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作文
作文
字数
高中
作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作文 > 900字作文 > > 求全责备造句5篇

求全责备造句5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07:04:25    来源:精华作文网    访问:

【www.jljhlq.com--900字作文】

篇一:[求全责备造句]不但而且造句


不但而且造句,用不但而且造句
(1)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中找到了静谧与空灵;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朦胧之美偷得了片刻的宁静与欢愉;毛泽东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烂漫画卷里表现出革命家的睿智与豪放……大自然不但是我们生存的空间,而且是我们精神寄托的佳境。
(2)要想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我们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
(3)你回来了,这次你帮了我,我不但恨你,而且彻头彻尾地看不起你。陈孝正,我终于可以不爱你了,为了这个都值得感谢你。
(4)记得在一个冬天,寒风刺骨。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就在那天晚上,我发烧了,头“嗡嗡”的疼,我不但感觉到很冷,而且浑身冒汗。
(5)重要的是不但要看到事物,而且要有看待事物的方法。
(6)奇妙的学习不但能使不愉快的事变得较少不愉快,而且也能使愉快的事变得更愉快。
(7)而手执怀表,总是在赶时间的白兔先生,穿着马裤虚张声势却忠心耿耿的小睡鼠,好似患有焦虑症的三月兔……这些可爱的动物角色不但造型绝佳,而且性格也各有千秋,给人带来不少惊喜。
(8)一个女人尽管原来在性格上要比男人柔弱无能得多,在有的情况下她却能够突然一下子变得强硬坚定起来,不但胜过男人,而且胜过了世界上所有的一切。
(9)我不但有意思,而且够意思。
(10)她不但认真负责,而且博学强记,闻一知十,所以才进公司便获得重用。
(11)海棠花不但美丽,而且还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看来,她不仅外表漂亮,“内心”也很美丽呢!
(12)其进人会计领域后,相当一部分人不但全无职业道德可言,而且会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加隐蔽地扮演不光彩角色,在财会人员犯罪案例中不乏其人,这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深刻反思。
(13)听说人你长得太难看以至于嫁不出去,你爸妈就把你送到稻子地里当草人。最后不但吓走了鸟儿,而且吓得三只小鸟把曾经偷的玉米全送回来了。
(14)既然无法避免,那就只有忍受,这就是做人的本分。命中注定的事情你无法忍耐,又承受不了,这不但软弱,而且愚蠢。
(15)不但要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而且要善于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还要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自己并且已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人。
(16)友谊不但能使人走出暴风骤雨的感情而走向阳光明媚的晴空,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胡思乱想而走入光明与理性的思考。
(17)江湖中人大都懂得如何去选择马,因为大家都知道一匹好马不但平时能做你很好的伴侣,而且往往能在最危险的时候救你的命。
(18)陈子龙不但有丰富的学识,而且志向高远、善于运筹帷幄,是难得的济世之才。
(19)毛主席是一代伟人,他不但拯救了亿万中国人民,而且为非洲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热爱全人类,坦赞铁路就是爱人类的证明。我热爱他,崇敬他。
(20)今日疫潮已过,香港的旅游业有幸重见天日,情形就如我们今日发行的第二号小型张”青?绿野“一样,蓝天白云、小桥流水,生机处处。令人兴奋的是旅客人数不但大幅反弹,而且较去年同期增加了五个百分点。
(21)因为所以,科学道理,不但而且,我是你爹。
(22)在我看来,凡有志于探究人生真理的人,首要的功夫便是沉默,在沉默中面对他灵魂中真正属于他自己的重大问题。到他有了足够的孕育并因此感到不堪其重负时,一切语言之门便向他打开了,这时他不但理解了有限的言词,而且理解了言词背后沉默着的无限的存在。
(23)百合花不但秀丽无比,而且十分高贵,使许多的文人为它吟颂赞美。百合花含苞怒放时能释放出强烈的挥发性物质,能净化空气,防止大气污染,还能振奋人们的精神,使人有心情舒畅的感觉。
(24)真的要说吗?好!那我告诉你。我是从你的一举一动启发而来的,这图案不但美丽,而且里面还包含了无限的生命。
(25)爱情,只有情,可以使人敢于为所爱的人献出生命;这一点,不但男人能做到,而且女人也能做到。
(26)真正的学习就是不断的反省自己,不断觉悟的过程,让自己不但成长而且蜕变,一次次蜕变的过程就是获得智慧的过程。也是学习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力量。
(27)要避免让自己陷入单恋的苦恼。爱一个并不爱你的人,不但痛苦,而且是白白糟踏了自己宝贵的爱情。
(28)此外,收入和财富不平等也再度扩大:贫困家庭面临更大的风险,失业、工资下降、工时削减都会造成劳动收入缩水;而华尔街那骇人听闻的奖金不但卷土重来,而且变本加厉。
(29)成功者不但怀抱希望,而且拥有明确的目标。
(30)我们不但会在,而且还给你准备好了医药箱。不过,你得答应我,上好药之后继续往前跑。
(31)葡萄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
(32)傅红雪,你不但心软,而且嘴硬。
(33)成功的秘诀,是在养成迅速去做的习惯,要趁着潮水涨得最高的一刹那,不但没有阻力,而且能帮助你迅速地成功。
(34)第三件礼物我更是迫不及待地打开,原来是一本书大小的宝包,这种包有许多奇特功能,不但伸缩自如,而且还能把比它大的东西变小变轻装进包里,就象拿纸一样轻松自如,每天上下学都很轻便。
(35)经历过这么多的风风雨雨,您似乎更年轻了,不但是外貌,而且是心灵。妈妈,我爱你。
(36)多姿多彩的春天不但给我们带来了和煦的春风,而且还给我们带来了的一片繁花盛开的景象,美丽的蝴蝶姑娘在花丛中轻盈的舞蹈,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37)不但要长大,而且会长老。
(38)你也许以为植物都是不能运动的吧不是。有的植物不但能够运动,而且还会"跳舞"呢!
(39)懂得处友,就懂得处人;懂得处人,就懂得做人。一个人在处友方面如果有亏缺,他的生活不但不能是快乐的,而且也决不能是善的。
(40)那些拥有的物品不但告诉你选择的正确性,而且还通过整理使你找到了真正喜欢的物品。
(41)荷花的花瓣不但美,而且不可以泡茶。如果你在一杯热呼呼的白开水中放上几片荷花,过了几分钟,一杯芳香四溢的荷花茶就做成了。你喝上一口,就觉得心旷神怡,让人回味无穷。
(42)小事情同样能说明大道理。范伟演"老大"不但演技高,而且台词精彩、诙谐、幽默,让人捧腹之后,有所感悟,回味无穷。
(43)他不但会唱歌而且会跳舞。
(44)你不但很懒,而且很狡猾。
(45)地球上不但有氧气,而且还有氮气。
(46)王师傅不但会开车,而且会修车。
(47)喜鹊不但歌声动听,而且是报喜之鸟,总是给人们预报喜讯。
(48)你可以称呼阿契博得。麦克列许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亦即他不但多才多艺,而且兴趣广泛。或许你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呢。你的兴趣跟天分是什么呢?
(49)这样不但便于孩子记忆,而且还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0)学习不但是要获取知识,而且要精益求精。
(51)我考试失败了,妈妈不但没有责备我,而且还鼓励我继续努力争取下次的成功。
(52)下棋的走法不但多种多样,而且错综复杂。
(53)用行动来挑战恐惧。这样你将不但提高了自尊心而且扩大了自己的"安乐窝"。
(54)小红不但拾金不昧,而且还很乐于助人。
(55)实验工作不但需要准确的测量,而且需要准确的计算。
(56)小明很不听话,不但不写作业而且还不吃饭。
(57)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聪明。
(58)他不但高大,而且强壮。
(59)那个地方不但很冷而且很潮湿。
(60)原因很简单,造假不但会导致专利作废,而且东窗事发后,苹果公司及其品牌都将面临巨大的损失。
(61)小红不但会画画,而且还乐于助人。
(62)我们正处于涸辙之鱼的坏境里,没想到他不但见死不救,而且还把我们最后一丝希望给弄没了。真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
(63)菊花不但能供人观赏,而且能泡茶,泡茶味道还很好,菊花真有用啊!
(64)我看了爸爸写的字实在是太美了,爸爸说:"写字不但是自己的脸面,而且还可以静心不会烦躁。"爸爸说的与做的都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65)一个春秋过去了我发现赵老师,不但赏罚分明而且公平公正。
(66)锻炼身体不但能让人身体健,而且能使人精神饱满,甚至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67)这部电影不但逗人,而且也上了一堂有价值的道德教育课。
(68)部电影不但逗人,而且也上了一堂有价值的道德教育课。
(69)这道菜不但好看,而且好吃。
(70)他对他的主人的忠诚不但是一心一意的,而且是谨慎的,聪明的。
(71)在政治家宽慰人心的语调后面,在认定美国将"马马虎虎对付过去"的一般观点后面,在那些拒不考虑未来的人们的呆滞迟钝后面,有着一种弥漫于社会的想法:根本就没有什麽选择的余地;我们的时代不但已目睹了建立乌托邦的尝试以失败告终,而且也看到了任何新方针走向穷途末路。
(72)老师对我们不但很细心,而且很关心。
(73)这儿不但有名人字画,而且有玉器古玩,以及及其珍贵的。
(74)我不但喜欢踢足球,而且还喜欢打篮球。
(75)这种工作不但肮脏,而且吃力,原是男人做的工作,但是她从无怨言。
(76)詹天佑不但对工作一丝不苟,而且还有创新精神。
(77)完颜洪烈可以说是个道道地地的情种,不但对爱情忠贞不渝,而且爱的境界相当之高。
(78)她不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且还乐于帮助别人,是我们名副其实的好班长。
(79)他不但学习好,而且跳舞也好。
(80)他不但有高深的文化水平,而且有深厚的涵养,以及很强的为人处世能力。
(81)他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还乐于助人。
(82)白居易所写的诗,不但风格清新婉丽,而且文字平易近人,老妪都解。
(83)其中两朝帝师翁同?不但书法成就极高,而且在政坛上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
(84)他不但学富五车,而且有独到的见解,你应该向他多请教。
(85)小明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也很勤劳。下次不要提这么幼稚的问题,再幼稚一点我就不会了。
(86)张主任不但很有教学经验,而且有奉献的热诚,因此校长对他言听计从。
(87)一个细节的问题细节处理得好,往往可能事半功倍。反之,不但事情难圆满,而且还可能前功尽弃,甚至后果很严重。
(88)在经过这个房间的时候,安德烈不但证明他自己机智聪明,而且也证明了他的深谋远虑,因为他不客气地偷了一些最贵重的首饰。
(89)公司推出的新政策,不但止住了一落千丈的经营颓势,而且还让它逆转攀升。
(90)她起初有点犹豫,后来不但参加了演出,而且还演得相当成功。
(91)艺术节到了,舞台上的小演员们不但会唱歌,而且还会跳舞,真是棒极了。
(92)他不但会说英语,而且还会说法语。
(93)我不在候选之列,所以选民要是拿我私人的过错来批评他们的话,不但不公正,而且会弄巧成拙。
(94)菊花不但漂亮,而且还可以泡茶。
(95)随着经济转型,过去20年服务业不但得以蓬勃发展,而且更趋多元化。
(96)小明不但学习好,而且能歌善舞。
(97)李妈妈独力扶养孩子长大,如今孩子不但有所成就,而且十分孝顺,总算是苦尽甘来了。
(98)小红不但成绩好,而且,唱歌也很好,经常得奖。
(99)不但他而且他的父母到过北京。
(100)我不但数学100分,而且语文也100分。

篇二:[求全责备造句]《孙子兵法》读后感1500字


《孙子兵法》读后感1500字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初读《孙子兵法》,只觉得晦涩;再读《孙子兵法》,脑袋会思考了,好象是有那么回事。如今,又捧起《孙子兵法》,想写点感悟,与专业相关的东西。
商场如战场,很贴切的比喻。《孙子兵法》是套源自战场的理论,那么在商场上,我们对其加以变通的理解,很多理论、原则都可以借鉴。
1、用人之道。当今企业,都提倡以人为本,优秀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孙子在兵法十三篇中贯穿了人在战争中的决定地位。在《始计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强调将帅在治理军队、领导部属时要赏罚分明、恩威并重;“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必须具备的五种能力;“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里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将帅”,孙子十分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这与现代企业视人力资源为企业的珍宝如出一辙。又如,“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这些强调的都是将帅的重要性。其实,对于士卒,也强调了其作用。“视卒如爱子”(地形篇)企业强调团队合作,关爱员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也是必要的。“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企业是一个团队,团队合作是企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内部不能同心协力,必然使更多的资源浪费于内耗之中。
2、企业文化。“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始计篇)战争的决策者一定要在战前做周密的计划,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做出不同的估计和安排,也就是说,要打有准备之仗。这点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作出了很好的诠释,面对日益复杂、变化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组织内更高的员工要求,组住对战略已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规划是一种预测性活动,简而言之“算也”。一个年度开始时,企业要制定本年度的战略,对人员需求、培训、绩效考评、薪酬管理等做好规划、未雨绸缪,就可以从容应付未来的发展变化。如果什么都不准备在当今高速运转的市场环境中,势必淘汰出局!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军势篇)其中要点在“势”而不在“人”。正如将帅看到战争中的“势”一样,企业主管应把握商场上的“势”,及时组织合适的人力,抓住商机,而不是被动地对下属求全责备,人员的组织架构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它必须能因“势”的变化而变化,让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位置上,掌握好机会,发挥出作用。这里所讲的“势”与“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中所强调的“势”类似。商场上各种信息瞬息万变,纸上谈兵、墨守成规、按图索骥只能被商场的大海所吞噬。敌变我变,关键在于谁先,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先发制人。
3、激励机制。“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作战篇)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该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物资,就必须借助于物质奖励。企业若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个颇具战斗力的团队,就应该提倡一种“同仇敌忾”的企业精神。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一样的道理。企业良好的绩效管理还需要辅之激励手段,如物质奖励。随着人们对需求的不断提高,从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有时候在会上的一番表扬可能来得更有效。这点于“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虚实篇)中强调的“避实击虚”的效果一样。企业在极力员工时,要尽量做到投其所需,避开员工已得到满足的需求,去满足员工渴望得到的需求,实现激励最大化。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行军篇),孙子在治军上强调文武兼施,赏罚并重。在企业管理中,也只有文武兼施,赏罚并用,才能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使人人争先,个个努力,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
《孙子兵法》是商战中的“圣经”,特别是在今天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飞速过度的时代,也就是在各个行业的商战中从一统“周天子”天下的局面向“春秋”再飞速向“战国”发展的时代,《孙子兵法》对我们的企业家们更具有深渊的指导意义和实际的使用意义。
《孙子兵法》只读一遍等于没读,要多读多思考,才能发觉其中无穷的智慧。
 
《孙子兵法》读后感1500字
 
书柜里面的书不下上百本,而我最喜欢的莫过于那本博大精深的恢宏著作《孙子兵法》,可谓:“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首先,喜欢《孙子兵法》这本书是为作者的意志力所折服。其作者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后裔。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后经齐国使者秘密接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作为一个双腿残疾,行动不能自如的人,他忍辱负重的坚强意志力、对待自己的人生理想永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理念对我个人有着超强的震撼力。工作的艰辛、繁琐经常会让我失去耐心,业主们的不理解,也会让我在事业的追求中迷失方向感……这一切和作者的经历相比,又是多么的微乎其微啊,作者的经历更让我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在这条理想的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其次,《孙子兵法》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美国人称《孙子兵法》为历史上最杰出的智慧,并成为美国高级军校的必修书目;日本人将《孙子兵法》列为商界领袖的必读书。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古人的成就而自豪,更被这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军事著作而深深的着迷。
当然,《孙子兵法》中最吸引我的还是书中的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刻卓越,逻辑紧密严、韵味无穷。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也有着相似的联系。对我个人来说更是:“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懂得变通的理解,很多理论、原则都是可以借鉴运用到工作中的。
1.《孙子兵法》中的“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必须具备的五种能力;www.99zuowen.com,通过对比,我发现自己还不具备足智多谋、勇敢果断的能力,而工作中应当做到的赏罚有信还贯彻落实的不到位。自己仁爱部下、治军严明的管理理念更应该发挥的淋漓尽致。《孙子兵法》在用人方面更独到之处,在《始计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强调将帅在治理军队、领导部属时要赏罚分明、恩威并重;作为一名基层工作的者,我的理解是亲爱士卒,使其心甘情愿赴汤蹈火,与主将同生死。但亲爱绝不是溺爱,更不是放纵,而是纪律严明,令行禁止、阵法整齐、调度有数。
2、在《军争篇》中,阐述了两军对垒战争的决策者一定要在战前做周密的计划,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做出不同的估计和安排,也就是说,要打有准备之仗。这点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作出了很好的诠释,面对日益复杂、变化加剧的外部环境,对团体和个人有了更高的要求。“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其中要点在“势”而不在“人”。人员的组织架构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而不是被动地对下属求全责备。它必须能因“势”的变化而变化,因地生宜,灵活运用,让每一位量才而用,恰到合适,掌握适度,发挥出作用。这里所讲的“势”与“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中所强调的“势”类似。
3.“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作战篇)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该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物资,就必须借助于物质奖励。企业若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个颇具战斗力的团队,就应该提倡一种“同仇敌忾”的团队精神。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一样的道理。在物业工作中,必须重视绩效管理,同时辅之激励手段,如物质奖励、精神奖励。随着人们对需求的不断提高,从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有时候在会上的一番表扬可能来得更有效。这点于“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虚实篇)中强调的“避实击虚”的效果一样。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尽量做到投其所需,实现激励效果。
初读《孙子兵法》时,只觉得晦涩;再读《孙子兵法》时,脑袋有几分会思考了,好像是有那么回事;如今,又捧起《孙子兵法》一书时,思绪万千,感悟良多。学习“孙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与精髓,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我们的老祖宗原来在数千年前就已认知和分析得如此确切与深透,使我们不得不深深感叹前人的伟大和华夏文明的精深的同时,多读读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经典,多读多思考,才能发觉其中无穷的智慧,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孙子兵法》读后感1500字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
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他本是齐国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庐。孙武将其所撰兵法13篇献给吴王,阖庐遂以孙武为将,出兵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孙武最后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
《孙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但又构成一完整的思想体系。
《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孙武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将”和“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道”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和地势、地形的高下、险要、平坦、距离的远近,攻守进退的利弊;“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与否,军队是不是训练有素,和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
《作战》篇主要阐述的是如何进行战争。战争的消耗和战费的开支是十分庞大的,战争旷日持久势必危及国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张速胜。此外,为弥补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敌国,他又主张“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
《谋攻》篇主要论述了如何进攻敌国的问题。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战而胜,不靠硬攻而夺取敌城,不需久战而毁灭敌国。所以,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就特别强调以谋略取胜,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取胜,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需要知己,还要做到知彼。
《形》篇主要讲如何利用物质之“形”来保全自已,取得完全的胜利。只有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和寻求战胜敌人的时机,才能夺行战争的胜利。当取胜条件不足时,应采取守势,当取胜条件具备时,则应采取攻势。
《势》篇主要阐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态势,来压倒对方。只要选择有才能的将领,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以自己的军事实力为基础,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有力态势,士卒就会勇猛无比地战胜敌人。
《虚实》篇主要论述指挥作战如何争取主动权,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
《军争》篇论述的是如何通过机动掌握主动,先于敌人造成有利态势和取得制胜的条件。
《九变》篇主要论述如何发挥指挥上的灵活性。灵活性的基础在于对利弊进行全面的衡量。
《行军》篇主要讲述了如何配置、组织军队,观察判断敌情和团结将士。
《地形》篇主要论述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如何指挥军队的行动。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将帅应重视地形,善于利用有利地形,避免不利地形。在此基础上,将帅如能做到知己知彼,正确判断敌情,以夺取胜利为行动的唯一准则,并能使全军上下团结一心,服从指挥,那就能无往而不胜。
《九地》篇论述了在九种不同的作战地区指挥作战的原则。在不同的作战地区,将帅应根据地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行动。用兵的原则在于善于发现敌人的可乘之隙,乘其不备,迅速行动,集中兵力,抢先攻占其战略要地,以压倒敌军的抵抗。
《火攻》篇主要指出火攻的目标、种类,发火的物质和气象条件,以及实施方法。火攻只是辅助军事进攻的一种手段。所以,火攻者应利用纵火所引起的敌军的骚乱,适时发起攻击,发展并扩大战果。
《用间》篇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方法。是否了解敌情对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影响。要先知敌情,只能求诸间谍。只有大圣大智大仁大义之人才能使用各种间谍,获得广泛的情报。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它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武在其书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不仅深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内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学价值。《孙子兵法》虽不可避免地受到它所处时代的限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瑕不掩瑜,这些缺陷并不能掩盖它的光辉,丝毫也无损于它的伟大。
编辑推荐: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http://www.99zuowen.com/duhougan/
更多读书笔记范文进入读书笔记大全:http://www.99zuowen.com/dushubiji/

篇三:[求全责备造句]《三国演义》读后感30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3000字
公元22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军事家——诸葛亮。诸葛亮谦虚、谨慎、认真又尽职,或许谈不上雄才大略,但在实务管理上几乎是第一流的,人格、担当、技巧也的确无懈可击,也可称得上是中国史上杰出的政治人物,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诸葛亮在益州从无到有,不但建立了整个法令制度,也能发扬赏善惩恶的正名上下的王道,使整个社会公平正直,明察秋毫。有益于国家,虽然是仇家,也会赏赐;违法犯纪,虽是至亲,也会处罚。刑罚虽严峻,但是没有人因此而埋怨,这种公平的统治,很难有人能相提并论。
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说,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而却不尽然。因为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时,孔明听罢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是为刘备的汉室兴亡着想。
诸葛亮不但具有“大公无私,令人钦佩’的人格和政风,而且他谦虚下人,广纳各方意见,对人才的培养更实不遗余力。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特别强调“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裨补缺漏,有所广益”。另一篇《视听》中更表示:“为政之道,务在多闻,是以听察采纳士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目当其目,众音住其耳。”“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是以“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
诸葛亮不但说,而且也彻底地去作。出任宰相后,他特别在丞相府中,成立“参署,’的机构,其目的在于“集思广益”以采纳更多人的意见。他客气地表示,自己“资性鄙暗”,所以有时无法完全理解和采用,温他和查和、徐庶、崔州平及胡济四人的关系始终和好,因此相当鼓励大家不疑于直言的精神。
最令人感动的是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在汉中前线向北征军团公布的檄文,公开表示希望今后请将士能勤于攻击诸葛亮的缺点,才算忠于国家的人。他曾听从杨洪的建议,急速派兵驰援在汉中和曹操陷人苦战的刘备,以稳定北方防务;征求邓芝和孙权的策略;遵从马稷“攻心为上”战略,以为南征蛮夷的主要精神指导。或许这些也是他个人心中早作的决定,但他绝不居功,让优秀的部属不要被自己的光芒所掩盖,使每个人才都能乐于发挥自己的智慧,用心于公事。三国鼎立中,蜀汉力量最小,但人才最多,所以才有力量屡次向曹魏攻击。这些优异的人才,的确都是因诸葛亮“不居功、不情才;虚心纳谏.的作风.才能获得。北宋大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在《诸葛亮诗》中便写道:“区区庸蜀文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广。”明代大儒方孝孺也评论道:“诸葛孔明之为相,敏然虚己,以求问己之示,秦汉以下为相者皆不及也。”
诸葛亮不仅在培养人才上有一套,在驭用人方面也是值得我们共同学习的。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对于历史人物,由于立场的不同,后代的评价带有高有低、有好有坏、有正有邪,但数千年来,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却都是正面的,或许有程度的高低,但基本立场则是清一色的赞扬、钦敬及仟念《三国演义》读后感30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3000字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F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和2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在所有名著中,我最喜欢《三国演义》,为此,我废寝忘食,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编成主要人物的小结,希望能给大家打来帮助。

皇叔是仁德的;爱民是如子的;特长是会哭的;眼泪是充足的。
孔明是伟大的;治国是有方的;用兵是如神的;放火是专长的。
庞统是可惜的;出场是很少的;长相是挺丑的;死的是很惨的。
云长是红脸的;胡子是很长的;自负是肯定的;倒霉是迟早的。
翼德是莽撞的;粗中是有细的;嗓门是挺大的;睡觉是睁眼的。
子龙是完美的;大家是喜欢的;胜仗是常打的;受伤是没有的。
孟起是英武的;单挑是不怕的;父仇是想报的;最后是病死的。
汉升是挺老的;胡子是很白的;经验是丰富的;射箭是神准的。
魏延是倒霉的;丞相是讨厌的;反骨是天生的;造反是必然的。
姜维是好样的;文武是全才的;打仗是很行的;失败是可敬的。
阿斗是幸福的;吃喝是不愁的;操心是从不的;强项是玩乐的。
孟获是皮厚的;造反是没完的;被擒是经常的;总算是投降的。

曹操是奸诈的;性格是多疑的;手段是毒辣的;下手是无情的。
仲达是小心的;耐心是很好的;大器事晚成的;子孙是厉害的。
郭嘉是可叹的;才华是出众的;英年是早逝的;孟德是痛哭的。
杨修是有才的;缺点是多嘴的;风头是爱出的;被杀是难免的。
张辽是厉害的;死党是关公的;有勇是有谋的;小孩是吓到的。
许褚是强悍的;外号是虎痴的;作战是玩命的;绝招是裸奔的。
典韦是大意的;喝醉是不对的;双戟是被偷的;战死是壮烈的。

孙权是中庸的;父业是继承的;胡子是紫色的;眼珠是进口的。
周朗是俊美的;老婆是漂亮的;水战是擅长的;火气是不小的。
鲁肃是老实的;为人是诚实的;荆州是常跑的;结果是徒劳的。
陆逊是斯文的;做人是低调的;本事是不小的;前途是无量的。
甘宁是锦帆的;水贼是做过的;劫营是拿手的;兵多是不必的。
周泰是忠心的;护主是拼命的;伤疤是暴多的;吴侯是称赞的。
二乔是可怜的;运气是不好的;丈夫是早死的;守寡是痛苦的。
其余
吕布是英勇的;画戟是无敌的;人品是不佳的;勒死是可惜的。
董卓是万恶的;诸侯是共讨的;好色是成性的;下场是可悲的。
貂蝉是绝色的;容貌是动人的;风华是绝代的;红颜是薄命的。
袁绍是兵多的;粮草是充足的;实力是雄厚的;用人是不当的。
袁术是不智的;玉玺是骗到的;称帝是冒险的;时机是未到的。
陶谦是客气的;出手是大方的;地盘是不小的;送人是乐意的。《三国演义》读后感30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3000字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F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和2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编辑推荐:
更多三国演义读后感 进入三国演义读后感 专题:/duhougan/s anguoyanyiduhougan/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http://www.99zuowen.com/duhougan/
更多读书笔记范文进入读书笔记大全:http://www.99zuowen.com/dushub iji/
【1】 【2】

篇四:[求全责备造句]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正反对比式


一、知识概述
正反对比法,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对比,对错误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或者好的事物进行肯定。这种对比叫做“横比”。对比的另一种情况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这种对比叫做“纵比”。例如《纳谏与止谤》中,通篇都使用对比手法,把虚心纳谏的齐威王和粗暴止谤的周厉王进行对比,古人与今人进行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产生了强烈的效果。
正反对比式是一种常见的横式结构,也是初学议论文者喜欢运用的一种结构模式。众所周知,自然界事物无不处于矛盾之中,有成功就有失败,有高尚就有卑贱,有美好就有丑恶,有正面就有反面。在议论文写作时,运用对比式,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就显得格外分明。具体地说,就是在论证过程中既要正面说理,又要反面阐述;在对比分析中,表明正确的观点,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
正反对比式的结构,既可以体现在段内句与句之间,也可以体现在段与段之间。简单地说,就是“正面说了反面说”或“反面说了正面说”,它对于议论的深入,论点的突出,说服力的增强,都是有莫大的裨益的。
下面谈谈使用正反对比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围绕中心论点选择比较材料,确定对比点。所选对象必须是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论证时要紧扣文章的中心。
第二、正反论证应有主有次。若文章从正面立论,主体部分则以正面论述为主,以反面论述为辅;若文章从反面立论,则以反面论述为主,以正面论述为辅。
二、例文借鉴
例文1:
爱,走向未来
每当我们翻开厚厚的历史年册,不难发现,人类社会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历史的车轮越转越快,但终究是由我们来推动。人永远是未来世界的主宰。
不知从哪本杂志上看过这么一篇文章,说是未来世界的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是会使用计算机,至少精通一门外语,会开车。在我看来,其实这只是人才的一种外在的肤浅的表现。有一种特长,可以更专注地为社会的前进注入动力,但仅此而已吗?答案是否定的。人才最根本的是要有爱心,有爱心才能称之为人才;有爱心,才能使自己的专长真正转化为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动力。
希特勒、墨索里尼也许会有不少的崇拜者,但我所相信他们所崇拜的只是这二位的政治才华和军事指挥能力,绝不会欣赏他们带来的战争给人类留下的伤害。希特勒、墨索里尼至多也只能以“有政治抱负的野心家”的身份载入史册,但更多的是对他们的鄙弃与否定。他们没有爱心,没有爱使他们的才能偏离了前进的轨道,自己的野心竟然用世界人民的心血来实现,他们的理想之路,竟然用人肉之躯来铺砌。野蛮!残忍!
当肆虐的洪水无情地吞噬着大地及其生命,如此无忌,如此放纵,是那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怀着爱祖国、爱人民的心去征服那浩浩洪水,洪水终于收敛了它的任性,大自然在爱的包容下变得温柔了。没有这些可爱的人,我们能这样幸福地生活吗?他们可以躲回内陆,任那洪水翻腾,他们没有;他们可以不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农的生命,他们没有。这些,只因为他们有爱。
也许大家还记得曾有人收养了十几个孤儿,本来不富裕的家更艰苦了,但他们的生活依然过得有滋有味。一颗慈母的心改变了十几个人的一生。或许有人要问,她也是人才吗?是。虽然她不是科技能手,也不是商业奇才,但她能够拯救灵魂;虽不是老师,但她和老师一样教他们做人的道理;虽不是医生,但她能治疗心灵的创伤。她的存在有着十几个人才的意义。
正义永远战胜邪恶,爱心永远融化冰山。无论在社会中的哪个领域,只要拥有爱心,你所做的一切才会在历史的画廓上勾勒出一笔,哪怕只是淡淡的一笔。
未来的世界很精采,未来的世界不冷酷。我们彼此是竞争对手,但我们不是敌人,彼此心中有爱,只看谁能为历史填上耀眼的一笔。
未来,有你有我;未来是你的,也是我的。让我们这些真正的人才去推动历史的车轮,更快更平稳。
[点 评]
在作者看来,人才不仅仅要有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因为“有爱心才能称之为人才;有爱心,才能使自己的专长真正转化为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动力”。观点新颖独到。野蛮残忍的希特勒、墨索里尼,虽然具有相当的“政治才华和军事指挥能力”,但因为“他们带来的战争给人类留下的伤害”,所以得到的是人类对他们的“鄙弃与否定”。面对肆虐的洪水,人民子弟兵劳动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他们用爱心,用生命去征服洪水,于是,“洪水终于收敛了它的任性,大自然在爱的包容下变得温柔了”。
两相对照,孰是孰非,何等鲜明!何等透辟!
例文2:
“义”与“生”小议
“义”与“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字,确切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五彩缤纷的社会万花筒中,每个人的思想、性格各有其异,这也就使得人们在“义”与“生”之间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人选择了“义”,有的人选择了“生”。然而,前一种选择,才是我们所应该提倡的。
在奔腾着的历史长河中,我们随意掬一捧水,都可以找到“舍生取义”的例子。
民族英雄文天祥,为了不使民族利益受到侵犯,在异族入侵时,挺身而出,虽受尽折磨却不变节,在“义”与“生”之间,他明智地选择了“义”,谱写出一曲悲壮的正气之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被围梅岭,写下了“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壮丽诗篇,为了正义,他以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迎接死亡;为了正义,刘胡兰豪无惧色地躺在敌人的铡刀之下;为了正义,布鲁诺被火焚身,伽利略被秘密流放在黑森林中,直至心脏停止跳动。这些,都是历史长河中美丽的浪花,都永远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然而,极纯净的水是很少的,所以在历史的河水中,也飘浮着污秽,避免不了渣滓的存在。奸臣秦桧,卖国求荣,为苟全性命而丧失了人的本性,终于受到万人的唾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俘变节,但最终还是没能使偷生得逞,他的下场是可悲的,而丧失义节,苟且偷生,他的下场更是可耻的。
朋友,在“义”与“生”之间,相信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义”吧,虽然我们不一定成名,也不定能成为历史长江中一朵美丽的浪花,但为正义而奋斗,不是也可以为自己有限的生命增添一些绚烂的色彩吗?
[点评]
这篇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法。文中先举文天祥、陈毅、刘胡兰、布鲁诺、伽利略等古今中外的“舍生取义”的人物,再从反面举秦桧、李秀成等“舍生取义”的例子,两相对照,说明在“义”与“生”之间应选择“义”的道理。
例文3:
说节俭
报载:我国有个考察团访问日本,参观了日本屈指可数的大财团之一“丰田”公司。细心的参观者发现卫生间里每个抽水马桶的水箱中都放着几块砖,十分惊奇。公关人员见到客人面带异色,便笑着解释:放砖是为了缓解水流速度,节约冲水量。节俭,是丰田公司事业成功的一大因素,请勿见笑。
在水箱中放砖头,按中国人的说法算是十足的“小家子气”。然而,日本丰田公司正是靠这“小家子气”发“家”致富,走向成功的。这种巨富不忘节俭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
眼下,党的改革开放的富民下策如春风化雨,使一部分企业和个人走上了富裕大道。但富裕之后,人们是否能像丰田公司那样“巨富不忘节俭”呢?
笔者曾多次途见躺在路上的一分硬币,但熙来攘往的行人对它吝啬得连眨一下眼睛都不愿,任凭脚踏车碾。“捡到一分钱”交老师的童谣已成绝唱。
这里有个真实的例子。某地有一造纸厂,原是个较为景气的小厂。但自从来了个颇具“开拓”精神的厂长之后,该厂很快破了产。原因正是铺张奢侈。三天一小宴,七天一大宴,厂长出差一趟深圳,回来报销万元。“回扣”落进私人腰包,肥了个人,损了众人。长此以往,这样的企业怎不败落?最终,工人只能拿基本工资的30%,回家待业。
时下操办黑白喜事之风,愈演愈烈,不请上几十桌,不花上千儿万把的,决不收兵。
实事求是说,我们并不富裕,不少地区仍笼罩着贫困的阴影。可是,又有谁知道,越是贫困越奢侈铺张。据《文摘周刊》载:A县是贫困县之一,国家每年拨给2000万元的扶贫款,中央银行还提供好几百万元的优惠贷款。在这个人口不到27万的山区县,仅扶贫款就年人均75元以上,可就是这个县,1989年的财政支出比面积大它一倍、人口有50万的邻县还多200万元。人们在该县单位会议室里看到的情景也令人吃惊:地面铺着猩红色豪华地毯,茶几上摆着全套高档玻璃钢茶具,紧靠高级贴墙纸摆着一溜高级沙发,这里根本找不出一点贫困的影子,倒反让丰田公司自惭形秽。
贫困,却追求奢侈,这是一种悲哀。
想想丰田精神,看看今日自己,不知国人有何感想?俭朴,乃中国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八百年前,司马光以亲切的笔调写下了《训俭示康》,告诫其子司马康要“以俭素为美”,不要“以奢靡为荣”。方志敏身为将军,经手的款项以百万计,但他的财产却是几件破汗衫和破袜子。马克思生活清贫如洗,心爱的孩子因无钱医治而夭折,妻子燕妮也因生活的煎熬而早逝。敬爱的周总理规定自己的主食要吃三分之一的粗粮。一双布鞋底磨穿了三次,还要缝起再穿,牙刷剩下一半毛,还继续使用,连用的毛巾也补上补钉。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正是这无数事实,证明了俭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美德;正是无数人的经历,赋予了它丰富而深刻的意义。
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国家,如果想有所为,就决不能竭尽心力去装点自己的生活,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的目的,而应把勤俭朴素作为自己道德的准则,并且身体力行。奢侈往往是一条绳索,只要被它束缚,就很难再迈步向前。君不见古来几许纨绔子弟干出了大事业?
当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在发生着变革,消费观念也相应发生了较大变化,我们不能否认这些现象,但我们也决不能抛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俭。节俭,并不是仍推崇“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做法,而是要从前辈优良传统中吸取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
“浪费犹如河决口,节约好比燕衔泥。”只有时时不忘节俭,社会主义这个“家”才能日益兴旺发达,四个现代化才能指日可待。当然,和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我们还没有富,要讲节俭。倘有一天,我们富了,也应该节俭,因为日本丰田公司的“小家子气”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秘诀。
[点 评]
此文写作时运用了相反联想。作者先以丰田公司的“小家子气”引出“节俭”的话题。接着,用反面事例论述了奢侈浪费的严重后果,由此而联想到中华民族俭朴的传统美德及方志敏、马克思、周总理等人节俭的故事。前后形成鲜明的对照,有力地论证了应以节俭为道德准则并身体力行这一观点。
例文4:
宽容是美德
看到这个题目,不禁想起了周恩来的一个故事: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理发,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了总理身上的美德。
宽容是一种美德。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都深受众人的欢迎。像周总理这样待人宽容,平易近人,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些小摩擦。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像周总理这样主动承担责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所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在日常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宽容对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了改过的机会。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力相助,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动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得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再说秦王嬴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应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纵观历史与今天,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共话。
有的人就不具备宽容的美德,他们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如慈禧太后,仅因为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就勃然大怒而起,“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像这样的狭隘心胸,这样的暴行,又怎能不遭世人唾骂呢?当今社会上有一些人也是这样,你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对别人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辫子。这样的人,典型的“鸡肠小肚”,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这种人还能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
总之,宽容是一种美德,只要我们本着“和为贵”的原则,决不计较别人过失,又多为别人考虑,就能确立起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当然,对于那些蓄意冒犯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或是破坏人民安定生活的破坏分子及人民的敌人,就不能盲目地宽容,以致重演农夫救蛇的悲剧。一定要利用法律力量予以重锤打击,决不心慈手软。
宽容是一种美德,当今社会大有发扬之必要。让我们大家都来讲一点宽容,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美好。
[点 评]
本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模式。用周总理“宽容”待人的故事引出话题,颇耐人寻味。本论部分,列举唐太宗善待魏征、秦始皇听信李斯的典型事例,从正面论证论点;列举慈禧太后和当今社会上一些人“刻薄”待人的事例,从反面证明论点。结尾部分,
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宽容要对象,分清敌我;二是号召我们大家“都来讲一点宽容,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美好”,因此“大有发扬之必要”。
例文5:
也谈“效颦”
自古以来“东施效颦”一语就意味着不加辨别地原样照搬,机械模仿。
这是一种被摒弃甚至是被嘲弄的做法。今天我们离开传统的思想轨道,站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东施效颦”,就会发现这种做法并非一无是处,至少说明东施有自知之明,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力图改善之。这是值得肯定的。
东施效法西施的“捂胸”,“蹙眉”,“慢慢从村头走过”,说明东施知道自己不如西施美,这与那些看不见自己丑陋、任丑为丑的人相比,显然有自知之明。而与那些不但不肯定承认自己的丑陋,反而强加讳饰的人相比也要坦率可爱得多。
人贵自知,更贵自进。东施知道自己不足而向西施学习。正是她的可贵之处。如今却有许多人明知自己不如别人,却不肯或不屑向别人学习,采取装腔作势的作法,其结果只有自绝后路。旧中国的清政府就是一例。明知自己落后于人,却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甚至夜郎自大,自欺欺人。最后终于招致列强入侵而听任宰割,给国家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生活中更有一些缺乏自知之明的领导干部,不向先进看齐,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甚至损公肥私,长此下去就会使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丧失信心,严重危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也使国家蒙受巨大损失。与这些人相比,“东施效颦”就显得尤为可嘉,值得我们大加提倡了。
况且,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确有好坏之分,但最初的模仿都不免拙劣:小儿学语是从“哭”开始的,走路是从“爬”开始的,吃饭是从“抓”开始的,谁能初涉即会,不点就通呢?如果因为拙劣或不理想就不学习,那就只能一事无成。东施的最初“效颦”是丑的,但东施继续的“效颦”就不一定是丑的了。
今天,我们既提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大力推行改革开放,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也正是取东施之长而舍其所短!
[点 评]
“东施效颦”是一个贬义成语,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唾弃。上文另辟蹊径,运用了逆向思维,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得出了新颖的观点:“东施有自知之明,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力图改善之”,号召人们“大力推行改革开放,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取东施之长而舍其所短!”而且,论证严密,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例文6:
求上与求乐
某日,听电台广播说,北京的青年当中现在流行的一语:“找乐去哟!”一帮年纪轻轻的哥们无事喊上一句“找乐去”,便在雪后的大街上寻了一处,用脚把雪踏得结实、滑溜,然后站在一边,向骑车路过的人直笑,笑得让有些骑车的心里发毛,稍不留意,车下一滑,摔个“狗吃屎”,那帮哥们便大笑不止。
此为何乐也?纯属无聊之举。它反映了当前一些青年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心态。此种害人之乐万万“求”不得,“求”之必遭白眼、斥骂。
我也熟悉另外一些年轻朋友。他们是求上的,但令人遗憾的是:某日,我跟一位同学闲谈起马拉多纳,一位朋友忽然插嘴问道:“马拉多纳何许人也?”此番问话引得我与同学吃惊不小,大笑不已。据我所知,这位朋友整日埋头于课本,电视与“闲书”是极少看的。我问他:“你就没有枯燥的时候?”朋友答曰:“我非圣人,枯燥之时免不了,但我得顾及今后的高考、深造呀!”
我默然,在家长及老师眼里,他可算是“求上”的典型,是个成绩优秀、学习刻苦的好青年。可我觉得,他如苦行僧一般,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完全锁在书本里,并非高明之举。年轻人应该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的生活应该是充实的,不能只把自己圈在课本里。他们应该跳出这个小圈子。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看看世界是多么美好,生活是多么富有乐趣!
在很多人眼里,“求乐”与“求上”是完全对立的,“求乐”者决不可能“求上”,“求上”者决不会“求乐”。我以为:此言差矣!现在,时兴寓教于乐。求乐,须看求的是什么乐。诸如上文所述之求乐,是一幕坑人的闹剧。此种“乐”必遭众人唾骂,是不健康、不文明之乐。而课余打打球,弹弹吉他,春日里野外踏青,秋天去观赏红叶,此为文明之乐、高雅之乐。这种“求乐”与“求上”有何矛盾?求得此种高雅文明之乐,调剂了精神,陶冶了性情,对“求上”大有帮助,求此之乐,何乐而不为呢?
求上,也须看怎么个“求法”。我以为,所谓“上”,不仅是指学习方面的,还应包括人的品质、情操、能力等。这样看来,“求上”的意义就广泛了。整日埋头苦读而几近书呆子者,活动活动,乐一乐,也许收获会更大。说不定由于全面“求上”,你会获取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朋友,受到更多的人的敬佩,从中你也将更感到世界之多彩,生活之乐趣。
可见,“求乐”与“求上”并非完全矛盾,须看“求”的是什么,才能下定断。
[点 评]
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一些无所事事的青年不文明的“求乐”与“课余打打球,弹弹吉它,春日里野外踏青,秋天去观赏红叶”的文明之乐、高雅之乐进行鲜明的对比;又将“整日埋头苦读而几近书呆子者”的片面“求上”与“不仅是指学习方面的,还应包括人的品质、情操、能力等”的全面“求上”进行对比,论证鲜明突出,针对性强,有较强的说明力。
例文7:
话说包装
商品要包装,送人的礼物要包装,人的外表要包装,就连人的性格也要包装……
我们为什么要把一切东西都“包装”起来呢?为什么不还一切东西于真实呢?
商品要包装,那花花绿绿的外表,着实把顾客的眼睛迷乱了。人们面对着这金碧辉煌的外表——仅是那外表,已经像是在把玩着小孩子手上的“七彩魔方块”,你应该是往上转或是往下转,还是往左转或往右转呢?你一定是拿不定主意,捉不着弦了吧?然而,当你发现这有着美丽外表的商品却是名不符实的时候,你还会因为它们的金碧辉煌而动容吗?恐怕这时,那些造假的商人要想想怎样包装自己,以证明自己也不过是位受骗者罢了。看,这又是包装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人也要包装,这些包装更是五花八门,令你目不暇接。某人说:我去过英国,我去过荷兰、马来西亚、美国……噢,这人可是一个遍游了世界的人,他的知识一定很渊博。于是你问:“伦敦怎样?”他却说:“我还没吃过,不知道。”这时你才恍然醒悟,这是一个要往自己身上包金子的人。表面上看来他很富丽堂皇,然而他的内心却是最空虚的。他的无知、愚昧,恰恰被那漂亮的包装衬托得更加显眼。
礼物的包装是为了让收到礼物的人有一份惊喜,这无伤大雅。然而,如果试图把一个中国包装起来,那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过去,封建统治者为了统治自己的臣民,往往借助一些形势的包装,结果人民都成了他的奴隶。再后来,当国民党执政时,某些变了质却又装得很善良的国民党官员以自己的外表欺骗了民众,把国家出卖给了日本鬼子。而今,美国手上把玩着“民主”这一出戏在戏弄中国,而那些耀眼的包装里面,美国的民主状况又是如何呢?
所有这一切虚伪的包装,最终还不是暴露在了人们的眼前了吗?正如纸永远包不住火一样。
我说,暴露也好,一切都将从包装回到真实。人们将能够看到更清楚,更真切。
[点 评]
包装本无可非议,商品要包装,礼品要包装,甚至人也要包装。但是,作者反其意而论之。商品的假包装,人物的假包装,礼物的假包装,甚至统治者的假包装,无论是对己对人,还是对国家,都将带来极大的危害性。所以,作者强调:“一切都将从包装回到真实。”的确,本文的构思是很有创造性的。
例文8:
清流与活源
每当你来到一条清澈的溪流旁,你一定会赞叹这河水明亮,清澈见底。可你想过没有,这河水为什么会如此清澈,如此令人心旷神怡?若它是死水潭,还会如此赏心悦目吗?
决不会的。问题就在于:离它遥远的地方,有它的源头,它为清流提供了水源,每天给它带来清新的水,为它冲掉昨日的污秽。若是离开了这一活源,恐怕这河水就不会清澈见底了。
由此联想到当前社会上的文艺创作,为何题材雷同、内容相仿的作品甚多,甚至作品粗制滥造,毫无新意。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作家们深入生活还不够。离开了生活这一活源,又怎么能得到清新的河流呢?
文艺作品最重要的是要有新意,有了新意才能吸引人,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才能起到文艺作品歌颂美好事物、揭露时弊、激人上进的作用。堆砌华丽的词藻,乱造离奇的内容来博取读者的好感,不是文艺创作。
从古至今,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是因为它们来源于生活,写出了新意才流传至今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等,都因其深入生活,捉住了社会的时弊,加以批判,或告诫人们。这样的文章,读来似清清小溪,人们能感觉到它的妙处。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这中间,有许许多多激人奋进的素材,也有许许多多令人不满、遭人痛恨的事件。它给了作家们许许多多的灵感,许许多多的创作素材。只要作家们进入生活这一座宝库,再用自己神奇的笔加以描绘,就不愁写不出好文章。
若是作家们总是囚禁于一个小天地中,做井底之蛙,在小天地里冥思苦想,或是断章取义,从别人的文章中东拼西凑,靠这种方法搞创作,恐怕永远也不能写出有积极意义的作品。
一切真知来源于生活,生活给作家们提供的素材是众多的,就等着作家去发现,去吸收。只有深入生活,在生活这一活源中捕捉素材,才能写出如清流般的作品。
有了活源,才有清流,若是离开了活源,也就没有清流,取而代之的是一潭毫无生气的死水。
[点 评]
用“清流与活源”来比喻作家创作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之源,来比喻有新意的文学素材,这种构思本身是很有创造性的。从正面说,把生活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不愁写不出好文章;从反面说,把自己“囚禁于一个小天地中”,做井底之蛙,
“恐怕永远也不能写出有积极意义的作品”。两相比较,观点鲜明,使读者深受启发。
例文9:
人多力量大小论
人多究竟力量大,还是力量小?法国心理学家林格尔曼做了一个“拔河”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人多力量小。
林格尔曼组织一些青年人分别以单独、两人、三人直到八人小组的形式拔河,用测力机测量并记录他们在不同群体下用力的情况,得出的结果是:当他们单个拔河时平均拉力为63公斤,按力的平均叠加计算,两人相应是126公斤,三人组相应是189公斤,八人组应是504公斤拉力。但实际上测出平均值两人组为118公斤,比叠加值少8公斤;三人组160公斤,比叠加值少29公斤;八人组256公斤,比叠加值少248公斤。这项实验证明了群体力量的总数低于单个力量叠加的总和。林格尔曼将它解释为“责任分散”现象,他说,对某一件事假如一个人在单独的情况下完成,会做出积极反应,但在群体去完成的情况下,往往有退缩和保留,因为前者独自承担责任,后者则期望别人多承担点责任。内耗现象,实际上就是一种责任分散的结果。
林格尔曼的“责任分散”论,能否用来解释别的社会现象?我以为,“责任分散”现象在一些人浮于事的单位里,是确实存在的。由于“官多兵少”,职责不明,互相推诿,彼此扯皮,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劲,该做的事不做,该问的事不问,甚至散布流言蜚语,背后拆台,弄得“三个和尚没水吃”。对于这种现象,研究一下拔河实验的结果是有益的。我们的对策是精兵简官,把人浮于事者统统裁去,让每个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但是笼统地说人多一定力量小,那也未必。林格尔曼的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社会现象。在抗洪抢险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人少了是不成的。一旦“管涌”出现,需要成千上万个沙袋、石袋投下去;需要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蜂拥而上。由于事关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每个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人人全力以赴,终于众志成城、人定胜天。所以问题不一定在于人多,而是看参与其事者目标是否明确,是否同心,是否协力,做到了这几条,人多无疑会力量大,而不会彼此抵消。
再以足球场的啦啦队为例。啦啦队的队员,也必须有一个量的聚集,人多才会势众,人多呐喊声才会震天撼地;有时叫喊尚嫌不足,还要击鼓助威。如果仅有小猫三四只,那么,这支啦啦队必定是不成气候的。而啦啦队的加油呐喊,又会对赛场内的运动员起激励作用。
又以反车扒为例:众人在歹徒面前迫于淫威,不敢上前,这时如有一位勇士挺身而出,大喝一声,歹徒必然转身举出凶器对准他;如果接着第二位勇士又大喝一声,这无疑是对这一位英雄的莫大支持,歹徒有可能转向第二人,虽仍如狼如虎,但已色厉内荏,这时周围旁观的公众已壮胆生威;如果又有第三人大喝一声,歹徒就已不知所向;再有四人五人呐喊,歹徒还能威风么?
在广大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中进行讲正气的教育,那会产生多大的力量啊!
[点 评]
用林格尔曼的拔河实验,来说明因责任分散而出现的“内耗现象”,从而证明了“人多力量小”的观点,材料新颖,立论准确。其实,人多人少是相对的,关键是“看参与其事者目标是否明确,是否同心,是否协力,做到了这几条,人多无疑会力量大,而不会彼此抵消。”比如抗洪,比如啦啦队,比如反扒车。
例文10:
“狗拿耗子”新论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句歇后语老少皆知,意思是:捉耗子本是猫的天职,狗拿耗子纯粹是管了不该管的闲事。几千年说下来,觉得这个“道理”是天经地义的,仔细想一想,果真如此吗?
老鼠是专门嗑衣服、嗑箱子、偷粮食、传播疾病的家伙。对这样一类无恶不作的坏蛋,别说是狗拿,就是驴拿,鸭子拿也是应该的。不是有一句成语“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吗?这就要从说这话的人的立场研究了。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的人恐怕不外乎以下两种人。一种是耗子本身,因为它真正反对的倒不一定是“狗”,而是“拿”。不管狗拿,还是猫拿,什么拿它都不喜欢,它都反对,都会说这是“多管闲事”。另一种持此论者可能即是猫——当然决不会是好猫,只会是不称职的猫。它或是因为懒,或是根本不会拿耗子,甚至于说不定它和耗子之间有某种“猫儿腻”,它才会在狗捉耗子时站出来替耗子说话。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止一次的、极为气愤的在报纸上看到,歹徒在列车上劫旅客财物,乘警却躲得无影无踪。这时,旅客中有人站出来,将歹徒生擒活捉,难道这也能说是“多管闲事”吗?如果你在校门口看见有人欺负小同学,你能因为自己既不是值周生,也不是派出所的公安而置之不理、扬长而去吗?当然,也不是每次老鼠做坏事都会被猫撞上,那么,不是猫的我们就不该去管吗?正是因为对坏人、坏事,对“耗子”“人人喊打”,才会出现徐洪刚、崔大庆这样见义勇为的英雄。我们的社会、国家也才会不断进步。如果遇到危险的时候,人人都抱着“狗拿耗子——多管闲事”、“铁路警察——管不着那段”的想法,别说社会、国家不会进步,就连人民最基本的生活安全也保证不了。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坏人坏事,贪污腐败,当说必说,当管必管,才能使生活越来越好。所以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真是一些不称职的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风凉话。自己该做的不做好,还要讽刺挖苦别人,简直岂有此理!
“狗拿耗子”不是狗管了不该管的闲事,而是管了所有的人都应该管、也必须管的正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责任心的体现。打击坏人坏事,匹夫有责,人人有责,对“耗子”这样的坏人坏事,所有的人都应该发扬狗的精神——不是吗?当我们看到耗子束手就擒的时候,我们应该对见义勇为的狗竖起大拇指才对。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该追查一下,那只渎职的猫正躲在什么地方呢?
[点 评]
本文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写出了新意。在赞扬狗拿耗子勇敢精神的同时,尖锐批评了那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并对渎职的懒猫以有力一击。笔锋犀利,语言流畅,密切联系社会,切合实际,有警世作用。
例文11:
看人不可求全责备
鸟儿们互相指责,揭人短处,让我于沉思之余,生出诸多感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倘看人、用人皆如此吹毛求痴,怕要叹良才难求啊!
鲁迅先生说:“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出说有限。”这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是有所短长的。因此,看待一个人,我们不能只看到其自身的不足而忽视他的特长。
西汉颇有开明之名的汉文帝,明知贾谊是难得的人才,却不重用他。后人李商隐叹曰:“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原来汉文帝向贾谊请教的不是治国大计,而是些鬼神之说。贾谊难怪无言以对。而汉文帝仅因此弃贤臣不用。呜呼,求全责备误人竟至于此!
然而,历史上也有“不以一眚而掩大德”的秦穆公,有“七擒七纵孟获”而让其自治边境的诸葛亮,有宽容忠臣直谏失礼的唐太宗。林肯更幽默,当他起用格兰特为司令时,有人说格兰特贪杯误事,林肯笑言“那我就以香槟相送!”。是的,格兰特有贪杯的缺点,但林肯看中他的是出色的军事才能,后来北军的胜利证明了林肯的正确选择。
这便是用人之道,避其短而扬其长,让每个人都各尽其能。时下,中国搞改革,追敢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更需要千千万万各级各类人才。只有全中国人戮力同心,才能托起于东方的强大中国巨龙。这就要让每个人的才智充分施展,这就要放手而大胆地用人之长。切不可求全责备,横挑鼻子竖挑眼。看人、用人要有求贤若渴的眼光,才能全面了解人之长短。然后,鲜者,贵其鲜;香者,爱其香。那么,人才才能在我们这改革开放的时代,各显神通,各放异彩。
[点 评]
《看人不可求全责备》运用了相反联想法。考生由鸟的互相指责向相反的方向联想到了鲁迅先生的话:天下没有完全的书,也没有完全的人。本论部分以汉文帝弃贾谊直接证明中心论点:“人不可求全责备。”紧接着(用“然而”一转)从相反的方向联系,以秦穆公、诸葛亮、唐太宗和林肯四人“让”贤成功的事例,反复证明论点。这样,正反对比,说理充分,观点鲜明。
例文12
请根据原材料,以“动”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以不变应万变
英国哲学家毕尔森说:“万物都在运动。”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即便在屋里静坐,也是日行八万里。人们凝视着社会的花开花落,仅仅追随着每一份“动”的趋势。唯恐稍一顿足便被前进的部队甩下。殊不知真正的智者往往是那些能够在川流不息的“动”中静下来思考的人。
苏东坡或许是智者,他在“动”之思想冲击下屹然不动,一句“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吟咏便使多少步履匆匆的身影在这等情怀下黯然失色。若非是大智之人,东坡先生面对被贬黄州如此政治冲击,眼观社会的动荡,如何能够平抚愤慨,静心潜入于深邃的思想中呢?他将“动”的世界置之度外,“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变与不变之理他已是了然于怀。在“动”的社会中,他执著驻足于思考,于是,使历史为之一震的前、后赤壁赋横空出世。
巴黎左岸的莎士比亚书店开设于二战前,曾是众多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还慷慨帮助过许多著名作家,87年过去了,这里仍是左岸最著名的人文书店。清晨,年近九旬的店主走到二楼阳台上伸手拥抱阳光,每一道皱纹都焕发着光彩,向一尊雕像。走进书店,多少年来竟没有装电话和电脑。我们兴许可以从这两件事中悟到些思想和智慧的精髓。文化之所以受人敬重,便是在于它有种穿越时光的厚重感,它在一片“动”中始终默然不动,这使它得以看到每一个匆忙背影后的意义,得以成为一个时代的发言人。莎士比亚书店正是在闹市之中,营造了一个令人不由仰视的文化氛围。
城市飞速发展,深圳有“时间就是金钱”的广告语。街道日新月异,我们也行色匆匆。若是号召一切的一切,都牢牢跟紧“动”的脚步,城市将会如何?我们将丧失恬静的美,忘记稳重的美,放弃深刻的思索。文章中说昔日古苏州已难觅旧容,周庄已成绝版。苏州,是否你忘却了端庄而过于向往那人声鼎沸的“动”?看来,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位能够闹中取静的智者来重新审视。发展的步伐也应适度和协调,赶路过于匆忙,可能会错过路边美丽的风景。
“动”,并不总意味着先进。相反,面对飞速变动的世界,能坚持自己的主见,静下来思考才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大智之略。自然而然的理性,审时度势的思考,把握住变化的根源,以这种“由静而思”的过程便可以超越轰轰烈烈的“动”,不动声色地站在时代的前沿,此时,不变已是应了万变。以此,我们不会在繁杂中迷失,不会在纷乱中迷茫。能静下心来思考,便不会失了自我珍贵的本色,才能成为一个智者,成为时间流动中的永恒。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不断向“美”的方向静静流淌。
[点 评]
文章观点明确,事例选取典型,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证明观点,结构安排合理,层次清晰,采用正反对比论证,分析能够循序渐进,议论恰当,有很强的说服力。60分可得54分。

篇五:[求全责备造句]《三国演义》读后感65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650字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650字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650字
却说八路诸侯连输数阵,申报袁绍。曹操曰:“吕布英雄,天下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一齐商议,共擒吕布。若诛了吕布,董卓易哉。”正议之间,有人来报吕布搦战,绍令八路诸侯攻吕布,布径冲公孙瓒。瓒自挥铁槊,直迎吕布。布睁目大叫,挥戟来战。战两合,瓒拨回马,速慌而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公孙瓒,布举画戟望后心便刺。旁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搜神威,酣战吕布。八路诸侯见张飞渐渐枪法散乱,吕布越添精神。张飞性起,大喊一声。云长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又战到三十合,两员将战不倒吕布。刘玄德看了,心中暗想:“我不下手,更待何时!”掣双股剑,骤黄骠马,刺斜里去砍。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玄德面上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走。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跟定吕布。
《三国演义》读后感650字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650字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三国演义》读后感650字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本文来源:http://www.jljhlq.com/z97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