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作文
作文
字数
高中
作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作文 > 550字作文 > > 爱国散文诗4篇

爱国散文诗4篇

发布时间:2019-01-30 01:26:31    来源:精华作文网    访问:

【www.jljhlq.com--550字作文】

爱国散文诗篇(一):歌颂祖国的诗歌大全


歌颂祖国的诗歌大全
歌颂祖国的诗歌1:《沁园春·国庆》
万里晴空,壮丽山河,
赤旗飘扬。
看九州方圆,普天同庆;
江河歌唱,遍地流芳。
社会稳定,人民幸福,
改革开放谱新章。
新中国,如世界巨龙,屹立东方。
今朝如此辉煌,赖党政国策指方向。
忆峥嵘岁月,生灵涂炭;
黎民多难,长夜茫茫。
枪林弹雨,出生入死,
换得新生红太阳。
当珍惜,永葆河山赤,
地久天长。
歌颂祖国的诗歌2:《爱祖国更爱家乡》
淡黄的温情
我的心灵纵然追随那
澎湃在北国大地上的黄河水流动蜿蜒,
我的心灵激荡追寻那
惊涛在南国热土上的长江水直奔东海。
她们
是国人生命海岸中的一抹金黄的闪光
隔河两岸是心驰神往的天堂
抬头豁然,祖国好
低头乐怀,家乡美
脚下是我追寻的圣土,蓦然回首
爱祖国,更爱家乡
岁月悄无生息地流淌,沿着时间的路途
祖国欣欣向荣一片好
忆往昔,千古风流人物
看今朝,英雄尽显本色
我欣欣然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于是乎?
便置身百里杜鹃,才知花的天堂,鸟的天堂;
走进草海,去感受海的静谧;
旭日从上帝山爬起,无数柳枝与海共舞;
浓浓的乡景乡情,与谁同醉?
是谁谱写一曲曲乡间的民歌?
伫立在微风中感受绿树野草散发出的清香
瞬间春暖花开,温馨无限
条条乡间道路四通八达
片片绿色树林装扮家乡
心灵顿时感到倚天长剑划破天宇
爱祖国,更爱家乡。
歌颂祖国的诗歌3:《祖国颂》
六十年前
伴随着一个伟人雄伟庄严的声音
您诞生了
从此世界的东方有了您巍峨的身影
三十年前
伴随着另一个伟人的频频招手
您开放了
从此多彩的世界有了您呐喊的声音
二十年前
伴随着第三代领导人的彻夜思考
您飞翔了
从此强手如林的世界上您日新月异
十年前
伴随着XX主席的亲切微笑
您腾飞了
从此世界的东方您谱写了一首强国之歌
歌颂祖国的诗歌4:《把祖国搂进明月》
梦海晴空
(一)
月是故乡明,国是中国强
亲亲我的祖国,亲爱的母亲
把你搂进中秋的明月
用一腔火热的祝福
把你深情抒写
母亲,你听——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全国上下的子女们
举着一轮明晃晃的明月
笑逐颜开地注视着你
认真倾听你在黑夜发出的强音:
我的钓鱼岛,绝对不容别人抢劫!
母亲,你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热爱母亲的孩子们围着天上的明月
欢声笑语地唱起歌,跳起舞
迎接母亲的63周岁生日
对母亲诞辰的美好祝福
是大江南北到处盛开的笑靥
(二)
拳拳爱国心,明月千里来相照
亲亲我的祖国,亲爱的母亲
第六十三篇壮丽乐章即将
重新谱写,在这中秋团圆佳节
在这举国欢庆的激动时分
我们期待,我们渴望
新乐章万众曙目的那一页
母亲,你看——
你的第一艘航母舰“辽宁号”正式入列
十三亿双惊喜的目光
一齐投向那座幸运的城市
接近两位国家领导人
接近母亲的心脏
我们看到了强国之声
响在浩瀚大海里的和谐
母亲,你听——
“誓死保护钓鱼岛”的浩然之音
响彻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摩拳擦掌的呼吁,四处可见
为了我们亲爱的母亲
“头可断,血可流,卫国不能卸!”
(三)
母亲,亲爱的母亲
我们最亲爱的祖国母亲
看着你在被扭曲的历史面前
流下委屈的泪水,心疼的痛苦
时刻折磨着每一颗热爱你的赤子心
我们抗议这一切非正义的行为
我们拒绝所有轻蔑你的举动
母亲,你说——
作为你的子女,我们能为你做哪些?
母亲,亲亲我的祖国
今天是你的生日——国庆
让我们携起手来,环绕在你的身旁
千言万语串起星光般灿烂的祝福
悬挂在母亲的周围
让十三亿子女的双手
坚决悍卫你那高不可攀的气节
月是故乡明,家是国家好
亲亲我的祖国,亲爱的母亲
把你搂进中秋的明月
用一汪无悔的爱恋
与你深情相约
歌颂祖国的诗歌5:《祖国,我为您高歌!》
月下愁人
首先
我要歌唱东方红
因为您是沿着东方红的歌声
当家做主站起雄身的
也正是东方红的歌声激起了您的灵魂
是您在一片黑暗中找到了光明!
其次
我要高歌春天的故事
因为您是跟着春天的故事的歌声
打破保守走进开放和发展的
也正是春天的故事的歌声指给了您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
是您在一条光明的路上创建了许许多多的不同凡响!
最后
我要高歌走进新时代
因为您是随着走进新时代希望的歌声
真正实现走进新时代的繁荣
也正是走进新时代的歌声给了您一派新容
是您有了今天这六十年沧桑巨变的辉煌历程!
祖国啊!您看
东方红了
春天来了
百年睡狮醒来了
她吼一吼
世界也要抖三抖
您看她
威武雄壮东方站
奔腾跃越世界惊
科学发展创神速
奥运健儿称一流
抗洪救灾全民坚
铁流滚滚军容壮!
祖国啊!我尽情唱出我心中的歌
太阳从东方升起
必将照亮全世界
这是永恒的铁律
睡狮从东方站起
也必将在世界民族之林昂首屹立!

爱国散文诗篇(二):青春纪念册_经典散文600字


轻松愉快的小学生活像一抹彩云飘然而去,我们就这样在向往和懵懂中开始了初中生活,青春纪念册也随之翻开了全新的一页。从跨进中学校门的第一刻起,初中生活便不再是模糊的雾气,不再是夜空里的流星,更不再是漂浮的云朵,而变成了触手可得的现实。
嫩绿的柳枝随风摇曳,宽阔的草坪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花园式的学校,成就了多少求知的梦想,它回荡着老师们的谆谆教导,承载着莘莘学子的勤奋苦读,更寄托着家长们的殷切期望。每当我站在这里,就会有一种自豪——因为我真正成了一名中学生!
初中生活既像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又像调色板,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缤纷;更像玲珑剔透的水晶,光彩照人。
还来不及整理自己的思绪,大量的知识就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脑海,常常使我感到眩晕。渐渐地发现自己睡得越来越晚,起得越来越早……
这崭新的初中生活里,处处有竞争,时时有压力。常言道:“有压力才有动力。”的确,在月考前,同学们为了迎接这次考试,紧张地复习,白天黑夜埋头苦读,把精力放在自己的薄弱之处。我当然也不例外,对功课进行了查漏补缺。大家都紧绷着弦,丝毫不敢松懈。“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在巨大的压力和不懈地努力下,大家都发挥出了良好的水平,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虽然初中生活处处弥漫着紧张,但同样充满了开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之间越来越熟悉,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我难过时,会有同学安慰我;在我遇到困难时,会有同学帮助我;在我失败时,会有同学鼓励我。
小学生活已经成为历史,初中生活的一分一秒、一瞬一息都将记入我的青春纪念册,成为我美好而永恒的记忆……

爱国散文诗篇(三):两株月季_写景抒情散文400字


两株月季_写景抒情散文400字
楼下花坛里有两株月季,一株艳红的,一株鹅黄的。
那株红得似乎总开得那么艳,那么盛,好像一团团火红的绣球,被它高高举过头顶。那鹅黄的倒是矜持了些,只是它只偶尔开一两朵花。
一群孩子跑过来,看着花坛里的两株月季,七嘴八舌的开始评论起来,我经过他们身边,几句话飘进了我的耳朵——
“我喜欢那株红的,多漂亮啊。”
“我也是,你看那黄的,一年才开几朵花呀。”
那株红月季,在夏日的微风中,摆了摆身子,更显得婀娜。
孩子们跑开了。说真的,我也蛮喜欢那株红月季的。
然而——
一场大雨倾盆而至,一下便许久,直到傍晚才渐渐停下来。
我从外面回来,一眼便望见花坛里的两株月季,不由吃了一惊——
那红的已被砸倒在地,俯身于泥土之上,一条枝子痛苦地向前伸,平日里它引以为荣的火红花儿皆凋零,花瓣落满地。而那株鹅黄月季竟让人难以置信的依然挺立着,向风雨展示它的不屈。
我心中不由涌起了对鹅黄月季的无限喜爱。
孩子们又来了,依旧叽叽喳喳,七嘴八舌的交谈着——
“这株黄月季居然还活着。”
“你看,现在这黄的比那红的更漂亮呢。”
我笑了,其实真正的美丽并不在于外表有多华美,而在于经历风雨时的不屈。
人亦如此。
春天里_写景抒情散文400字
“一年之计在于春”。
在春天里的工厂里、田野里、商场里、学校里、军营里,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这充满希望,充满阳光的季节里争先恐后地忙碌着……
工人,用汗水铸成了我们的高楼大厦,用血肉造就了我们新的万里长城。为祖国的建设增砖添瓦,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农民,用勤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用善良谱写了一首又一首的动人诗篇。为祖国的建设奠定基础,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商人,用智慧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抓住了一次又一次的商机。为祖国的建设献计献策,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通过坚韧不拔的精神攻破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为祖国的建设提供能量,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军人,用自己的勇敢扞卫着祖国的领土,保卫着祖国一寸又一寸的土地。为祖国的建设保驾护航,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春天里孕育着十三亿中国人的希望,怀揣着十三亿中国人的梦想,希望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十三亿人的中国梦。

爱国散文诗篇(四):《余秋雨散文》读后感1500字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1500字
激情与智性的二重奏
著名学者孙绍振先生曾说:“余秋雨之所以在九十年代崛起,就是因为他在自然景观面前,将激情的抒发和智性的文化沉思结合了起来。”读《文化苦旅》,读《山居笔记》,我们都会鲜明地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艺术个性,即以自然景观为核心意象,使激情与智性相互渗透,把对自然景观的赞叹和文化景观的阐释统一起来。《都江堰》就是这样的一篇佳作。
这篇散文抒情激切、高亢。文章开篇就奠定了一种厚此薄彼、褒贬分明的情感基调:“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我以为”“最激动人心”“不是……而是……”这些字眼,将作者的理性判断镀上强烈的主观情绪色彩,它统领下文对都江堰自然地理景观(水)和文化景观(李冰之于水利建设的杰出贡献)等的描述与议论。
激情的抒发需要具体形象的铺垫,否则感情势必空洞浮泛。《都江堰》一文形象刻画角度多变,生动空灵。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正面描写,或从听觉角度切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以极度夸张的比喻摹拟江水惊心动魄的声响;或从视觉角度摄取,抓拍堰中江水股股叠叠或合聚飞奔或分流直窜的动态镜像,突出其规整中的强悍的精神,展示它“壮丽的驯顺”的个性。侧面烘托,有欲扬先抑,如写去都江堰之前的先入为主的偏见、懒懒的心绪、散散的脚步,来反衬之后亲睹真容的震惊与叹服;有对比映衬,如以海水的“雍容大度”与江水的“精神焕发”相比照,突出江水“踊跃喧嚣”的气韵。这些自然景观形象的描绘,饱含钦敬欣羡之情,为下文文化景观的智性反思张本。这些感性的丽句里潜藏着作者对都江堰内蕴的精神风度之历史价值的深邃反思。
智性的沉思需要具体形象的承载,否则思考势必单调枯燥。文章在从声、形、神韵等多侧面写足了都江堰自然景观的壮美之后,接着将视线聚焦于“李冰”这一形象及其历史文化的内涵上。作者对李冰形象的刻画是粗线条的,主要用夹叙夹议的手法,纵横今古,浪漫飘逸,充满诗情。作者先是遗貌取神,“取其一点,不及其余”,以类似速写的笔法,寥寥数字勾出他想像中的蜀守李冰的形象:“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然后叠加上“画外音”:“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再点缀以妙语连珠的议论,展开与人文景观的对话。如“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又如“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等等,这些潇洒出尘的智性判断把李冰形象深厚的精神内涵纵深挖掘出来,坦呈在读者面前。这些智性的睿语中奔涌着作者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资源的敬重与热爱之情。
智性的沉思,不仅要借助于思接千载、心骛八极的想像,更须有纵横捭阖的联想,从而让议论的锋芒更犀利。本文第三部分,在阐释李冰的治水韬略时,作者顺水推舟的点到:“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这是借题发挥的神来之笔,换句话讲,这才是都江堰这一人文景观的核心隐喻,它与长城所象征的“保守、僵硬、封闭”形成一种潜在的对照。此外,作者还善用穿插笔法以拓宽阐释空间,如第三部分倒数第2自然段,插叙了石像出土后,一位现代作家面对残损的塑像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发出的诘问——“活着或死了应站在哪里”,这是对当下那些尸位素餐者掷地有声的当头棒喝。其实,这也是作者在向读者追问:我们今天,应该向李冰学习什么?那不就是曾经有过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不就是天下为公、泽被万民的务实行动?……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由表及里,因少总多的选材与立意的运思方式,是秋雨文化谋篇布局的常规。本文着重从都江堰这一人文景观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的层面来抒情议论的,因景及人,因人及事,因事及理,如抽茧剥丝,将其精神个性、文化人格、政治理想的追求跃然于纸上,感性与理性交融,谱写了一曲浩浩荡荡的激情与智性的二重奏。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1500字
行走在深沉与浅薄间——我看余秋雨散文
品读余秋雨的历史散文,蔚然成了近年来中国小资的时髦风气,并带出了文坛一阵风潮。历史利用文学获得“美丽外观”,而文学利用历史获得了“精神深度”。由此带来的文化狂喜,可以从他散文集的发行量上得到证实。
在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余秋雨做出的努力是令人赞赏的。在我的记忆里,余文首先在上海的《收获》杂志连载,而后被不断地出版、转载、报导,成为中国各大城市的重要畅销图书,甚至出现在几乎所有的中文网站和杂志上,与鲁迅和林语堂的作品一道成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一时间,大有不读余文,羞谈文学之风。果真是这样吗?让我们以他的《文化苦旅》为例,看看历史和文学在这里是怎样结构在一起的。
在《文化苦旅》中,我们可以透彻的看到作者采用的话语策略,那就是透着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的传统“爱国主义”(也即“民族主义”,这正是该书发行时面临的一种流行思潮),而后在这引导下进入深度操作的层面。
第一篇“道士塔”是一个奠定民族主义基调的重要篇章,它确立了整部书的话语(价值)姿态:王道士以他无知和贪婪出卖了中华文化的瑰宝“敦煌石窟艺术”珍品。这种道德化的母题和“故事”完全符合大众的“民族主义”走向。不仅如此,作者还使用了一些煽情主义话语记号来强化这种戏剧性的效果,如“伤口”、“滴血”、“下跪”、“恳求”乃至“哭泣”,所有这些意象或独白都展示了一种露骨的煽情技巧。尽管它从文学技巧上看相当笨拙,但在中国的读者市场却是双重有效的,即点燃了读者的历史怒气,又使之产生了对作品乃至作者的无限钟爱,这样的例子在余文中俯拾皆是。
余文成功的运用历史随笔与情感化的叙述方式,引发了大众的阅读回响。尽管人们并未从这些历史诠释中获得新的概念,但封存在历史中的传统价值和现代生活的断裂,获得了某种修复,旧式文人的理想、趣味和面容遭到了大众之手的亲切抚摸。那么,在当时所谓“建构大中华文化圈”的大汉民族主义思潮中,余文受到大陆、台湾乃至世界各地华人知识分子读者的响应和鼓掌,便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但是余文在市场化的包装上存在着“媚俗”过火的问题。它太过矫情。再以“王道士”一文为例,由于爱“宝”心切,作者竟打算给道士“下跪”,而为了敦煌经卷的一次亏本的“出口贸易”,作者想为此“大哭一场”。这种行文上的肆意煽情,主要源于,他一方面沉浸在老式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之中,一方面则试图向大众或市场寻求最大限度的认可,这两者最终发生了统一。没有任何一种统一比这一种看起来更为www.99zuowen.com.古怪。
与诗歌相比,中国散文在其历史进程中始终扮演了一个可悲的角色,散文是诗歌与小说的话语残渣,堆积在文学史的边缘,成为每个时代主流话语的底衬。长期以来,以小日子、小情趣、小思想和小笔触为基本特征的“小散文”,尽管获得了城市市民的热烈掌声,其局限却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一个充满着阔大意象的中国文化而言,它只能是一种日用文化缀品。这就为所谓“大散文”诞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由:散文需要长“大”,需要更为“大气”的构架和运作。
在我看来,余进入历史和政治话语领域是一个错误。他旅行于一个他完全不能驾驭的领域,并陷入了阔大的迷津,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余文依托的那些陈旧的话语体制,正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里缓慢地崩溃。我们应该注意到,所有出现在这些怀旧书页中的言说都是一种挽歌,哀悼着所有正在随风而逝的政治、道德和文化传统。余文并未让历史向我们开放并成为我们的,恰恰相反,它显示了一个旧式文人的普通特征:屈从于陈旧的历史阐述和历史语法,同时又沉醉在一些细小的话语改造之中,而这样的文本无疑无法成为新散文的方向。
散文应当从这思想的迷津中彻底解放出来,散文应当终止这种紧张的文化漫行,返回到伫立、安坐或躺的舒适状态。在一个高速运转的超级资讯时代,散文完全没有必要成为思想者的承重之本。“轻小”应当成为散文的常态,而“娓语”才是当代散文的主流。无关乎深沉和浅薄,要的只是真性情,流行散文的真正面貌就应如此!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1500字
从来没有一个人的作品,能够这样这样平和又深邃的渗入我的心灵,即使伟大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也不能例外,他作品某些文字的的晦涩和深峻阻碍了我和他的交流。的确,再伟大的作家也离不开情绪的渲染,作品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作家的情绪,包括他的烦躁和哀怨。而这些不良的情绪便会通过作品传递给我们这些读者——文学作品的确离不开情感——这恰恰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但是,过多的不良情绪渲染还是会影响我们读者的情绪,我们的痛苦和不安便会在读过这些作品后产生——这就是我们往往在读了某些作品后会产生头疼的生理反应或者烦躁的心理反应的原因。于是,有些作家的作品,我往往翻不了几页就放下了。不是因为这些作品写的不好,而是我无法完成对这些作品的解读,我们之间架不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无法完成心灵的契合——很遗憾,于是,某些名作家的作品通过媒体介绍心仪已久,一去拜读便觉索然无味——这是很有趣却很无奈的现象——阅读的过程是读者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完成契合和沟通的过程。
对于我而言,有一个人是例外,他就是余秋雨。严格来说,余秋雨先生并不是一个职业作家,他的称谓前面往往带着一个学者。而他的散文作品因为他的学者身份而增添了文化的厚度,这种厚度,让我对他心生敬意。我带着敬意走进他的作品,一部部读过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文化厚度也在慢慢积淀,历史的,人文的,伴随着这些作品我收获了一种阅读的快感和成长的幸福。
我一直认为,阅读就是一种学习,是读者成长的过程。这种过程可以是知识上的,可以是观念上的,可以是心灵上的,读过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之后,你会发觉这种成长是全方位的,从表面上的知识,到内心深处的观念,甚至人格结构上的。初识余秋雨的作品是通过朋友的介绍,那几年,我正在尝试着写写一点散文,却往往不得法,搜肠刮肚罗致辞藻,殚精竭虑考虑结构,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宛若死水一潭,投进无数石子也激不起浪花一朵。一次,与一位文学朋友交谈。她说,你何不找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读?听从了她的建议,我立刻去书店买了一本,读了第一篇《道士塔》后,便不忍卒读,一篇篇读下去,感觉满口余香,袅袅飘进心扉。一时间,在他的文字中,我找到了久违的阅读和成长的幸福。他的文字有一种中国画般瑰丽多彩的色调,把我的心染得缤纷多彩;他的文字有一种音乐般的优雅深邃,轻轻拉动我的心弦。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民族、对历史文化、对现在未来的一种深沉的思考,一种充盈着文化厚度、生命宽度和历史高度的思考。这种思考,借助他的文字轻轻地走进我的内心,让我跟着他一起脉动,一起思考。我从中学会了怎么思考人生,怎么思考未来,怎么在历史中思考,怎么在现实中思考,尽管我的这份思考是幼稚可笑的,但是,如果一部作品能给你一些思考和启迪,我想这部作品已经完成了和你心灵的契合。于是,继续读了他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一部部读下来,一遍遍读下来,爱不释手,手不释卷。仅仅那本《文化苦旅》我就读了五六遍,书角读卷了,伸展开来,继续。越读心中越敞亮,越读心里越美丽,越读感觉越从容,越读思绪越清晰。他的作品传递给我的是一种不花哨的优雅,是一种不晦涩的深邃,是一种不虚滑的灵动。当然,也会有愤懑但却不绝望,严肃却不冷峻,悲痛却不哀怨,厚重却不烦躁。
在他的作品随处可见对历史和现实之间实现架构的思索,对中国和世界之间完成沟通的反思,对个人和民族之间找到统一的思考,对狭隘观念和哲学思维之间寻求交流的思虑。
编辑推荐: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http://www.99zuowen.com/duhougan/
更多读书笔记范文进入读书笔记大全:http://www.99zuowen.com/dushubiji/

本文来源:http://www.jljhlq.com/z8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