来的力量结束了我在树下观望的窘况,我爬了上去。作为回报,我尝到了自己亲手摘到的桃子。而且此后没有一次空手而返。
这时,我才明白,在成功之前,失败是事物的全部可能,而在成功之后,失败已没有可能。桃树并不难上,难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心理权衡时产生的矛盾和别人施加的影响。在桃子成就的季节,父亲让我看管桃树,这是我的口福和我们全家的部分口粮。看桃的日子,总让我无端地心惊肉跳,天空中向这边飞来一只鸟,路边行人的脚步声,夜晚毫无先兆的一场暴风雨,只要有点儿蛛丝马迹,我的心都会为桃树牵挂,为此常常从梦中惊醒。当有一日,桃树只剩下空空的枝头,我的心充盈而且踏实,不但是我,一家人都感觉轻松又坦荡,夜晚睡觉,一家四口的鼾声,像交响乐中四个声部的重奏。
财富是诱人的,你我家门前那一棵桃树的果实。只要它还挂在枝上只要它不定期对他人存在着诱惑,总会让看管它的人担惊受怕。而简单质朴的生活,让人感到轻松、踏实。我曾经尝过那种毛茸茸的青果。那是一种青涩的滋味,父亲说,等它们长成了,就跟蜜一样甜。于是,我只好等待。等着青色一点点褪去,慢慢变成深红。但是,不经意的某一天,忽然间一夜醒来,一树的桃子不翼而飞。成熟的果实已被父亲偷偷摘下,连夜挑到镇上,换回了口粮。我对着橇树哭喊,但已经无济于事了。
未成熟的果了是青涩的,可是在等待之中,煮熟的鸭子往往也会飞。在生活中,需要恰当地把握时机,否则,可能人生一头是青涩,另一头是空虚。

本文来源:http://www.jljhlq.com/z1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