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作文
作文
字数
高中
作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作文 > 1000字作文 > > 围城读后感1000字作文四篇

围城读后感1000字作文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02 01:09:33    来源:精华作文网    访问:

【www.jljhlq.com--1000字作文】

【篇一】围城读后感1000字作文

每个人都想获得自己人生的自主权,想掐住命运的咽喉,去击败自己的宿命,但是大文学家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在自己的人生里,却仿佛走入了一座又一座围城之中,在城中渐渐扭曲了自己,变成了一个悲哀的存在。从”克莱登大学“到苏文纨、唐晓芙,再到”情敌“赵辛楣、妻子孙柔嘉,这一座座”围城“使他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 最终也不知自己应该走向何方。”没有梦,也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在失去柔嘉之后,万念俱灰的他走向麻木,丧失了生命最基础的感觉,更不用说对未来的憧憬。读完《围城》,我进入了作者作品内部,试着去体味那一种深沉的悲哀。

从全书第一章,主人公坐船回到家乡江南某镇的1937年开始,《围城》主人公方鸿渐做的事几乎没有一件是成功的。可以说,他不过是个一个庸常的读书人。他的特点是平庸,而他的悲剧也来源于他自身的平庸。鸿渐软弱,被动而无能。他的”软弱“体现在在他放弃了爱慕自己的苏文纨,却没有也不会勇敢地追求自己深爱的唐晓芙,”被动“表现在在当他去三闾大学教书却在”信任危机“出现后没有坚持自我,而是被动挨打,最终遭到众人排挤,含恨离去。至于”无能“,最好的体现就是他在香港成婚后没能”镇住“自己的妻子,柔嘉不满意方家的”古板“,最终一气之下选择独自离开。他的性格弱点,为最终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在生活的围城里,方鸿渐的无助和凄惶,和贾宝玉简直如出一辙。”世上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贾宝玉在大观园里也是这般的软弱。他爱着黛玉,又不能与她长相厮守;他不爱官场,最终又和贾兰一起”金榜题名“。这两人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又在现实的阻力之下选择了屈服。他们的经历虽不甚相似,但他们的性格却同样令人感叹。大观园固然是围城,《围城》里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围城呢?当然,《围城》毕竟是一部小说。方鸿渐的软弱、被动无疑是作者在文中努力刻画的,但作者写作本书的本意是批驳一种异化人性的状态,而不是这个时代这种状态下具体的几个人。全文主要讲述一种在生活的特殊情况下人性的扭曲,和这种扭曲之下每一个人内心的悲哀。不论是苏小姐的”冷艳“,孙小姐的极具心机,李梅亭等人的狡诈阴险,唐晓芙接近完美却没能与鸿渐走到一起,还是鸿渐自身的软弱无能,都是作者内心想表达的”悲哀的世界“的一部分。人说《围城》是新版《儒林外史》,我不反对,或许这就是这个”围城世界“的真正悲哀吧。作为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薄薄的《围城》描绘了一个真实、扭曲而悲哀的世界。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感叹,一种奇想。它与其说是一篇爱情小说,不如说是一篇讲述伦理,哲学,世界观的巨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情节曲折,叙事过程有一定的起伏感,体现了情节的曲线美,引人入胜。

【篇二】围城读后感1000字作文

  20多年前读过《围城》,随着时光流逝,其中的内容差不多都忘记了,留在记忆里的几乎只剩下一句话:婚姻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拼命想冲进来,城内的人拼命想冲出去。20多年后,再读《围城》,最关注的仍然是这句话。同时也在想,钱钟书老先生写这部书,有控诉婚姻的意思吗?我想不是的,钱钟书和杨绛的婚姻是幸福美满的,他只会感叹婚姻的美好,而不会控诉婚姻的不幸。

  那么,《围城》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呢?作者自序中提到这样一句话:“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由此我想,这部小说要表达的思想应该有这样一种含义:人之所以会陷入围城之困,是因为表现出了更多的动物性,就如本书主人公方鸿渐那样。

  1、学习不努力,陷入学业之困

  方鸿渐在学习上是个无用之人。在国内上大学的时候,他学不了当时年轻人选择最多的土木工程,而是选择了社会学系。社会学系他也学不了,又转入了哲学系。哲学系他也学不了,最后转入文学系毕业。

  很难想象,一个大学生上个大学转了三个系,才得以毕业,该有多滑稽!土木工程,技术性比较高,学起来难度大,学不了的话还有情可原。社会系和哲学系也很难吗?是啊,对于不学无术的人来说,那一定是很难的。

  方鸿渐是一个学习国文的人,他也要出洋欧洲进行“深造”。在欧洲的四年中,他先后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德国柏林,倒换了三所大学。他随便听几门课程,很有兴趣,但是心得全无,恐怕就是听课听个热闹,全然进不了心。到毕业的时候,没办法给父亲和供自己出国“深造”的丈人交待,只好通过邮寄从美国纽约花费30美金,办了一个假哲学文凭。

  在求学的道路上,方鸿渐陷入了围城。上了大学、出了国求学,却完不成学业,无法顺利毕业,只有办个假毕业证去糊弄家人。

  方鸿渐智商有问题吗?他的国学中学会考考过第二名,可见智商不存在问题。为什么学无所成?原因只有一个:懒惰,学习不努力。别说学习努不努力,哪怕拿出一半或者更少的精力去学习,还能混不到毕业证吗?方鸿渐大概在学校是一点儿都不学吧。

  动物没有学习意识,个别动物至多有模仿意识。方鸿渐有学习意识,却不学习。

  2、工作不勤奋,陷入事业之困

  方鸿渐在三闾大学授教伦理学。他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一本参考书——伦理学纲要,原本想把这本书复印发给学生的,但转念一想,又不发了,原因是要把这本书作为“枕秘宝”,万不可公诸大众,还是让学生高深莫测的好。

  课还没有开始上,他就给自己定了调子“自己大不了是个副教授,犯不着太卖力气的。”

  作为副教授,他不去考虑如何把课教好,反而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大家有书可看,照道理不必在课堂上浪费彼此的时间。”并且自认为这话说出去很动听,还以有这样的想法而高兴得坐不定。

  他认为有名气的教授从不点名、从不报告学生缺课。他觉得这就是堂堂大学者的风度。在羡慕之余,他就模仿教授的做法:不点名,连点名簿也不带。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缺课,要是再不点名,就只剩有脚而跑不了的椅和桌听课了。即使这样,他也不管,要是管的话,他认为“从大学者的放任忽变而为小学教师的琐碎”是一件很丢脸的事。

  方鸿渐能给学生讲多少知识,暂且不论,单是就讲课的时间来说,就非常不称职。课堂上,他讲得收缩不住地快,笔记上的东西讲完了,距离下课的铃声还早着呢。怎么办?他有三种应对方法:一是找话应付。有时说不上几句,就又无话可讲了。二是提前退课。实在无话可讲,就提前退课。三是板书。动不动在黑板上板书,写一个字要花费嘴里讲十个字的时间。

  学生们终于忍耐不住方鸿渐的教学,学生们联合向学校递交公呈“呈为另换良师以重学业事”,从头到底说方鸿渐没资格教英语,请求学校把他换掉。

  一个学期结束了,方鸿渐没有得到下学期的聘书——他被解聘了。

  方鸿渐何以从学业的围城刚出来,又陷入了事业的围城?因为他没有所从事职业的能力和水平,而且也不努力、不用功去改变,对工作很散漫,还装模作样冒充名教授不点名,变着花样让自己的课拖延到下课的时间。这样的老师,有多少都得被解聘。

  有的动物会工作,还很勤奋,比如蜜蜂、蚂蚁等。方鸿渐对待工作还不如动物,把仅有的那点儿能动性用在了应付上。

  3、作风不端正,陷入婚恋之困

  方鸿渐在留洋回国途中的船上,认识了鲍小姐。这位鲍小姐衣着暴露,有人叫她“熟肉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肉公开陈列;也有人叫她“真理”,因为真理是“赤裸裸的”。方鸿渐和她认识没几天,就在一起了。

  鲍小姐下船后,方鸿渐又开始和苏文纨小姐亲近。可惜方鸿渐对苏小姐并不感兴趣,又不忍心拒绝人家,两人产生了很暧昧的关系,也发生了非常亲密的接触。

  在和苏小姐交往的过程中,他又看上了唐晓芙小姐。当方鸿渐拒绝苏小姐的求爱时,苏小姐将方鸿渐归国途中的风流史告诉了他心仪的唐小姐。唐小姐本来对方鸿渐是接纳和认可的,但听到方鸿渐的不端行为后,气愤地退回了方鸿渐给她的信,宣布二人各奔西东。

  对于孙柔嘉小姐,方鸿渐也是看不上眼的,然而却在造谣声中,如在云里,失掉自主,稀里糊涂承认了和孙柔嘉的恋爱关系,并很快举行了订婚和结婚仪式。从此二人开始了互撕的生活模式。

  订婚和结婚,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是天大的事。如此重要的事,在方鸿渐的眼里却都是儿戏。方鸿渐行为不检点,为人轻浮,结交女友不辩人品是非,糊里糊涂跟自己看不上的人订婚结婚,这都是他遭遇婚恋围城的主要原因。

  文章末尾,方鸿渐正和妻子孙柔嘉闹第N次矛盾;第二次失去工作后,他准备南下重庆找朋友赵辛梅谋取新的工作。

  就方鸿渐表现出太多的“动物的基本根性”来说,他今后的婚姻不会幸福,也可能不会持久;到重庆谋取新的工作后,再次被炒鱿鱼,仍是大概率事件,除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人一生本来就面临着诸多围城,如果再表现出更多的动物性,那就一定会陷入这样那样的围城之困。相反,如果学习努力、工作勤奋、作风端正,就不大可能陷入围城;即使偶入围城,也能顺利冲破围城的束缚。

【篇三】围城读后感1000字作文

  这本书读了很久,从一开始的索然无味到而今的津津有味,最后甚至产生了有些不舍的情怀。其实并未很是读懂过这本书,也许是因为经历的故事太少,不曾有过那些出洋留学,外出远游的经历;又或许是因为未曾涉足官场,职场的囚笼。我始终不能懂得"围城"的含义。

  钱锺书先生借苏文纨之口说道"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这也许是对"围城"的一个解释。我曾想过要看些关于这本书的资料,书评。但看过以后,读后感便不再是自己的感悟,而是掺杂真伪,旁人的赝品,于是作罢。所以我斗胆在这里抒发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围"字的解释为"环绕,四周拦挡起来",一座城被墙四周环绕起来,不是陶行知所办的晓庄学校的开放式,是封闭的,与世隔绝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上海的原住民,在上海这座城市里,他接受的拦挡和环绕一方面来自老儒生父亲方遯翁的精神束缚。遯翁老先生空爱议论,喜欢用儒家经义释理来教育孩子,但实际上正如方鸿渐自己所说"并没有实际的指示和帮助".老旧的说教,妯娌间的口角争锋,陈腐的家庭礼教,都将他围在狭小的无法逾越的血缘圈子。

  另一方面,社会上的,职场中的人事都磨砺着他。马克思曾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身处在人世间,就要认识许多人,构成许多联系,也结成很多缘分。他的"前任"岳父周经理,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报社王先生这些他的上司们无一不是些虚与委蛇,左右逢源的伪君子。生活中也不乏像李梅亭,韩学愈,顾尔谦这样弄虚作假,空有名号的伪知识分子。这好似另外一部《儒林外史》,反映着对当代职场、学府里帮派斗争,腐朽黑暗的内幕的讽刺。这些人并没有真才实学,却能依靠裙带关系在职场里谋求一官一职,可见现代"拼爹文化"由来已久。同时,当时的中国正在水深火热的抗战中,时局艰难,山河破碎。在这样时代背景下,家底并不殷厚的方鸿渐常遭受别人的欺压、嘲讽。当然,这与他本人没有才识也有一定关系。这是社会大背景的围城。

  其次,孙柔嘉女士是方鸿渐另外一个"围城".一个他自己创造,并接受的"围城".正如杨绛先生所言"她的天地极小,只局限在‘围城’内外。她所享的自由也有限,能从城外挤进城里,又从城里挤出城外。"孙柔嘉并没有多大的眼界,也没有宽容大度的品格,更没有辽阔的思想。她因为倾慕方鸿渐的留学生身份而千方百计地嫁给她,却使他们两个都陷入一个更小的"围城"中。他们仿佛跳进了宝黛式的恋爱循环"猜疑—争吵—和好—猜疑"但是宝黛的爱情往往在和好后升温,彼此心灵更贴近,而孙方两人在争吵和好后,往往留下了更深的伤疤,以作为下次争吵的旧账。生活于是被彼此束缚、牵制,两个人不再是独立的,自我的,而是捆绑的,依赖的,不自由的。孙柔嘉的存在事实上给予方鸿渐的是心灵的"围城".因为她,方鸿渐做的都是"违背原意"的事,他变得想要安定下来,他不再去自由闯荡,他变成一个没有自我的人。

  从地域上看,"围城"兴许也单指无法逃脱一座城市—我们的家乡。方鸿渐跨越大洋,为了逃离摆脱上海这座城。"学成"而归,回到上海,又辗转到达内地,然后又回到上海。文章的最后写到方鸿渐辞去报社工作,去重庆发展。我们不难猜测,方鸿渐还是会回到上海。他兜兜转转,周而复始,最后都会回到起点。"围城"是一个不规则的圆,无论我们在哪里,身上总带着一条线。从起点回到起点,这条线所经过的地方成为周长,把我们的人生包围起来。当我们反刍品味这个圆,我们会知道:圆的形状由我们自己设计,甚至你不喜欢圆。打破它也无不可。唯有冲破圆的禁锢,我们才能走出围城。

  除了对"围城"含义的探究,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锺书先生的妙语连珠。他的譬喻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幽默讽刺,又耐人寻味。字字珠玑,又十分隐晦,值得花时间反复琢磨。他写唐小姐的眼睛"灵活温柔,反衬得其他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他不明写高松年和汪太太的不正当关系,却用"瑟缩""心跳"来暗示高校长的非君子行为,令人啼笑皆非。甚至,锺书先生写骂人的粗鲁语句也别有趣味:"骂来骂去,只有一个意思:汽车夫原意跟汽车的母亲和祖母发生肉体关系。"其中,有一段关于恋爱的譬喻十分精辟: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没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没吃一颗葡萄都是吃剩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我们从恋爱到白头偕老,总有最好的回忆,也会有最坏的",但最好最坏的都只有一个。那我们何不总保持着这样一种信念:我们虽然在吃一颗坏葡萄,但未来会越来越好。

  杨绛先生在《写的钱钟书》中提到"钱家人爱说他(指钱锺书)有‘痴气’。""钟书的痴气书本里灌注不下,还洋溢出来。"我却不以为然,这本书中,处处闪耀着锺书先生智慧的光芒,当中有一段人生释理我很是欢喜:

  这好像开无线电。你把针在面上转一圈,听见东一个电台半句京戏,西一个电台半句报告,忽然又是半句外国歌啦,半句昆区啦,鸡零狗碎,凑在一起,莫名其妙。可是每一个破碎的片段,在它本电台广播的节目里,有上文下文,并非胡闹。你只要认定一个电台听下去,就了解它的意义。

  我们彼此来来往往,会遇到许多相知不深的陌生人。某一个时刻,遇见一个人,你遇见的是他人生的一个小小的片段。而那个人的一生都是千千万万的片段集结而成的。因此,有时,在我们看来匪夷所思的一个人,一件事,其实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起承转合,荡气回肠。平凡的人也有自己独特的一生,而我们往往专注于蹩脚明星的鸡毛蒜皮,犄角旮旯里的小事,却不愿了解一個普通人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

  "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我想在令读者捧腹大笑之外,锺书先生更想要描绘那个时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我们可以在啼笑中,看到世态冷暖,人性缺点。我们同情和嘲讽一类人,同时也同情着,嘲讽着自己。就像一座围城,城里每个人都有相似的欢愉和不幸。虽然平凡,但又真实。

【篇四】围城读后感1000字作文

  围城这一部写在解放前的著作,写出了人们生活的困顿,写出了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中的种种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同时也写出了人们在对待爱情、婚姻、人际关系等等方面的进进出出、无奈与矛盾。

  船甲板上的对话,“那么,你就是摇篮里睡着的小宝贝了。瞧,多可爱!”等等表现了即使是知识分子,在人前人后不一的形象,可说是无奈,更可说是对人的不真诚。一张假*凭,一段对鲍小姐肉*的描写想来既是对在外留学生不能好好学习知识而吃喝玩乐的讽刺,也是对中国现状的担忧。

  方鸿渐与周家的关系是一个围城,已经进去了,想出出不来,在这个密封的围城里,方鸿渐喘不过气来,只能压抑着自己,跟着一群市侩“谈笑风生”。方鸿渐自己的家是保守迂腐的,这个家还停留在封建社会,方老先生看起来似乎在一些方面是明智的,是有父亲形象的,但事实上正是这些所谓的明智阻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方鸿渐“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钉,也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这段真切描写了当时的中国严重存在的“拿来主义”,不分是非黑白,把西方国外的东西搬进家门。后面对张先生的描写更是说明在中国存在很多这样自以为是,不了解事情真是含义情况下夸夸其谈,爱眩但又没有本钱眩。

  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写方鸿渐跟苏文纨、唐晓芙之间的关系。方鸿渐想进入唐晓芙的围城却始终不得其门;苏文纨喜欢让所有的男人在她身边打转,还以为自己进入了方鸿渐的围城,其实进入却等于是在外面,而当她与曹元朗结婚并过上真正的市侩生活时,她却安之若素。唐晓芙似乎是围城中最好的人,因为对方鸿渐来说她是虚无缥缈的,可望不可及的,她是一个幻象,所以变得纯洁而可爱。这篇幅中对人物的描写也很是到位,“诗人”曹元朗写的是不文不类却自认为很了不起,翘着尾巴却连狐狸都不能像,可大家仍夸奖一通。大家的交往是如此的不真心,小人之交甜如蜜般。赵辛楣想追求苏文纨,也付出行动,从这个篇幅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相对来说更会生活的人,特别是在那个时代背景。这些文人骚客卖弄文学的嘴脸在这个篇幅中被描写得如此可笑,很具有讽刺意味。

  方鸿渐终于还是听从了赵辛楣的话去三闾大学。沿途上,他们遇到了种种困难,最后通过关系到达了三闾大学,而关系这个在中国例行了多少年的东西,过去,现在将来都将例行下去。路上行人的势利眼,看人看外表,看着装,对有身份的人阿谀奉承而对老百姓则爱理不理。在这段中女主人公孙柔嘉出现了,人如其名般,刚开始孙小姐显得如此温柔,乖巧。李梅亭的小气,自私,像一个真正的生意人,带着药去边远地区以十倍的`价钱卖,而骨子里有当时中国人的懦弱,无能。

  到了学校后,教授不教授等级的划分也是如此的荒唐,而老师们对这个等级分法的看法也是那么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拿着假*凭在社会上招摇,也不显得丢人现眼,而且还理直气壮得在那争着等级的高低。更让人觉得可恶的是愚钝的不只那些腐朽的老师,还有学生,学生也是一样的荒唐,看老师的教书的水平不是看实力,而是看文凭,看学位,而且认知能力也那么差,不能很好认清怎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而去欺负老师,没有了尊师重道的美德。在学术圈,所谓的文人们是如此的虚伪,不真诚。而在这里,方鸿渐成了那个唯一一个还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分子操守,或者说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而高松年、李梅亭、汪处厚,这些人在那里在里边如鱼得水,他们会舍得走出这个围城吗?

  再一个是在三闾大学发生的所谓的爱情的纠纷,这场纠纷也显得如此的可笑。方鸿渐并不想进入孙柔嘉的生活,但他被孙柔嘉看上了,而且通过“某种方式”得到了他。对方鸿渐来说这个婚姻是他的围城,在还没进去前,他不知所以,就这么进去了,在进去后,他浑浑噩噩得过日子,他也有想冲出来的冲动,但他是个被动的人,不敢行动,也不会行动。结尾一章,方鸿渐与孙柔嘉吵架后,正回家想消释柔嘉的怨气,柔嘉刚才正向姑妈讲鸿渐的不是,害怕已被鸿渐偷听到,方鸿渐其实并没听到,只得摆空城计:“你心里明白,不用我说。”结果柔嘉心虚之下,说“本来不是说给你听的,谁教你偷听?”这就无异承认了她在“背后糟蹋”方鸿渐,结果正准备向妻子低头的方鸿渐和一心想给丈夫找个好工作的孙柔嘉竟然越吵越厉害,终于走向“不离而散”,不欢而散。他家祖传的那顶破铜钟当当当当当当敲了六下,似在嘲笑,对人生的讽刺和嘲笑尽包含在这怅然悠悠的钟声里了。

  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所包围。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这部作品已被译成世界上多种文字,有十数种不同的译文在各国出版。在美国,由于夏志清的推崇,不少人以钱钟书为题撰写博士论文和专著。

本文来源:http://www.jljhlq.com/z109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