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作文
作文
字数
高中
作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作文 > > 师说作者(共5篇)

师说作者(共5篇)

发布时间:2018-07-07 16:00:02    来源:精华作文网    访问:

【www.jljhlq.com--专题作文】

师说作者(一)

《师说》的作者简介阿!【师说作者】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同落井下石,此为另一写法)、“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师说作者(二)

《师说》中作者阐述从师的原因的一组句子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作者(三)

师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展开的?有何价值

【师说作者】   师说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例如第2段,首先用一个感叹句紧承前一段,转入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析,然后从三方面作对比.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笔锋犀利.几个感叹句,均有加强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变化,“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测语气作判断;“吾未见其明也”是用肯定语气作判断;“其可怪也欤”,是用惊诧语气作判断.“同”中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
  《师说》起笔,托古言事,直接明了的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紧接着对老师的职责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并对如何择师也提出独到见解:“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一段的理性陈述完毕,第二段以感慨发端,对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浮靡之风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尽吐不平之气,也指明了文章的现实意义.【师说作者】

师说作者(四)

下列各句中,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师说》的作者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师说》的“说”是一种文体,与《捕蛇者说》一样,都是说理辨析类文章。
B.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阿房宫赋》是“律赋”中的名篇,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借景抒情。苏轼用散文形式写赋,他的《赤壁赋》称“文赋”。
C.《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的名篇,其代表作品还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这些小说的结局都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
D.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杰出的词人,继承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世称“苏辛”。他作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深受读者的喜爱,是传之不朽的名篇。
【师说作者】

B

师说作者(五)

《师说》用原文回答几题~
1.作者主张如何选择老师?
2.作者批评了“士大夫之族”的哪些错误态度?
3.作者对于师生关系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师说作者】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本文来源:http://www.jljhlq.com/z48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