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作文
作文
字数
高中
作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作文 > 读后感 > > 乔布斯传记6篇

乔布斯传记6篇

发布时间:2020-04-09 07:04:34    来源:精华作文网    访问:

【www.jljhlq.com--读后感】

乔布斯传记篇1:《乔布斯传》读后感_人物传记读书笔记1200字


 
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于10月5日离世,这位一手打造苹果帝国的“神”一样的人物,走完了短短56年的人生,业界在对乔布斯逝去极尽惋惜的同时,也在期待他本人授权的传记早日面世。这样一个查字典是如何炼成的?
1.富有说服力
早期的乔布斯要是在旁边的话,气味的确是会有点难闻,就是这样的乔布斯把自己训练得能长时间不眨眼地盯着别人看,还发现了用这招可以说服别人做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它能够救人的命,你能想办法把启动时间减少10秒吗?”他问。Kenyon说有这个可能。乔布斯走到白板前,说,“假如有500万人在使用Mac,而每天需要额外的10秒来启动,加起来每年就有近3亿个小时,这就相当于每年至少救了100条命。”
2.告诉别人怎么做
乔布斯称不上是真正的程序员或者技术工程师,更无法和微软的比尔盖茨相提并论了,但是,他对技术和设计有着一种直觉的理解,这最终改变了世人对电脑的期待,更改变了消费电子行业。
“老实说,我们原来并不知道‘友好’对电脑意味着什么,是乔布斯告诉了我们。”——Terry Oyama,早期Macintosh设计团队的成员。
3.相信你的直觉
我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凭直觉不只一次抓住了机会。而乔布斯对自己的品味有着深刻而恒久的信仰,深信要是自己喜欢些什么,公众也同样会喜欢。而他几乎总是对的。
“贝尔在发明电话前有做过任何市场调研吗?”
4.敢于冒险
在他整个职业生涯里,乔布斯抓住了多次机会,首先是成立了苹果,然后出走,直到1997年再回来。在一个大多数公司都在想方设法进行多样化经营的年 代,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却反其道而行之,削减业务,精简产品,专注在相对较少的领域上面。如果他认定某样东西将来会获得成功,他会改变苹果整艘船(或至少 某些方面)的航向,朝一个方向进发。
乔布斯的管理哲学之一就是,要不时地抛抛骰子,把公司赌在某个新的想法或科技上面。
“我有这个疯狂的想法:我们可以通过ipod的广告影响来卖出更多的Mac.此外,ipod还可以把苹果定位成创新的、年轻的公司。所以我把 7500万的广告费用拨给ipod,哪怕这个产品按比例还分不到1%.这意味着我们完全统治了音乐播放器市常我们比别人多投入了一百倍。”
5.用优秀延续优秀
无论是产品还是电影,乔布斯总是力图要创造优秀的后续产品/续集。在职业生涯的早期他做得并不成功(比如Lisa电脑),但他在皮克斯和苹果都证明了自己能够做到。
的两个最大商业成就,一是苹果,二是大名鼎鼎的制作“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的pixar皮克斯动画公司。3D动画和苹果,都是艺术和科技结合的最佳案例。乔布斯,是现代版的达芬奇。
最后,也许是读者最为关注的,乔布斯作为一个商业奇才,他的哪些特质是可以借鉴和学习的?书中有很多答案。总之,他不是一个通常标准中讨人喜欢的人,绝对不是。他有极强的领导特质:影响力;惊人的产品和市场直觉;聚焦能力;永远用最好的人才等等。有一点很关键,书里有很多案例,就是他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比如重回苹果,其动机并不是为了钱。这是一个有非常强大信仰的人。
我想说的是,一个伟人的炼成,需要社会提供的精神养料,需要父母师长的呵护,更需要他对自己聚焦式的锻造。在我心目中,乔布斯是一个现代版的东方圣贤,因为他信奉禅宗,信奉简单即美。他把这种哲学用到了极致,做出的产品如艺术品一般,为亿万人喜爱。

乔布斯传记篇2:《乔布斯传》读书笔记2000字


《乔布斯传》读书笔记2000字
2011年10月6日,苹果公司的创始人,IT世界的传奇人物史蒂夫·乔布斯传去世, 10月24日,《史蒂夫·乔布斯传》在全球发售,此书由著名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在过去两年与乔布斯面对面交流40多次、对乔布斯100多位家庭成员、朋友、竞争对手和同事的采访的基础上撰写而成。艾萨克森是原《时代周刊》主编、CNN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撰写过爱因斯坦传记、基辛格传记、富兰克林传记等畅销书籍。
《史蒂夫·乔布斯传》向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乔布斯,和他光鲜耀眼的成功相比,他经历坎坷,成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而且性情孤傲、自私、冷漠、固执,习惯谎言与背叛,但他毫不畏惧,在内心深处的理想引领下,坚持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来战斗,在工作中充满了激情和创意,正是这个复杂的人,最终成就了非凡的苹果,创造出个人电脑、动画电影、音乐、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数字出版等6大产业的颠覆性变革。乔布斯是一个私生子,早年被养父和养母收养。少年时代极为叛逆,喜欢披头士,曾经吸毒、辍学,成年后到印度旅行时对佛教禅学产生兴趣,并最终在日本拜师学习。大学期间,乔布斯认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伙伴沃兹。1976年,年仅21岁的乔布斯和26岁的沃兹成立了一家电脑公司。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苹果公司。他们的事业,是从设计制造第一块电路板开始的,并因此积累了第一桶金。1980年,苹果公司在华尔街上市。一夜之间,乔布斯成为一名年轻的亿万富翁。之后,随着企业的壮大和发展,他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但在1985年,因决策上的失误频出,乔布斯从苹果出走并成立了NEXT公司,取得了不俗的业绩。1986年,收购并创建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并制作了世界上第一部3D动画片《玩具总动员》,开启了3D动画时代。1996年,在苹果公司负债累累的时候,乔布斯毅然回到苹果,拯救自己一手创立的企业,并通过改革促使苹果扭亏为盈,现在苹果公司的名声更胜从前,创造辉煌。
乔布斯能够拥有如此巨大的成功,与他身上特有的不惧失败勇往直前的性格,为客户着想的理念和血脉中流淌的创新基因识是分不开的:
一、不惧怕失败:乔布斯永远不放弃内心的追求,不断的尝试和努力,这是他身上永不服输的韧劲。1985年乔布斯因与管理层的分歧被迫离开自己亲手创办的苹果,那年他刚30岁,这种打击几乎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毁灭性的。但是,他没有从此沉沦下去,他重新振作起来,创办了NEXT公司,后面又收购了皮克斯。虽然NEXT公司时浮时沉,没有多大起色,但皮克斯公司却开创了数字动画电影的辉煌。后来NEXT公司被苹果收购后,他又回到苹果,临危受命重新缔造了苹果复兴的神话。他热爱创新更有着常人不能比的激情和创造力,让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打击下不断走向成功。当他被诊断为胰腺癌,并被告知只有几周生命时,他却说没有什么比垂死更能让人集中精神。20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时说: 没有人愿意死。就算想上天堂的人也不希望通过死去那个地方。但是,死亡是我们共同的终点。没有人逃得过。你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浪费在过别人的生活上。不要受困于教条,也就是按照别人思考的结果生活。不要让他人的意见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有勇气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它们不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他说的话更好的诠释了他的成功是有勇气去坚持内心的声音和直觉并为之不懈奋斗,他的话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启迪。
二、为客户服务的理念:乔布斯在关注产品功能的同时更关注用户的体验,他美学至上的设计理念和追求产品简约便利的设计为苹果产品在全世界赢得了许多忠实的追随者。为了解放按键对手机的束缚,才能让用户体验全屏幕操作带来的快感,iPhone诞生了。乔布斯当初提出要设计一款只有一个按键的手机时,连苹果的工程师都觉得有点难以实现。乔布斯曾当面指责负责为Mac电脑设计操作系统的拉里,他认为当时的Mac电脑启动速度过慢。乔布斯问拉里:“如果能救人一命的话,你可以将系统启动时间缩短10秒钟么?”拉里有点不明白,10秒钟怎么会救人一命,乔布斯在白板上列出:如果Mac电脑卖出500万台,而每天每台机器开机多花费10秒钟,那加起来每年就要浪费大约3亿分钟,而3亿分钟至少相当于100个人的寿命!工程师拉里听了之后,用了2个周的时间将系统启动时间提速了28秒。现在,据360安全中心发布的一份《中国电脑“不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电脑平均开机时间为56秒,而国际上电脑的正常开机时间只有45秒,比正常健康水平慢了11秒,正是这不起眼的11秒,就能每年浪费100个人的生命,每天浪费6万千瓦的电能。正是这种本着真心为客户服务的理念,苹果才会被用户喜爱,真心拥戴。
三、流淌在血脉中的创新基因:乔布斯坚信用户“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当年福特有句名言——如果你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人要什么,他们绝不会说是汽车,而会说我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马。另一句在技术界反复流传的话出自电脑先锋艾伦.凯之口:“预测未来的唯一办法是发明未来。”乔布斯毫无疑问是这一阵营里的人。早在早期的个人电脑都有一个难懂的前面板,没有屏幕和键盘。在Apple I之后,所有电脑都有了屏幕和键盘,让人机交互更简单,让电脑更容易使用,让计算机成为大众消费品。图形界面只用键盘操作太麻烦,鼠标操作又被苹果应用出来,虽然最早的鼠标理念并不是苹果发明的,但真正让鼠标变成现实并改变电脑操作方式却是苹果来实现的。手机有太多按键太麻烦,那就造一个只有一个按键的手机,要是连软键盘都懒得按,让iphone 4S的Siri帮忙,你只需动动嘴皮子,她就会为你打点好一切。苹果一直在创造神奇,乔布斯真的一直在创造未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以上所叙述的,就是我所理解的乔布斯精神,他坚定不移,不惧失败,敢于创新,工作中充满激情。在我日后的工作当中,要以这种精神为引导,正视失败,热爱事业,真心服务群众,不懈奋斗。
人无完人,乔布斯并不是一个圣人,他有时候为人比较刻薄,说话有时也很恶毒,当初比尔盖茨拿他发明的windows操作系统给乔布斯看,结果乔布斯出言相讽,说的话难听之极,把windows贬得一无是处,幸亏盖茨也非凡人,否则就不会有今天的微软。他不善交流,甚至连苹果的系统都收他影响,是个封闭的系统,兼容性不是很好。这些缺点是我工作中需要回避和注意的,仪器站的工作信奉“走出去,请进来”,强调沟通、交流,资源共享才是和谐发展之道。
最后,用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讲话时的一句名言来自勉:“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
《乔布斯传》读书笔记2000字
书不是我买的,是公司买的。那天早上我坐在青浦办公室角落里,神情恍惚,尽管是自己愿意调去新办公室的,内心还是有种被分离,被遗弃的感觉,我走到那边去打杯水喝,领导刚好从他办公室房间出来,然后他甩手把书递到了我面前,是乔布斯传,一本我想看的书,当时为之一震,内心泛起涟漪,他说了一句“恩,还是你先看吧”,眼睛望着另外忙碌着的几名同事,我心里“哦”了一声,于是你就看见了一位年轻的职场女性在短短时间内经历的失落、高兴再到平复的心情。
这本50万字的书,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有的地方看得还算仔细,有的地方就只能跑马观花了。因为是中文译本,所以文采上没多少可取之处,好在故事本身内容丰富,阅读无障碍,但苦于书本太厚,也有一些计算机专业术语加上驳杂的外国人名,要一口气读完,还是要有很大的肺活量的。好几次在阅读过程中停下,看看自己已经看了多少,占几分之几,刚开始很是让人沮丧。书在内容编排上有个很大的特点,将乔布斯的生平分成42个章节来回顾,按照时间和那段时间相关的重要人物或经历的重要事件或推出的重要产品,而且结合得相当好。作者是个写传记的老手,当然他的其他著作我并未读过,只是这本书,这本书如果细细读来,你会发现并不是乔布斯一个人的传记,而是可以说包含了相关领域很多大腕大咖的生平叙述,也甚至可以说描绘了一群赋有创新精神的人50多年来的奋斗史,甚至可以说叙述了整整一个计算机行业的诞生和发展史,鸿篇巨制。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会对作者这种刻意扩大、对其他名人的大篇幅赘述嗤之以鼻,因为我认为他在借此提升这本书的价值,而使这本个人传记可能受到不那么纯粹的影响。个人看法。本书歌功却没有颂德,比较如实客观的展示了一位行业领袖、创业楷模的嬉笑怒骂、生老病死的人生轴卷。
2月17日晚,我把书带回住的地方,安安静静把书看完了,哭了半个小时,睡下了。
好吧,其实我不喜欢乔布斯,因为在他眼里我肯定是属于笨蛋、狗屎那一类的,乔是完美主义者,自己看得上的人就是天才,是座上客,看不上的就是傻瓜,一无是处。他让“天才”欣喜又惴惴不安,让“笨蛋”愤怒、绝望、沮丧。因为本能的,我会因为恐惧而逃避那些让我没有安全感,没有自信的人。可是,我又非常羡慕他,羡慕他的热情与执着,羡慕他少年成名,才财俱得,羡慕他留下了好看的印迹,为这个世界留下了科技与艺术结合的美好典范,是呀,多少人,书中的那些人,书外的同时代千千万有追求有梦想的人,是真的该对乔布斯多么羡慕嫉妒-恨啊。我不喜欢他,也不至厌恶他,尽管他自以为是、有功利心、控制欲强、甚至对亲人挚友撒谎背叛,我会同情他,因为一本书看下来,基本可以断定,他的人生是急迫的,是抑郁不安的,是操心过度的。书中多次提到他在无法承受的压力面前就是当众大哭,我第一次看到时觉得他还蛮孩子气嘛,蛮可爱的一面,渐渐你就会越来越同情他,他的内心那么急迫想要一件完美的署名于自己的产品,当他受到质疑,不被支持就会难以自持,他以自己的艺术品味为荣,对呆板僵化嗤之以鼻,殊不知别人也对他的冷酷暴戾、瞬间情绪化、磁场般的歪曲事实横眉怒对,我还是同情他,因为他飓风般的气场与做法伤害了一些重要的人也伤害了自己。作为代价的,他创造了苹果,如愿以偿的,他被称为“苹果之父”,这一点看来,他是成功的,但说不上是完美的、幸福的。在我的概念里,幸福的人是淡泊明志、从容不迫、能安享天伦的人,就是前几日有人空间里传的那位画画养花的老奶奶。
领导让我们看乔布斯传可不是为上述那些感想,主要还是站着公司层面来考量,如何挖创业之意志,创新之精神。我的领导能一目十行,但可能不愿意提笔写太多废话。他转发了一条最高层领导的短信给我,并敦促赶紧写一篇读后感。短信内容是这样:
——“刘老师,推荐速读《乔布斯传》,这书www.99zuowen.com较客观记录了一个伟大公司的历程。我近一个月才读了3/5,现深感该书不但有助于公司研发部门,对我司营销、管理及技术业务开拓也大有裨益,尤其是乔在产品设计中强调的专注、价值、从繁至简,从复杂中找规律,注重细节等理念,将使未看该书的同事们受益。 吴桂昌敬上” 短信后面其实还有四个字“棕榈桂昌”。我们的领导就是更宽厚和善,我们喜欢这样也乐于这样,大底骨子里我们还是缺乏竞争意识的。(感觉我拿这条短信给自己贴金了,其实我也犹豫,但是吴董言辞恳切,其谦恭和蔼的形象跃然纸上,也无什么损害;至于我的直属领导刘老师虽然我很敬他,有时候怕他,但我很信任他,理解他,相信他也不会同我计较太多,只是他不曾想这读后感会是这样子。)
沃茨与乔布斯的区别就是前者是一个天才般的闭门造车的技术人才而后者是发掘、利用天才的社会活动家&商人,慢慢建立品牌成为了企业家。创业跟创新这两类人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而能将这两种本事集于一身的人实在凤毛麟角,私以为盖茨可以算是其中一个。这本书的男一号是乔布斯的话,第二男主角可以说就是盖茨了。这不得不引申到封闭式系统vs开放式系统,独裁式管理vs议会式管理,感性vs理性,艺术vs技术,品味vs实用……这两个硅谷里成长起来的大树,盖茨正直有势,乔可能生在风口——风致有形。要理性有理性的光辉,要感性有感性的完美,合上书的那晚我之所以恸哭是因为,恩,因为我已泯然众人矣,没有牢靠的技艺擅长,没有持久的做事激情,可是却梦想着能挤入上流社会,然后又觉得为时已晚,痴人说梦,然后又开始纠结,到底是要急迫操劳、风光显赫还是要从容不迫、安贫乐道?其实这两种都算富足的人生。人生苦短,最可怕是一辈子劳碌困顿、一生嗟叹。
乔布斯这本书里出现了不少富有哲理的句子,我喜欢的一句是:过程就是奖励;有同事喜欢:预见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亲手创造它;比较经典的还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才有可能真的做到;大繁至简;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领袖与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最经典的,也越来越喜欢的一句就是:stay hungry,stay foolish ~
《乔布斯传》读书笔记2000字
读乔布斯的传记,你会发现乔布斯的成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经历的坎坷,比你我只会多不会少,但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毫不畏惧,在内心深处的理想引领下,坚持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来战斗,最终成就了非凡的苹果。他的成功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
一、坚定的信仰:设计出色的产品以改变世界,永远追求并享受其中的快乐。这与其说是一种理念,不如说是深深根植于乔布斯血脉中的创新基因,是乔布斯和苹果所特有的DNA。
在Apple I(1976年诞生)之前,早期的个人电脑都有一个难懂的前面板,没有屏幕和键盘。在Apple I之后,所有电脑都有了屏幕和键盘。1977年诞生的Apple II以其简约实用独到的设计和精准的市场定位,畅销十六年直到1993年才谢幕。让人机交互更简单,让电脑更容易使用,让计算机成为大众消费品——这是体现在Apple I和Apple II身上最为重要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也贯穿苹果30多年,直至最新的iPod、iPhone和iPad。他关注产品的同时更关注用户的体验,他美学至上的设计理念和追求产品简约便利的设计为苹果产品在全世界赢得了许多忠实的追随者。 如今,在地球上每一个角落,随处可见,满街都是膝上捧着iPad玩“愤怒的小鸟”,手上拿着iPhone漫游互联网或视频通话,耳朵里戴着耳机听iPod音乐的年轻人。苹果产品之所以获得这么多人的喜欢并脱颖而出,我觉得主要在于产品的创新外观和良好触觉、优良的使用体验。乔布斯坚定的追求设计出色的产品,并始终遵从内心的感觉,这种信仰的坚持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
二、不惧怕失败:不断的尝试和努力,永远不放弃内心的追求,这是他身上永不服输的韧劲。1985年乔布斯因与管理层的分歧被迫离开自己亲手创办的苹果,那年他刚30岁,,这种打击几乎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毁灭性的。但是,他没有从此沉沦下去,他重新振作起来,创办了NEXT公司,后面又收购了皮克斯。虽然NEXT公司时浮时沉,没有多大起色,但皮克斯公司却开创了数字动画电影的辉煌。后来NEXT公司被苹果收购后,他又回到苹果,临危受命重新缔造了苹果复兴的神话。他热爱创新更有着常人不能比的激情和创造力,让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打击下不断走向成功。当他被诊断为胰腺癌,并被告知只有几周生命时,他却说没有什么比垂死更能让人集中精神。20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时说: 没有人愿意死。就算想上天堂的人也不希望通过死去那个地方。但是,死亡是我们共同的终点。没有人逃得过。 你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浪费在过别人的生活上。不要受困于教条,也就是按照别人思考的结果生活。不要让他人的意见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有勇气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它们不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他说的话更好的诠释了他的成功是有勇气去坚持内心的声音和直觉并为之不懈奋斗。
三、善于吸引和聚集人才:他有着超凡的说服力和领导力,吸引和聚集大批优秀的人才,一起为改变世界的理想而努力。在最初创办苹果时,有技术天才沃兹;在开发麦金塔计算机时,有全能的计算机科学家杰夫·拉斯金和电脑奇才伯勒尔;吸引百事可乐的市场专家约翰·斯卡利出任苹果公司总裁时,他说的那句话“你想一辈子卖糖水,还是想改变世界”,让人震撼也让人激情澎湃;离开苹果,创办NEXT公司时,有管理专家特里布尔和顶级电脑专家佩奇和克劳;在他的皮克斯电影公司,有动画天才约翰·拉塞特和埃德·卡特穆尔,正因为这些天才的存在才推出了《玩具总动员》、《虫虫特工队》、《怪物公司》、《海底总动员》等一系列经典的数字动画电影,成就了乔布斯在电影界的辉煌成功。乔布斯改变世界的坚定信念和勇往无前的决心以及成熟的个人魅力让无数优秀的人才聚集在他的周围,一起努力和奋斗最终成就了苹果和动画电影的传奇和辉煌成功。
四、生命就是一场战斗,在前进的道路上永不止步。追寻乔布斯一生走过的路,你会发现那真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为追求产品的卓尔不群,他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也不惧怕任何失败。苹果II的成功、丽莎电脑的失败、麦金塔的成功、NEXT电脑的失败,可以说一路坎坷;在创新途中,他被曾经自己亲手创办的公司赶出去长达12年之久;他创办的NeXT公司亏损到差点全军覆没最后被苹果收购;他倾注了大量心血的皮克斯公司,在早期也差点被迪斯尼所抛弃…… 他永远不安于现状,在他终有所获之前,始终战斗着不肯停下自己寻觅的脚步。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追求你内心的声音和理想,只要你有决心并愿意坚持为梦想而努力,那么凡事皆有可能。
生命有时会给你迎头痛击,但绝不要失去信念。生活也永远会有我们完全无法预料的东西,坚持把每一天都当成是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天来战斗,让我们追随乔布斯去谱写自己人生的传奇吧!
编辑推荐: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http://www.99zuowen.com/duhougan/
更多读书笔记范文进入读书笔记大全:http://www.99zuowen.com/dushubiji/

乔布斯传记篇3:《乔布斯传》读书笔记1500字


《乔布斯传》读书笔记1500字
对苹果的用户而言,乔布斯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教主,哪怕你不是苹果的用户,你也不能不承认,乔布斯改变了世界,这是一个伟大而天才的人物。而沃尔特·艾萨克森所著的这本《史蒂夫·乔布斯传》,是乔布斯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为了这本传记,艾萨克森与乔布斯进行了40多次面对面交流,直到乔布斯生命最后的日子,除了医生和家人之外,他是乔布斯亲自见的几个人之一。
沃尔特·艾萨克森在传记中并没有将乔布斯作为神来膜拜,相反,他为我们展现个是一个立体真实全面的乔布斯。作者对于乔布斯小时候和少年时代的事情写的特别仔细,希望告诉我们,乔布斯不是一天练成的,而是从小形成的独特性格。
乔布斯的成长颇有亮点,从小被亲生父母抛弃,被养父母呵护备至,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把他送到了俄勒冈州波特兰里德学院,而他却在一个学期之后退了学(但之后他开始去“蹭”那些感兴趣的课程),他吸毒(年轻时候很多人都会尝试大麻)、印度之旅(旅行时美国人了解世界的途径之一,建立了自己的信仰)、参禅(学会让自己的心灵平静)——这些看起来很cool的经历,雅皮士的作风,都为他的人生增添了些许色彩,让整个故事更加传奇。但在他年轻不羁的生活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并不是一个颓废青年,相反,凭借自己的兴趣和热情,在知识和思想上都进行了学习和提高,这为他今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乔布斯最让人钦佩的一点,是学文科(哲学+书法)的来干工程师的活,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改变了六大产业:一是个人电脑,开创了个人电脑时代;二是动画电影,他带领皮克斯在动画领域挑战迪斯尼,并带领了动画电影的进入新领域;三是音乐,ipod的问世改变了人们收听音乐的方式,改变了音乐行业的发展方向;四是个人电话,iphone横空出世,带给人们极大的震撼,改变了人们对手机的概念;五是平板电脑ipad的发布,使苹果公司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六是数字出版业。他引领了六大产业向前进步,带给这六大产业所在领域前所未有的发展。
乔布斯特立独行,一生都在追求完美。他有一段话被广泛传播:“有些人说:‘消费者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但那不是我的方式,我们的责任是提前一步搞清楚他们将来想要什么。我记得,亨利福特说过如果我最初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应该是会告诉我,要一匹更快的马!人们不知道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正因如此,我从不依靠市场研究。我们的任务是读懂还没有落到纸面的东西。”
纵观全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乔布斯的性格以及他评价事物的方式。他的性格中对简约和完美近乎偏执的追求成就了他,他信奉“少就是多”的理念,所以iPod简单的甚至没有设计开关键,只有他才能设计出独一无二的iPhone。这也使得他参与所有产品,无论是电子产品还是文化产业,生产的无一不是精品。他从不把赚钱作为第一目的,乔布斯对于产品有着崇高的热情,他想创作真正改变世界的产品,而非只创造为公司赢利的产品。
我最喜欢的是乔布斯说的这几句话:
1、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2、领袖与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
3、人这一辈子没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绝伦;
4、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
5、只要敢想,没有什么不可能,立即跳出思维的框框吧;
6、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
乔布斯曾经在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说过:“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告诉我们“你们的时间很有限,所以不要将它们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意味着你和其他人思考的结果一起生活。不要被其他人喧嚣的观点掩盖你真正的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直觉和心灵的指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虽然乔布斯英年早逝,但他带给人们的却是广阔的事业、完美的追求、创新的精神、坚定的信念。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一个相信自己,坚持自己,一个与众不同的榜样!
《乔布斯传》读书笔记1500字
"乔布斯传",我在跨越太平洋的飞机上一口气看完。10月5日,在夏威夷,这个15年前乔布斯及好友甲骨文CEO埃利森一起谋略重返苹果的伟大计划的地方,我听到乔布斯辞世的新闻,不胜唏嘘。
当我重温这本书的部分细节的时候,认识到乔布斯可能早就预感到他的时日不多了。 他这种非常明确的紧迫感在癌症确诊之前就已经存在,并贯穿他在每一场商业的竞争中快马加鞭,只争朝夕的态度中。正是这种希望在有生之年最大限度改变世界的紧迫感,催生了我们时代的一个巨人。这样一个巨人是如何炼成的?
我想讲三点:
一是他的思想形成过程。本书有足足四分之一的篇幅,讲述乔布斯在开创苹果前的经历,特别是中学和大学时期。
这可能是这本书最为独特的地方:一个伟人的年青时代,是奠定其一生哲学和绝学的关键时期。书中讲到乔布斯从小被亲生父母抛弃,被养父母呵护备至,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去供他上最好的学校。但乔布斯从小是个叛逆者,中学时是整蛊王,大学时是逃学威龙。他把精力都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琢磨电子线路,研究书法,听鲍比戴兰的歌。他疯狂信仰东方哲学,特别是禅宗,甚至在19岁的时候只身前往印度一年,寻找思想上的宗师。他一辈子严格吃素,并经常辟谷,打坐。他是美国嬉皮士年代的产物:那个时候的美国青年爱好和平与自然,追求个性解放。他甚至尝试过迷幻药,并认为这个经验给他开www.99zuowen.com启了认知世界的一个新窗口。那是美国文化的黄金年代,那个年代奠定了乔布斯的思想基础。
当我们了解了乔布斯成长阶段的经历,我们也更容易理解他在商业上的成就。乔布斯最牛的一点,是学文科(哲学+书法)的来干工程师的活。就因为这点,他的武功是我们这些学理工的人学不会的。他经常说:"光有科技是不够的。科技要和人文,艺术结婚,才能产生让我们的心为之歌唱的结果"。
他的两个最大商业成就,一是苹果,二是大名鼎鼎的制作"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的Pixar皮克斯动画公司。3D动画和苹果,都是艺术和科技结合的最佳案例。乔布斯,是现代版的达芬奇。
最后,也许是读者最为关注的,乔布斯作为一个商业奇才,他的哪些特质是可以借鉴和学习的?书中有很多答案。总之,他不是一个通常标准中讨人喜欢的人,绝对不是。他有极强的领导特质:影响力;惊人的产品和市场直觉;聚焦能力;永远用最好的人才等等。有一点很关键,书里有很多案例,就是他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比如重回苹果,其动机并不是为了钱。这是一个有非常强大信仰的人。
我想说的是,一个伟人的炼成,需要社会提供的精神养料,需要父母师长的呵护,更需要他对自己聚焦式的锻造。
希望这本书,成为现代中国年青人学习人生的一部教材:追求梦想,有时需要走一些弯路,并经过很多磨难。没有乔布斯年青时候的禅宗经验,和他非常独特曲折的求学经历,他可能只会成为一个智力过人的政府公务员甚至会成为饶舌并有个人魅力的瘾君子。
今天,在乔布斯逝去的这一天,读后感的用户,在激烈的讨论乔布斯的墓志铭上会写什么。有同学说可能是他送给斯坦福毕业生的一句话: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在我心目中,乔布斯是一个现代版的东方圣贤,因为他信奉禅宗,信奉简单即美。他把这种哲学用到了极致,做出的产品如艺术品一般,为亿万人喜爱。
《乔布斯传》读书笔记1500字
在看这本书前,我对乔布斯这人和APPLE产品基本上毫无了解。IPHONE, IPAD好像很火,但我对高科技没什么兴趣,并不知道有什么特别的;也曾听说乔布斯死了,APPLE股价跌了,但我不看新闻,也没感觉和自己有什么关系。所以,我对乔布斯以及APPLE产品98%的了解,基本上都来自Walter Isaacson的这本传记。
应该说,这个传记作者很不错,感觉态度比较客观中立。看完后,对他写的另外两本传记(Benjamin Franklin & Albert Einstein)都产生了浓厚兴趣。年岁越长,越发现往往自己所困惑过的生活,所思索过的问题,都已被那些伟大的灵魂所经历、探索过。该如何认识和还原这些伟大的灵魂?一是他们自己写的书,二就是传记。所以,一个客观、中立的传记作者尤为重要。
看完这本书后,首先,我不太喜欢这个人。乔布斯是个性格偏执激烈、喜欢争执、完美主义且控制欲极强的人。而我始终觉得,如果一个人对生命、宇宙和这个世界有着敬畏之心,他会发自内心地谦卑。
其次,乔布斯的为人直接反映在APPLE产品上,表现为从内到外的重视产品细节、控制欲强所以不允许消费者自行开机或修改系统等。通过全封闭式的产品,APPLE成功地赢取巨额利润,例如ITUNE STORE和APP STORE,但这样就能让APPLE产品如他所愿,成为“伟大的产品”吗?
我想到的是数千年来民主和专制之争。早在古希腊民主时代,就曾有人说过,一个好的君王胜于一个好的民主体制。诚然。民主并不是什么完美的社会制度,美国式民主所带来的巨大社会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和“愚蠢的大多数人”早已得到共识。但民主却是"the least of evil"。即使一个好的君王胜过一个好的民主体制,人们也更愿意选择民主制度,因为在专制制度下,我们无法控制将出现好的君王或坏的君王,制度本身也缺乏自我监控和完善能力。而民主制度比专制制度更擅长于自我完善。
所以,在“封闭vs开放”这个问题上,我更倾向于比尔 盖茨. 与乔布斯相比,盖茨更谦逊,更理解自身的不足,也更愿意接受别人对系统的修改和改善。乔布斯不愿意。他无法容忍别人对APPLE产品的修改。在他心里,他所做出的才是最完美的。
正是这样的乔布斯,才为我们带来了这样的APPLE。但乔布斯死后,APPLE现有的这种极度重视产品细节、严格禁止消费者自行开机维修、严格禁止极客(GEEKS)修改或完善系统、从家用电脑、掌上电子设备到ICLOUD系统终端严格一体化的理念还将继续存在吗?乔布斯的偏执性格决定了他可以产生现实扭曲力场("Reality Distortion Field",形容用人的意志扭曲现实的一种力量),让APPLE得以在惨烈竞争中不但存活下来,而且得以壮大并垄断。乔布斯死后,谁有这个能力让APPLE维持现有的全封闭式一体化帝国?
所以,如果把“开放式理念”比喻成民主,“封闭式理念”就是专制,而乔布斯是个“好的君王”。他能给消费者带来精致的IPHONE, IPAD, MAC AIR…. 但与此同时的弊端是:APPLE产品上刻满了乔布斯的性格烙印。失去了乔布斯的APPLE,虽然还能靠着惯性继续盈利,但以后将产生什么水准的产品,是否还能贯彻其现有理念,有待时间的考验。
……
然而,虽然不喜欢这个人,看完书后我还是被他折服了。无论别人怎么看他,乔布斯都是个信念坚定、意志坚定的斗士。在这个极客横行的年代,在微软已经取得“开放式理念”胜利的话语霸权的时候,乔布斯带着他的全封闭式理念让APPLE顽强地活了下来并且和微软共分天下。
所有坚定地朝着梦想一路前行的人,都值得尊敬!
编辑推荐: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http://www.99zuowen.com/duhougan/
更多读书笔记范文进入读书笔记大全:http://www.99zuowen.com/dushubiji/

乔布斯传记篇4:孙悟空PK乔布斯


自从唐僧一行五人西天取经成仙后,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都各忙各的。只有孙悟空无所事事,想找些新鲜的东西玩。
一天,孙悟空听说人间科技发达,发明了许多好玩的东西,还有个扁扁的砖头,叫手机,可神奇了!孙悟空就琢磨着从人间拿个手机上来过过瘾。
于是,孙悟空摇身一变,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下了凡,在街上闲逛着,也看见了许多现代科技,不禁为人类的智慧而惊叹。这时他看见一个等车的大学生正靠着站牌玩手机。孙悟空立刻好奇地把脸凑了过去:“小伙子,这就是手机吧?”“当然啦。”那人瞟了他一眼,心里纳闷:这老人真是落后,连手机都不知道。于是,他向孙悟空炫耀着:“这可是现在最流行的iphone手机。”“什么?爱——疯?”孙悟空听不懂。“就是乔布斯发明的一种手机,只可惜他现在已经死了。”“死了?”孙悟空搔着头皮,想了一会儿。一个筋斗云就到了阎王那,去找乔布斯。
“你好。”乔布斯用刚学会的中文说。“你就是乔布斯吧,俺老孙跟你玩个游戏怎么样?”孙悟空挠着手说:“如果你赢了,我就让玉皇大帝封你做神仙,长生不死。如果你输了,就得送我一部手机玩玩。怎么样?”“什么游戏?”乔布斯问。孙悟空眼珠一转:“捉迷藏怎么样?”“好,一言为定。”乔布斯爽快地答应了。孙悟空在心里乐开了花,他早就打好了小算盘,自己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躲得无影无踪;还有七十二变和三根救命毫毛,乔布斯要找到他谈何容易,这手机不就是手到擒来的吗?
第二天,游戏开始了。孙悟空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对乔布斯说:“你闭上眼睛数www.99zuowen.com两秒就可以来找我了。”“两秒?”乔布斯不敢相信。“对,两秒就够了。”孙悟空自信地说。“好吧。祝你好运!”乔布斯闭上眼睛,当他再睁开时,孙悟空已经不见踪影。此时,孙悟空正在花果山的水帘洞里,他坚信,乔布斯就算找到了花果山,也不会发现水帘洞的。孙悟空躺在石床上,准备睡一觉。可他刚闭上眼睛,乔布斯的声音就传来了:“孙大圣,你还是不要睡觉的好,我们还要继续游戏呢!”这声音把孙悟空吓了一跳,他睁眼一看,乔布斯就站在他的面前。孙悟空愣了一下,马上耍起了赖皮,他手一挥:“不行不行!还有两局!”说完就又没了影儿。
第二次,孙悟空躲在了蟠桃园,变成一个蟠桃躺在了树上;第三次,孙悟空用毫毛变出了许许多多假孙悟空,自己则变成了太白金星的摸样,躲到了炼丹炉旁。没想到,居然都被乔布斯轻而易举地找到了。
最后,孙悟空不甘心地问:“你是怎么找到俺老孙的?”只见乔布斯哈哈一笑,从孙悟空的毛发里拿出了一颗小球,在孙悟空眼前晃了晃。孙悟空看着眼前这个小东西,问:“这是什么?”乔布斯又拿出了自己的手机,一边演示,一边说:“这个东西叫跟踪器,可以用手机定位,所以我就可以轻松的找到你了。”孙悟空听了,更加赞叹人类的智慧了,心甘情愿地带着乔布斯去见玉皇大帝了。
从此,天庭的科技发达起来。

乔布斯传记篇5:2015年高考最新作文阅读素材


2015年高考最新作文阅读素材(阅读文选)
 
书摘
人人内心都有一个方向,也都有一个指南针。它让你知道什么时候该疾驰,什么时候该停靠,什么时候该拐弯,什么时候该直行。尊重自己的感受,时而舒缓,却总是能够重续力量。顺着自己的信念,信任你宝贵的知觉。别人的话,是别人信念的结果,自己的感受,才真正贵重。
                                                                                     ——北京广播电台主持人罗兵
人一生出入百个世界。有时潜入泥土的世界,有时飘摇于风的世界,甚至有时在杀戮的世界中沐腥风浴血雨。将一人的世界集于方寸揉成团子,与其他清浊混杂的团子一起,交结连亘,便栩栩如生呈现出千人千种的现实世界。
                                                                                          ——夏目漱石《虞美人草》
人们的愚蠢往往不在犯错的那个瞬间,而是在竭力让自己蠢得不那么明显的时候。
                                                                                                 ——知名撰稿人姬霄
 
谁家的孩子该去学数学  何三畏
 “除了数钱,一辈子没有再用到数学”,这个说法很有感染力。虽然不一定真有人觉得有任何可能“把数学踢出高考”,但“踢数学”本身会带来快乐,可以发泄情绪。
这只是个玩笑。玩笑就当它是玩笑吧,但毫无疑问,总会有一些没有幽默感的家伙,把玩笑当真的。而且我稍稍有点担心:这样的讨论,有那么多青少年参与或围观,会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或者产生什么“导向”?
怎么会出现这样激烈的要求“踢数学”的情绪呢?说得严重一点,作为一个时代的腐朽的标志,我觉得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贬低知识、蔑视理性的时期。在成 年人的世界里,一本正经地面对知识已经是具有嘲讽意味的事情。你在公共场合偶尔会看到有人抱着一本小说苦读,但这种文青范儿也已经罕见。如果你发现有一个 人在专心地看数学书,仅仅是为了知识,而不是为了学位和职称,那么恭喜你,你运气好,你可以去买彩票了。
一个时代处于上升时期,也就是知识的成长期,人们是以求知为荣的,而数学是最纯粹、最无功利的知识。我们应该把学数学作为一个时代的理性的标志。在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有自发的数学辩论会;还有搞“数学决斗”的,即互相出一些数学题,让对方解答,谁先完成谁就获胜;还有人在路边“摆数学摊点”,用自己 编出来的题目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那个时期的欧洲有不少数学家就是这么业余,他们纯粹是靠自己追求知识的兴趣而成为数学家的,没有功利和就业前景来诱惑他们。前些年才被解决的“费马 猜想”,是十七世纪的法国的法官、业余数学家费马提出的,他同时还有许多在数学方面的贡献。这样的例子并非罕见。这是时代风尚。但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这 可能都叫——犯傻。
罗素曾说,他的人生动力有两个,一是对人类苦难的悲悯之心,一是对纯然的知识的追求。“纯然的知识”是我们看来“无用的”知识,但是罗素的想法早已超越功利。
清末,数学传入我国,先辈们在那时是那么地求知若渴,很快有了我们自己的数学家。到了抗战时期,国运那样艰难,中国出现的最优秀的数学家也是国际级 的。他们是怎样追求知识的?当时美国兴起微分几何,数学大师陈省身立即从美国寄回一本有关这个课题的书到昆明,时任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的江泽涵马上组 织学生抄写,抄一段,大家讨论一段。陈省身教授和江泽涵教授都是世界级的数学家,他们当时就是这样“走在世界科研的前沿”的。而当时,是哪些孩子在抄那本 英文数学书呢?是杨振宁和李政道他们。你可能只记得这两个人的名字,但那个时代其实有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青年,都是这样在学习的。华罗庚是以自学为主的数 学家,陈景润在文革那异常艰难的环境下孜孜不倦地研究数学。
一个向上的、有气节的民族,追求纯粹的知识,就像追求自由一样自然。
数学作为一种专业,确实很难赚钱,就连四年颁一次、只颁给四十岁以下的年轻数学家的菲尔茨奖,也不像诺贝尔奖那样奖励一大笔钱——而只是一个荣誉。
数学不赚钱,那为什么外国人照样钻研?为什么西方和美国取得那么多数学成就?不是说他们生活节奏快、心理浮躁吗?他们都傻到不如中国人会赚钱吗?当 然不是。依法赚钱方面他们比中国人强多了。法治水平高的国家里的国民,才是又会赚钱又喜欢“无用的科学”的人。中国人什么都讲实用,没有收益的事情,连表 情都懒得浪费,哪里会主动选择学习没有实用功能、不会赚钱的学问呢?
中国人正在实用和成功、浮华和享乐的流水线上高速旋转。全社会都没有追求纯粹知识和理性的土壤。
中国的未来仍然不会有人类最好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出现,而这不是一个有着辉煌未来的民族的气象。一个国家在超越了“求生存”的界线之后,就应该求发展。因为,上帝奖赏追求纯粹知识和理性的民族。
 
“嗑瓜子事件”中究竟谁在任性  吴龙贵
为惩罚上课期间嗑瓜子的学生,老师自费买100斤瓜子“惩罚”学生,让他们“嗑个够”。此事引发热议,网友纷纷感慨娄底卫校这位老师到底是“恶搞”还是“惩罚”,还将其自费买瓜子惩罚学生戏称为“任性的惩罚”。此事的最新进展是,当事教师已经向学校领导承认自己做法欠妥。
评价一种教育方式是否合理,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教育效果,二是学生的接受程度。而从这两方面来看,这名老师的做法其实都没什么可挑剔的。 尤其需要还原的一个细节是,当学生嗑到5斤左右时,就叫苦“嗑不动了”,纷纷向老师承认错误,老师也就没再惩罚。可见,老师的主要意图在于教育,而非真的 要把学生怎么样。但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大加质疑,认为这是一种“冷暴力”呢?
个人觉得,这其实是源于一种教育“洁癖”。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教育就该是和风细雨式的,比如说摆事实、讲道理,教育者就该一副苦口婆心、循循善诱的 样子,一旦与这种传统的观念相悖就无法接受。相比之下,“嗑个够”就显得简单粗暴,也容易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就理想角度而言,和风细雨当然最好,但事实 上可能吗?置于现实之中,我们真的能找到不需要任何惩罚手段的教育方法吗?
尊重青少年的权益固然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但是也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只要是教师惩罚学生就是对学生的伤害。相对于老师,学生当然算是 弱者,确实需要保护,但学生并不能永远是温室里娇弱的花朵,当他们犯错误时,通过一定的惩罚措施来教育他们改过自新,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
尤其是对现在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他们一方面受到家庭的溺爱,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优越感,另一方面又总有一点挑战权威的叛逆心态,这原本是天 性使然,并非大逆不道,但如果不加以管制,通过惩罚的手段加深对错误的认识,很可能就会让他们模糊对是非的认知。以此事为例,多名学生在课堂公然嗑瓜子, 教师和班长多次提醒仍然拒不改正,这已经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了,相比之下,我倒觉得班主任作出“嗑个够”的惩罚,不仅尺度把握得十分准确,而且显得非常有智 慧。要知道,在这件事中,“尊重”才是学生最需要领悟的道理。
我们一直在提倡和呼唤个性化的教育,而个性化的教育中本身就包含了个性化的惩罚。教育就应该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我们应当宽容甚至鼓励一些教育 者根据自己的教育特点和对学生的了解,来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事实上,我们往往低估了学生的承受能力,现在的学生真正反感和畏惧的,其实不是惩罚,而是刻 板。一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哪怕是惩罚,通常也比喋喋不休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每个人都可以成功 周礼
曾经有一位中学老师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把自己觉得最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写在一张纸上。虽然学生不知道老师这样做有何 用意,但还是很认真地按老师的要求做了。有的学生写道:我不可能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我不可能战胜心里的怯弱;有的学生写道:我不可能考上大学,我不 可能投中三分球,我不可能爱上钢琴;有的学生写道:我不可能成为一个叱咤风云的人,我不可能成为一个作家,我不可能……
学生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但归结起来他们都认为有许多事情,即便自己再怎么努力,这一辈子也不可能完成。对此,老师没有作任何的评价,只是将这份特 殊的作业封存了起来。直到多年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上,老师才把它打开,并还给了每一位同学。当这些学生看到当初写下的纸片时,他们发现上面的不可能几乎都变 成了可能。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困难只是暂时的,每个人都可以成功。话虽如此,可为什么现实中却有那么多的人未能成功呢?这恐怕主要源于不能脱 离自己设置的套子吧。据有关资料显示,有70%以上的人对自己的现状十分不满意,可是他们仍然在叹息与抱怨中继续工作着。当别人问及他们为什么不想办法改 变时,他们只是摇头说,没办法,自己一没资本,二没关系,三没才华,除了现在做的工作,自己还能干什么呢?
有些人,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就开始自我否定,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试想一个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又如何能在事业上 取得成功呢?而事实上许多事情,只要你大胆地做了,远没有你想象的那般困难,抑或当时看起来很困难,但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能够达到的。如果回到过去,爱因 斯坦一定不敢相信自己会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比尔·盖茨也一定不敢相信自己能成为全球首富。世上之事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也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只要 你有勇气跨出去,有信心走下去。
其实,一个人可以胜任的工作很多,为什么要轻易否定自己呢?澳大利亚华裔企业家周华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前,曾当过外交官,送过比萨饼,摆过地摊,做过 小生意……而肯德基创始人哈兰·山德士在成为饮食帝国的王者之前,曾在农场里当过学徒,做过粉刷工,卖过保险,当过兵,做过治安官,开过加油站……很多人 总是喜欢固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而害怕进入陌生的领域,诸如,学医的不敢去经商,学中文的不敢去做统计,学法律的不敢去做技术员。其共同理由,那不是自己 的专业,不是自己所熟知的。
有人说,重复旧的行为,只会产生旧的结果。普通人的一生,可能只从事过两三项工作,而整个社会,至少有上千种行业。当我们在某个领域不能取得成功时,为什么不换一个领域试试呢?或许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你就能找到自信,找到那把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不必唉叹自己的不幸,也不必羡慕别人的成功,其实你也行的!我始终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每个人都可以取得事业的成功,只是有的人认定了目标却没有坚持下去,而有的人根本就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地。
 
宫崎骏:心中的自由 李伟
继黑泽明之后,宫崎骏成为第二位捧走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日本人。宫崎骏喜欢在战争的阴影下讨论自由的意义,表现个体与国家主义的对抗,个人在时代洪 流中的选择困境。他通过各种各样的飞翔表达对自由的追求,因此,飞翔不仅仅是一种行动,还是人物生命力的耀动与张扬,是他自己对于挣脱束缚的强烈渴望。
猪的飞机
1992年,宫崎骏推出了半自传性质的电影《红猪》,“为用脑过度、体力衰退的中年男性所拍摄的动画”。20世纪进入了最后的十年,苏联解体、海湾 战争爆发、日本经济泡沫就在眼前。战争也好,灾难也好,该来的终归会来,这是无法避免必须面对的事。宫崎骏的“末世情怀”反倒释然了,“即使世界变得一团 乱,人类还是得活下去”,不如索性为自己拍一部片子。在这种复杂的思绪下,便有了魔幻与现实层层交错的《红猪》。
故事的时空被设定在“一战”之后20年代的意大利。前意大利空军英雄、一生挚爱飞行的波鲁克,决意从人的庸俗的日常中遁身,自施魔法脱去人形变成猪 相。他凭借出色的技术驾驶红色飞艇孤身与横行在亚德里亚海的空贼们周旋,以赚取赏金逍遥度日。他独自栖身在一座海岛上,一顶帐篷、一把阳伞、一架红色水上 飞机,是他的全部家当。傍晚的时候,他会去吉娜的酒吧消磨时光。吉娜是他少年时的同伴,也是他战友的妻子。而他的战友则早已在战争中死去。
那是战争的最后一年,在一次空战中,波鲁克的战友被纷纷击落。当他逃出炮火硝烟,飞升到云层之上,看到了壮美云端银河,那是飞机的墓场。无论敌我, 亡者与战机都在此飞升天国,从此没有国籍与职位的差别。在死亡面前,一切价值归于零。此后,波鲁克退出了空军,对自己实施了诅咒,由此成为了猪。这意味 着,他不再受世俗种种现实所约束,因为“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不会对一只猪起作用”。任何口号、荣誉、阵营、归属,从此统统与他无关。
在漫天流淌的晚霞中,波鲁克那架红色的飞机就在云层中缓缓飘浮。这便是宫崎骏心目中的自由。猪相与人形的重合,也揭示了宫崎骏内心中难以回避的种种 矛盾与困惑。他把自己的工作室命名为“猪窝”。他一方面仍然不知疲倦地创作动画,一方面却又质疑自己工作的正当性——小孩子们的生活真的需要这么多浪费时 间和金钱的动画吗?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20年代,正是水上飞机的黄金时代,作为飞行爱好者,宫崎骏正是用这种飞行器定义了理想中的自由形态——碧海蓝天之间,任意穿梭。
哈尔的翅膀
2004年,《哈尔的移动城堡》上映,它改编自英国儿童小说家戴安娜·琼斯的同名小说。宫崎骏声称:“这是我尝试为老年人创作的一部动画片。”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这同样是宫崎骏为自己——一个六十多岁老人创作的动画片。
有趣的是,当宫崎骏把画笔再度转向个人心灵的描述时,和二十年前的《红猪》相似,他依旧讨论了关于自由的问题,并且同样把舞台设在了战争的背景下。主角由一个中年发福、孤独自负的中年人,转换成了一个英俊潇洒、不断抗争的魔法师。
哈尔从小在国家的魔法学校学习。每个学生都要与国家签署契约,成为一个为国家效忠的魔法师,尤其是要为国家的战争效力。但哈尔不愿成为国家的杀戮机 器,于是,他将自己的心托付给流星,让流星成为火魔,依靠火魔的力量制造出一座强大的移动城堡。此后他便躲在自己的城堡里,一面逃避国王的征召,一面随时 出去阻止战火蔓延。
城堡的门可以通向四个空间,当门钮调到黑色上,门外就是哈尔自己的家,波特海文港口;红色,门外是首都王宫所在地;绿色,门外是移动城堡的路途;黑 色是战火激烈的战场。凭借这四个出口,哈尔可以在不同的空间中自由转换。同时,他也有两个公开的身份:波特海文港的魔法师巴金斯,以及住在首都的魔法师笔 龙。哈尔就是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的合体。他建立起一座不断游走的城堡,守护他内心的自由。通过开启不同的门,做不同的事情,完成不同的使命。 和“红猪”一样,他不愿为任何组织效力。因此,他就像蝙蝠侠,在深夜飞翔在隆隆炮火之中,坚持一个人战斗。他也是一个不能见容于世俗社会的人,人们传说他 喜欢吃美女的心脏,他也不以为意。
女主角苏菲与哈尔仿佛是世界的两极。她是一个普通的女孩,既不漂亮,也没有特殊的才能。她甚至对未来没有什么主见,继承了父亲的帽子店,打算就这样 干下去。由于偶然的机会,苏菲与哈尔结识,便遭到了荒野女巫的嫉妒,将其诅咒为一位90岁的老婆婆。她于是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进入了哈尔的城堡,成为哈 尔的“清洁工”。
事实上,哈尔虽然貌似强大,但内心却十分脆弱,像一个沉溺于自我世界的孩子。他的城堡内部也脏乱不堪,如同他沾满了灰尘的内心。苏菲用勤劳和善良帮他清理了房间的污垢,逐渐解除了心灵的魔障。
哈尔爱上了被魔法诅咒的苏菲,这时候他也明白了自由的意义并非逃避,而是为心爱的人而战斗。影片的结尾,他们重新制造了一个可以移动的城堡,不仅可以在田野中行走,还能在天空自由飞翔。
“飞翔”是宫崎骏影片的重要语言,他描绘的飞翔不仅仅是一种行动,还是剧中人物生命力的耀动与张扬,也是他自己对于挣脱束缚的强烈渴望。他创造的人 物大都通过各种道具飞上蓝天,如各种千奇百怪的飞行器、魔法扫帚甚至“飞行石”。哈尔却可以凭借自身能力飞翔,张开臂膀化身为雄鹰。所以,哈尔的飞翔更具 有主动性,也更理想化。他所追求的自由更加积极。
就像《红猪》一样,宫崎骏喜欢在战争的阴影下讨论自由的意义,表现个体与国家主义的对抗,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困境,融入还是拒绝。只不过,《红 猪》更多地体现了消极的自由,表达了一个中年理想主义者的纠结。波鲁克不惜变身为猪,也不愿随着国家滑向法西斯,他努力在乱世中坚守自己的原则,保持内心 的安宁。而《哈尔的移动城堡》则表达了更加积极的态度。不要以为躲在一座城堡里就自由了(那座城堡就等同于红猪栖身的海岛),自由不仅是生活方式,还是勇 气与力量的源泉,是不断抗争的结果。即使一位受到了诅咒的90岁的老婆婆,宫崎骏也不愿她躲在帽子店里忍气吞声,而是鼓励她改变心态,勇敢地走出去,去争 取自己的幸福,也带给别人幸福,改变世界。
 
失落的王者之香  林清玄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虚堂录》
朋友邀我去参观兰花园。
我以为会看到在温室里美轮美奂的兰花,却大出意外地看见一个巨大的工厂。
现在兰花的种植已不像从前了。从前的兰花要通过分芽来繁殖,一株兰花的养成要经年累月;现在的兰花用的是试管,只要一丁点儿的细胞就可以分种出新的兰花。
兰花工厂里,有许许多多小试管、中试管和大一些的玻璃试管。兰花是一大群一大群地“养”在试管里,靠着营养液成长,稍大一些,就换一个试管。
最后,花期将至,把兰花放在小塑胶盆里,一株株排列整齐,等到花苞结满,就可以出货了。
我站在那数十万株兰花的工厂里面,心情非常复杂,感觉不像是站在花园里,而像是站在“鸡寮”和“猪舍”。美,霎时隐没了。
一个长久思索的答案显现了:现在不管在何时何地看见的兰花都是一个样子——花朵巨大完整,花枝修长挺立。那是缘于它们都是“工厂制造”的成品,不会有虫鸟的咬食,不会有风雨的痕迹,也不会因为外在的因素长得歪曲、怪异,更不会有时空的变化与沧桑!
作为一株花的形是确立了,但是作为一株花的神却失散了!
种兰的朋友告诉我,通过现代的种兰科技,已完全打破名兰的神话。从前一株达摩兰曾要价千万元,因为繁殖不易,物以稀为贵呀!现在一下子就可以种出千株达摩兰,所以,“达摩兰一株只要一百元!”
其他的名种兰也是一样,娇贵无比的兰花已经成为非常平价的花卉,甚至比一般的花还要便宜。
朋友遗憾地说:“比较可惜的是,用试管种出的兰花,是没有香气的。人说兰花香是‘王者之香’,在万香中为第一;现代的兰花却完全失去了香气,我们找不到原因,所以在种植的过程中也无从改良了。”
是呀!古代以梅、兰、竹、菊来象征君子的风骨,兰花的真香正是代表了君子有人格的芬芳,失去了芳香的兰花又要以什么来比喻君子呢?
从前的人弄花而香满衣,踏花归去而马蹄留香,现代的人把花都戴在身上,也不会有什么香气。这不正是象征现代人不重视人格的芬芳吗?兰花的香气源于缓慢的成长、岁月的累积,是无法在试管中速成的,人格的馨香不也是一点一滴习染的吗?
花香是外放的,也是内藏的,生命的悟境也是如此。
在月圆之夜,你在湖边掬水,掬起来的每一捧水,里面都有月亮,湖中也有月亮,乃至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是那么多,却只有捧在手中的月影,是如此真实!
商人波利入海求宝,海神从水中出来说:
“海水为多,掬水为多?”
波利答曰:“掬水为多,所以者何?海水虽多,无益时用,不能救彼饥渴之人;掬水虽少,值彼渴者,持用与之,以济其命。”
掬水一捧就能救济生命,掬水一捧就能看见天上的明月,这就是为什么禅宗祖师开悟了说出“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么优美的话。
会心不远,明月也在掬水之间。
心不着境,走过生命的落花,也有满身的花香。
走出朋友的兰花工厂,内心颇感失落。生命的天平或许就是如此,走得快速,就失去从容;过得繁复,就失去单纯;生活忙碌,就失去平静……
掬水与花香,值得细细思量。
 
梦想是看不见的勋章  王一舟
考上好大学曾经是很多高中同学的梦想,尽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师说上了大学你们就解放了。然而实际情况是,上了大学的我们更加“保守”了。相比于在 高中互相叫嚣着“诺贝尔奖是我的”的那段青葱岁月,大学四年我们几乎都在默默遮掩曾经的“羞耻”豪言,只是为了一个较高的社会地位、一份体面的工作而奋 斗。
自此,梦想就像被打上了马赛克,成为你可以有,但不能随便露给人看的一种东西。
对于我这样一个平凡人而言,实现梦想是一个漫长的征程。很多人觉得梦想和小说里的女主角一样,追求起来都是轰轰烈烈死去活来。事实上让你死去活来的 还是以大学里的各种专业课为主,实现梦想的过程反而更像是参加志愿者活动:你会觉得参加了很好很有意义,但既没有飞来飞去惩奸除恶的刺激过程,也没有头顶 光环的事后效果。你确实朝着梦想准确地迈了一步没错,只是不知道还得走多久而已。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个人的生命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是为了一个远大的梦想卧薪尝胆多年,还是追求小富即安的生活,平淡地度过一生?倘若是初入大学的我 来回答,一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如今我隐约有了更深的理解。首先,我们所声称的梦想,不一定是源于我们的内心渴求,也可能源于一种想要高人一等、与众不 同的虚荣心,后者一旦少人围观,很快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在启程之前,至少我们应该看清自己的内心;其次,大多数的梦想并不要求我们舍弃正常人的生活,追 求梦想的道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苦;最后,梦想并不是实现了才有价值,因为梦想你可能会选择走上另一条路——如果你追求的是你真心喜欢的东西,那梦想无疑将 你带入了一个更适合你的未来。总之,尽管我还会坚持选择前一个选项,但动力已经不是热血,而是内心真实的渴望。
曾经有专家做了一个很著名的心理测试:专家告诉被试者,现在有一颗聪明药丸和一颗笨蛋药丸,吃了可以短暂提升或者降低智商,然后专家会提供一道题让 被试者解答。测试的结果是大多数人倾向于选择笨蛋药丸——反正最后答不上来还可以说是药的原因。这很大程度上也解释了我们很多人羞于谈论梦想的的原因:我 只想安静地做一个美男子,并不是我不行。但我希望更多的人能有勇气去选择吃聪明药丸,那样至少有一丝解开未知谜题的可能。
生活还在继续,沉默追梦的我们也继续湮没于人群中。有梦想的人从各方面看和其他人并无显著的差异,但我觉得他们胸前都挂着一枚看不见的勇气勋章。那些踏实工作赚取报酬的人当然也值得尊敬,但诚如居里夫人所说,人类更需要梦想家,勇敢的梦想家。
 
从前,那些拆迁的故事  吴钩
第一个故事
鲁文公欲扩建王宫,需占用孟文子和郈敬子的府邸。鲁文公找孟文子商量拆迁事宜,说您能不能搬走,我在外面给你建个更豪华的住宅。孟文子说,不搬,如 果你认为我不搬有罪,那请收回我的俸禄、官署与车服。鲁文公只好作罢。又去找郈敬子商量,郈敬子说,我也不搬。鲁文公又碰了一鼻子灰。
第二个故事
齐景公修王宫占了平民逢于何父亲的坟地。后来逢于何的母亲去世,逢于何告到辅政的晏子那里,要求将母亲葬到景公的王宫里,因为要与父亲合葬。晏子去 找景公,景公很不高兴,说:您听说过有将死人安葬在王宫里的吗?晏子说,那是因为君主修建王宫很节制,但现在的君主,为建宫殿,占人坟墓,百姓自然要求将 亲人葬入王宫。最后,景公不得不同意逢于何葬母于王宫内。
第三个故事
北宋皇宫格局很小,又发生过火灾,烧了不少宫殿,所以宋太宗决定扩建宫城,下了诏书,提出了建设规划,还让殿前都指挥使刘延翰等人“经度之”,即测 绘图纸。按照图纸,需要拆迁一批住户。宋政府叫人去找拆迁户征询意见,但大部分居民都表示不愿意搬走。宋太宗没有大拆大建的魄力,不敢大搞强拆,只好作 罢,皇宫不扩建了。
第四个故事
话说蒋介石当了中华民国的总统后,想将奉化老家的旧房子扩建一下,便派人动员邻居搬迁,让些地皮出来。但隔壁卖千层饼的周顺房却不愿腾出自家地盘, 并执意要求蒋介石亲自来说。蒋介石得知后,一声叹息:“迁不迁由他去吧。”这个故事流传甚广,不过我尚不知道原始出处。今天在蒋家故居,仍可看到周顺房千 层饼店,嵌在蒋家大院一角。
 
古人最看重的四种品格
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取典于《周易》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尚书》“天道酬勤”,昭示勤奋逆转人生的真谛。
曾国藩是清朝中兴名臣,其思想、修为也砥砺后世,可他天赋并不高。年少时在家读书,有位梁上君子潜伏于他家中,希望等曾国藩睡觉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曾还是翻来覆去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立即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曾国藩并没有玻璃心,仍然勤奋好学,终成一时之圣。而那位聪明的梁上君子,却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地道酬善
“地道酬善”出自《周易》卦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寓意助人行善,逢凶化吉。
春秋时,赵盾在翳桑看见一人将要饿死,赶紧给他食物。那饿汉却只吃一半,赵盾问他原由,饿汉说想把食物留给母亲。赵盾怜其孝心,让他尽情吃,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
后来晋灵公袭杀赵盾,搏斗中有一名晋灵公的武士突然倒戈一击,救出赵盾。赵盾纳闷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道“我就是当年翳桑的那个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时,武士不告而退。
商道酬信
“商道酬信”出自《论语》“民无信不立”,反映诚信经商,无往不利。
红顶商人胡雪岩因官而商,因官而盛,也因官而败。即使他的商业帝国遭到毁灭性打击后,他的药铺却屹立不倒直至今日。
究其原因,归功于他在创店之初,就立下“诚信”之本,卖药货真价实。比如有一种药叫“金鹿丸”,制造这味药需取鹿的三十多种东西。为了保证原料质量,胡不惜血本开辟了一个养鹿场,以保证原料品质。
业道酬精
“业道酬精”典出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揭示勤学苦练、术业精进。
王献之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有一次向父亲讨教书法的窍门,王羲之指着院子里的18口大水缸,郑重地说:“写字的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你把这18缸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就这样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书法造诣不仅继承其父的修为,也开创了一代书法新气象。
 
日本人的手账  王建国
我在日本自助游期间,常看见男女老少都喜欢携带被称为“手账”的笔记本,随时随地掏出来看看,或者在上面记些什么。日本朋友说,“手账”不仅具有备忘的功能,还能够给大脑减压。
似乎有预见,在2010年的8月,销量第一的手账创始人糸井重里,在京都召开了2011年手账的订货会。订货会上,手账品种一共多达55种,而且封 套各异:有塑料的,有尼龙的,有皮革的,有牛仔布封面。另外,还有许多合适儿童与青少年使用的卡通封套,等等。手账设计者在努力满足着各种需要。而到了 2011年3月,日本东北部发生9级大地震之后,手账在市场上的销量大增,这说明受灾国民在使用手账,记录遭遇,淡忘痛苦。
据朋友介绍,普通日本人都备用三本手账,其中一本是生活手账,一本是工作手账,第三本不算是手账,而是一本随意记录的笔记本。
为了使用方便,除了封套多变,手账的内芯设计,也是根据市场需要多样化。其中有的是方眼纸,中规中矩,适合中学生使用;有的是圣经纸,薄薄的纸质, 很好写,合适公务人员使用。还有的是日本时下流行的文库本,附带着塑料封套,还很贴心地设计了夹链,180度翻开的车线设计,没有写不到的角落。这个大概 合适时尚人士使用吧。
总之,为了减压与规划人生,手账的设计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贴心。一位长期旅居日本的朋友对我说,社会竞争激烈,使用手账的好处,就是及时把大脑中 的压力转移到手账上。这样一来,无形的压力就会变得有形,并且摆放在明处,这时,大脑也就解放了,以便腾出空间考虑对策,从而取得最好的效果。手账的功 能,就像一个挚友,在无私地为自己分忧。
据说,人的脑细胞有十几亿,但是,唤醒派上用场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感到不够用,这就是压力。中青年的过劳死可能就与之有关。而 把它们转移到手账上以后,手账的主人便成为执行者,而不是大脑的奴仆。退一步说,即便不能如期将事情办好,那也不过是手头的一笔坏账,而不是坏在自己的头 脑里。
人的心情需要管理。我想,其实每个人都需要一本手账,以此放下思想包袱,轻松经营自己的人生。这样一来,人生目标就会具体,梦想在努力之下,也会成为阳光下的现实。
 
读中文系的幸福  莫砺锋
秋色潇洒,天气初肃的晚秋时节,我们迎来了南大文学院的百年华诞。今天的盛会,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最难得的是,大家济济一堂,却都有同样的 身份标志,我们身上都打着中文学科的烙印。而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性质为我们的青春岁月增添了浓郁的诗意,从而更加高尚纯洁,优雅美丽。
在经济大潮波涛汹涌、功利思想甚嚣尘上的现实处境中,作为中文人的我们似乎已被挤压到社会的边缘,还被世人视为不通时务的一群落伍者。我们在文学院 里当教师,也在实用学科和英文书写成为时尚的学界潮流中逐渐边缘化。然而我们认同唐诗中所说的一种生活态度:“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 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我们为中文人的身份感到自豪,也因中文人的身份感到幸福。中文人所以自豪,是因为我们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我们的任务是为弘 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学理探讨和代际传承。
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汉语汉字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实现身 份认同的文化基因。《尚书》云“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从殷商以来,用汉字书写的典籍浩如烟海,“经、史、子、集”四大类图书的惊人数量便是明证。对于现代 人来说,中国文学尤其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文学不但以生动具象的方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心理特征,而且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其它组成部 分。中国文学的审美价值和认识功能历久弥新,它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便捷的桥梁,也是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了解中华文化的最佳窗口。所以在当代中国, 要想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舍我其谁哉?
中文人所以幸福,是因为我们比别人有更丰盈的精神享受。今人常说缺乏幸福感,其实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早已达到温饱,人们感到欠缺的正是精神生活。大 家学习中文,最重要的收获不是关于语言文学的知识,而是一种有价值的生命范式,是先民们的诗意生存。我本人最为敬仰的古代文学家是屈原、陶渊明、李白、杜 甫、苏轼和辛弃疾。我认为他们提供了诗意人生的六种范式,为我们构建了永远的精神家园。屈原是诗国中绝无仅有的一位烈士。他以自沉的激烈方式结束了肉体的 生命,却在精神上获得了永生。陶渊明是诗国中最著名的隐士。他证明了朴素乃至贫困的日常生活可以具有浓郁的诗意。李白是诗国中独往独来的一位豪士。他用行 为与诗歌鼓舞我们在人生境界上追求崇高而拒绝庸俗,在思想上追求自由解放而拒绝作茧自缚。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典型的儒士。他是儒家“人皆可以为尧舜”这 个命题的真正实行者,是我们提升人格境界的精神导师。苏轼是诗歌史上最为名实相符的居士。他以宽广的胸怀和审美情趣去拥抱生活,还以坚韧旷达的人生态度引 导我们在风雨人生中实现诗意生存。辛弃疾是诗国中少见的英武侠士。他用英风豪气鼓舞我们追求刚健而杜绝委蘼。上述六位诗人,其遭遇和行迹各不相同,但他们 都以高远的人生追求超越了所处的实际处境,他们的诗歌都蕴涵着丰盈的精神力量。阅读屈、陶、李、杜、苏、辛的作品,一定会使我们从浑浑噩噩的昏沉心境中蓦 然醒悟,一定会使我们从紫陌红尘的庸俗环境中猛然挣脱,从而朝着诗意生存的方向大步迈进。而诗意生存正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正的幸福人生。作为中文人的 我们,当然在此类阅读中独占先机。我们向别人传播人生观,分享幸福感,只会在讲解、切磋的过程中增进自己的理解,从而实现双赢。所以在当代社会里,真正感 受到幸福的人,舍我其谁哉?
各位来宾,各位系友!由于上面所说的理由,我认为我们应该堂堂正正地亮出自己的身份,那就是读中文的人。对于各位系友来说,我愿意借用张伯伟教授刚出版的著作的书名,我们应该堂堂正正地亮出自己的身份,那就是“读南大中文系的人”!
谢谢大家!
(编者注:2014年10月18日,南京大学文学院迎来了百年华诞,庆祝会上,莫砺锋教授的演讲感人至深,尽显文人学者的风雅情怀。)
 
从一本葡语词典上起跳  孙建勇
2014年7月中旬,金砖国家第六次峰会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王伊立,里约州立大学四年级的一位中国女孩,被邀请担任大会同声传译员。作为大会最年轻同声传译员,她与搭档分工协作,默契配合,表现出色,赢得大会主办方高度赞扬。
众所周知,在翻译行业里,同声传译员是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一天薪水相当于一个白领一月的收入。同声传译人才属于全球稀缺人才,也是最难培养的人才 之一。有资料显示,全球专业的同声传译人员仅有2000余人,我国大约30人左右,至于国际上流行的在经贸、科技、政法等各个领域学有所长的专业型同声传 译人才,则是一片空白。
即便如此,年仅24岁的王伊立却能将同声传译工作干得十分出色,的确令人叹服。其实,如果把时光倒回去8年,那时的王伊立还只是一个对葡萄牙语一窍不通的中国小女孩,可以说,她是从一部葡语词典上起跳,经过多年磨练,才取得如今成就的。
16岁那年,王伊立离开爸爸,离开石家庄,背着行囊,独自搭乘飞机,投奔远在巴西里约的妈妈,进入当地一所天主教学校就读高中。从那时起,在一个完 全陌生的世界里,她开始经营着自己的人生。学习葡萄牙语是她必须面临的最大难关,尽管在国内她英语很棒,但是,葡语中几十种动词变位、阴阳性、句型等要比 英语难得多。初来乍到,作为学校里唯一的中国人,她根本无法与别人交流,简直就是个小“哑巴”。
对此,王伊立有过委屈,也有过自卑,曾一度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哪儿都不去。妈妈以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对女儿说:“你在学校的一言一行不仅仅代表你自己,还代表中国!”这句话让王伊立感受到了一种责任。她重新振作起来,“绝不做孬种”的想法成为一种精神支撑。
为了攻克语言关,王伊立把全部业余时间都花在一部葡语词典上,每天坚持“狂啃”词典5个小时以上。那是一种绝对枯燥的生活,但是,她没有丝毫懈怠。 所幸语言学习的某些规律是相通的,由于英语底子扎实,对学习葡语起到了极大辅助作用。在“啃”词典的同时,王伊立借鉴英语学习的一些小窍门,触类旁通,很 快,葡语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三年高中读完,她的葡语表达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
王伊立真正走上葡语翻译之路,则是在大学期间。大三时,有个中国体育代表团出访里约,东道主举行友谊比赛,需要一个既懂中文又懂葡语的人提供翻译服 务。那时,王伊立已经是里约州立大学的学霸级人物,颇有名气,所以赛事主办方很快就联系到她,聘她担任翻译。那一次,王伊立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再加上 她出众的容貌和落落大方的气质,给赛事主办方留下了极深印象。
这次成功“首秀”为王伊立打开了进入翻译殿堂的大门,此后一个又一个翻译邀请接踵而至,她的名气越来越大,巴西教育部、农业部、税务局,里约州政 府、市政府,以及与中国有战略合作关系的巴西企业、高校都聘请她做过翻译。在巴西翻译界,王伊立已然是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明星。而这一切,都为她最终走上 金砖国家第六次峰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一部葡语词典上起跳,王伊立完成了从葡语“小哑巴”到顶级国际会议同声传译员的巨大飞跃。为什么会如此呢?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王伊立是这么回答的,她说:“我经常拿王蒙的一句诗来鼓励自己: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
编辑提点: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一本葡语词典上起跳,最终成就了顶级同声传译的“学霸”。而纵观学人大家、政商巨子,谁又不是从一本启迪人生 的书籍、一句激励志向的隽语启程出发,勾勒出自我人生的远大前程的呢?当梦想照亮前程,当理想勘破现实,坚持下去便是破茧成蝶的唯一津梁、不二法门。
 
创新就是让你稍稍有点不适  吴晓波
1889年,高达300米的埃菲尔铁塔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建成,莫泊桑、左拉、小仲马等300多位文化名流联名抵制,他们还组织了一场示威游行,理由 是“巴黎不适应这么一个丑陋的铁家伙”。不过,抵制不久后就消弭了,参与游行的莫泊桑后来经常到铁塔的二楼就餐,他说,“这里是唯一看不到铁塔的地方。” 好吧。
2008年,北京为了奥运会修建了鸟巢、水立方和鸭蛋圆一样的国家大剧院,很多人痛心疾首,极尽嘲讽挖苦之能事,理由是“北京有故宫和四合院就足够 了,不适应这些太西方、太现代的东西”。不过到了今天,在一部关于北京的宣传片中若没有这些建筑的影子,你会怀疑地问,“这是最近拍的片子吗?”好吧。
2010年1月底,我在台湾参加书展,就在那几天,乔布斯发布了第一代iPad。我去一家著名的平板电脑公司总部,那里的工程师向我演示了iPad 的所有功能和数据,最后,他们告诉我的结论是:“这个东西不适合看书,不适合打电话,也不适合当电脑用,没有人会适应它。”好吧。
在我个人的写作经验中,貌似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14年前,我写出《大败局》的时候,很多人说:“这到底是报告文学还是纪实小说,哪有这样写企业案 例的?”后来大家读着读着就喜欢了。六年前,我写出《激荡三十年》的时候,很多人又说:“这不就是‘剪刀加糨糊’吗,哪有这样写当代商业史的?”现在,大 多数人都把它当“信史”来读了。
【素材点拨】在很多时候,创新并不是干一件开天辟地的事情,而是用一种新的方式满足了原本就有的某一个需求,它紧挨在“传统”的旁边,因而让人稍稍有点不适。这种不适感要么被排异,要么被接受,世界就是这样被一点一点地改变着,这个过程非常的微妙和美好。
【适用主题】传统与创新;打破思维定势;创新源于生活……
                                                                           (摘自《创业天下》2014年8月上)
 
特别的“指南树”  秦湖
在非洲大陆的马达加斯加岛上,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植物叫罗盘树,它能代替罗盘确定方向。不论生长在高山还是平原,它的叶子永远像指南针似的指向南极, 人们又称它为“指南树”。罗盘树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因此当地居民非常珍爱它,并十分注意保护它。那么,罗盘树为什么会有这种神奇的本领呢?
对此,植物学家解释说,马达加斯加岛处于非洲,岛上干旱缺水。罗盘树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于是将叶片的排列方式进行了巧妙的变化:叶片不是平面向着 太阳,而是以刀刃似的叶边向上,与地面垂直生长,而且都按南北方向排列,就像磁针指着南北级一样。罗盘树的叶片这样排列,其优越性在于叶面与阳光平行,仅 叶边受到强光照射,这样叶片的温度比整个叶面受到阳光垂直照射时要低得多,而且水分散失量也大大减少。同时,它的叶子背面和腹面还可以接受早晨和傍晚的斜 射阳光,有利于增强光合作用。
不过,也有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叶片指向南北,或许跟地磁有关。对此,美国犹他州大学的两位植物学工作者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将罗盘树分别栽 培在温室里和树荫下,结果它们的叶片指南特性消失了。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罗盘树的指南特性是为了适应干旱、炎热的环境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本领。
在恶劣的环境中,罗盘树经过不断地进化和适应,形成了独特的叶片排列方式,练就了能辨别方向的特殊本领,令人叹服。
【素材点拨】托尔斯泰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人想改变自己。事实上,人的一生就 是一个不断调整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很多时候,要改变现状,就得先从改变自己做起;要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更需要主动改变自己。
【适用主题】改变世界与改变自己;观望与行动;学会适应……
(摘自《学生家长社会》2014年第9-10期合刊)
 
花开无声才最美 王学富
有一个禅师,收了一个年龄尚幼的徒弟。这小徒弟很聪明,也特别喜欢别人赞扬他如何聪明。不管他有什么好的想法,做了什么好事,他都会去告诉所有的人,目的是得到别人的赞扬。他的确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
有一天,师傅送他一盆含苞待放的荷花,对他说:今天晚上,你观察这盆里的荷花,看它们是怎样开放的。
小和尚很高兴,心想,一定是师傅看他最聪明,才让他观察荷花。于是,他捧回这盆荷花,整整一个晚上都全神贯注观察荷花,看到了一朵朵荷花绽放的过程。第二天一大早,他急不可待去见师傅,手舞足蹈向师傅描述他观察到的荷花绽放的各种细节。
师傅听完,问了他一句话:花开的时候吵了你吗?
小和尚一听,寂然无语,若有所悟。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
 
烈士卧室VS丰子恺故居
素材A  烈士卧室96年原封未动
英国《镜报》去年十月报道,法国“一战”烈士休伯特·罗什罗的双亲为缅怀战死沙场的儿子,在1936年卖掉房子时与房主约定,保持休伯特生前卧室原 封不动,期限是500年。96年来,房子多次易主,但所有房主都遵守着与休伯特双亲当年的约定。如今,休伯特的卧室依然是96年前的模样:书桌上仍摆着相 框、香烟,衣架上仍挂着其生前衣物……在现在的主人丹尼尔·法布尔心里,这间卧室就像一座博物馆,保存着人们对这位战士的美好回忆。
素材B  丰子恺故居被迫关闭
去年10月20日,因一楼住户百般阻挠不许游客参观,开放四年半之久的丰子恺故居被迫宣布暂时关闭。丰子恺先生在诸多领域建树卓越,被誉为“中国漫 画之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崇高声誉。文革期间,其故居日月楼被强行圈占,几年前,其后人出资回购了二楼和三楼,免费对外开放。但最近,一楼住户以影响正 常生活为由,阻挠游客入内,要求获得补贴、置换住所,经多方协调未果。有人感慨,“偌大的上海难道容不下一个丰子恺故居?”
【素材点拨】两则素材,让我们看到了对待文化遗存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休伯特的故居96年原封未动,历任房主都认真遵守当初的约定,愿意为世人留 下一份记忆;丰子恺先生故居俨然是上海的一张名片,但一些人漠视名人故居的巨大历史、文化价值,以及背后的城市文化积淀,不惜为了利益而撕掉城市的文化覆 盖。两种情形,其个人素养及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判若云泥。
【适用主题】城市记忆;文化遗存;舍与得;利益与文化;信守承诺;心灵的坚守……

乔布斯传记篇6:且行且修行_个人修行议论文1000字


我们每个人自诞生之际,肩上便承担着某种责任与使命,需要在人生的征途中不断完成命运赋予我们的种种任务。但同时,人生也是一场修行,需要我们静心参悟,以实现灵魂的升华。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以“跑”的姿态出现在追梦路上。他们神色紧张,步履匆匆,总想尽快完成自己的任务,实现自己的梦想,却忽略了在行进过程中人生修行的必修课。何必非要等到完成所有任务,实现所有梦想才体悟人生呢?追梦本身就是一场修行,我们大可以在此过程中体验生活之美,做到且行且修行。
创业教父李开复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商业神话,而这光环的背后是他事必躬亲,苦行僧一般的工作生活。创业以来,他鲜有假期,每日都似陀螺般转个不停,超负荷的劳动压垮了他的身体。正值事业如日中天,耳畔却传来了淋巴癌的噩耗,这一生活重击使他放下手头工作,开始重新思考人生。在死神面前,李开复重新认识到了生活的本质:并非只是完成一个接一个的任务,不断创造新的高度,而是在工作中体验生活,感受亲情,参悟人生,达到心灵的静化与满足。从此,李开复放慢了工作节奏,细细感受每一项工作的意义,珍惜与家人朋友在一起的幸福时光,甚至对媒体戏言患病这几年是自己最为充实的时光。
由李开复很容易想到史蒂芬·乔布斯,这位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在辞职当日仍在公司总部工作了一整天,尽管他当时身体很虚弱。对事业的不断追求,过度的劳累,身体的透支,让乔布斯“英年早逝”。倘若他能早早明白且行且修行的含义,或许就不会发生这种悲剧,令世界为之扼腕叹息,让一代商业天才过早泯灭于红尘之中。
屠呦呦,一个85岁的老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媒体称为“三无”科学家,却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原因何在?因为她把荣誉、学位这些头顶的光环看得很淡,只是静下心来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才发现了青蒿素。这一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85岁老人,诺贝尔奖,两者是多大的反差啊!多少青年科学家对此追逐不已,梦寐以求,燥热的心让自己静不下来。殊不知,科研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是事业的最高境界,需要的是耐性、悟性、韧性,需要且行且悟,抛开一切烦扰,才有可能到达事业的巅峰。
人生是一场修行,且行且珍惜,且行且悟。现实生活中,物欲横流,使得我们每个人都快节奏地生活,总想尽快完成手中的任务,总想获得更多,却往往忽略了工作的真正意义。让我们的脚步慢一点,再慢一点,细细地感悟每一步的意义,欣赏身边每一处曼妙的风景,让我们的人生在且行且修行中焕发光芒!

本文来源:http://www.jljhlq.com/z96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