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作文
作文
字数
高中
作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作文 > 读后感 > >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共5篇)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共5篇)

发布时间:2018-07-20 16:00:03    来源:精华作文网    访问:

【www.jljhlq.com--读后感】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一)

《教育的责任与使命》读后感【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教育的责任与使命》读后感]
 肖川先生的《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是继《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之后推出的第三本教育随笔集,《教育的责任与使命》读后感.一直认为这类书籍肯定是学术化的,看不太懂的.没想到拜读之后才发现,这本书写出了教育人的心声,肖川教授的书中文字凝练舒展,思维深邃细密,他的书是要用心去慢慢品读,才能收获的.
读了他的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了洗礼.学生在老师的眼里是调皮不懂事的,读后感《《教育的责任与使命》读后感》.但在家长的眼里是可爱讨人喜欢的.其实他们还是个孩子,有着孩子身上都具备的可爱特质.我们做老师的,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需要换位思考一下,不要总是抓着原则和规矩不放.
肖川教授说:“真正的教育不仅应该具有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灵魂,具有坚定而明确的价值追求,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学生的幸福就是教师的幸福,把学生教好就是教师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
  〔《教育的责任与使命》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二)

《给教师100个建议》读后感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给教师100个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100个建议》读后感
王颖
最近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100个建议》,《给教师100个建议》读后感.在这本书里面,苏霍姆林斯基谈了关于教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有很多真知灼见.虽然存在国家、社会、民情、地域等种种因素的差异,但书中许多宝贵的经验仍然能够为我们所借鉴.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时常能够引共鸣.我在读完这本书后,有如下的体会:
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时常听到教师抱怨时间太少,可以用来读书的时间就更少了.我自己也感觉是这样,上班时间全被工作占满,许多繁杂琐碎的事往往令我感到身心疲惫,哪还有精力去读书呢?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然而长期以这样的理由少读书,甚至不读书,对教师来说,是万万不可取的.社会在前进,新时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停滞不前,吃“老本”,那就是退步.所以,作为教师,还是应该每天挤出点时间,阅读一些和教育教学相关的刊物或书籍,了解教育新动态,学习先进的经验,以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读后感《《给教师100个建议》读后感》.
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生活是否充实,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教师的知识渊博,教师的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所以,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和学生一起走进书籍的世界,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里,我能够想象苏老师是多么的爱他的学生,他的爱心成就了他的事业.我们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尤其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应该学会去了解他们,理解他们,他们无法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无法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承认,缺乏自信,他们的内心是脆弱的.尽管他们有时会用一些背道而驰的行为来掩盖自己,但始终无法掩饰他们空虚的内心世界.象这样的孩子,我们更应该多关心下他们,走上去给他一个意想不到的帮助,一句鼓励的话语,他会在将来即将遗忘的日子里,给你打来亲切的电话收获做教师的成就感.
多读教育书籍,会让我们在教育思想、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上有所启迪,在工作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自己都能够从中受益匪浅,因此我们何不乐而为之呢?
2010-12-30
  〔《给教师100个建议》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三)

关于爱国主义书籍的读后感.【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读《林海雪原》有感
怀着—股澎湃的激情读完了全书,轻轻合上,望着“林海雪原”四个字,似乎是由火热的血所凝成的,衬着封面上的皑皑白雪,显得更加地艳,更加红了.在那上面,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位亲切和蔼的解放军战士,为着自己的理想,更为着祖国的伟大事业——共产主义事业,在深山老林中奋斗的身影.此时的雪似乎已同他们的笑容与灵魂,融为圣洁的一体.
对这些战士来说,死,毫不可怕,鲜血,更是为着这一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为着他们那可亲可爱的乡亲们所流的,它鉴证了一个个赤子之心,它的脉搏将永远在这片郁郁葱葱的老林里跳动.穿山风的狂卷,密集的枪弹雨林,都吓不退他们,因为心中的一把火,一个信念——真正地解放人民,支持着他们在狂风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后的胜利.他们对自己人生的目标,执着地追求着,不畏层层险阻,即使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也甘愿拼死一搏,或许他们认为:面对自己的人生,那高高在上的理想,唯有拼过,才了无遗憾.就像《老人与海》中的老人,《绝顶》中的肖顿河,都为着自己心爱的理想而前进,虽然他们最终都失败了,都只在这茫茫大千世界中留下一副白骨或几行轻轻的痕迹,但在任何人眼里,他们在精神上永远是无法击倒的.耻笑他们对生命无谓浪费的人,必定是一个懦夫,因为只有懦夫,才会耻笑勇者,更因为他们毫不明白倾尽自己一生去追求的感觉,也更因为他们没有这种气魄,没有这种理想.邓小平也说过:“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要有理想.”一个没有理想的,便对自己的前途自己要走的路感到茫然,也许,在徘徊上便像迷途的羔羊,在黑暗中消逝.
若没有理想,莱特兄弟不会发明飞机,圆了人类飞向蓝天的梦;若没有理想,袁隆平不可能养殖出杂交水稻,解决中国人多粮少的难题;若没有理想,又哪来中国几千年的悠远文化;若没有理想,中国不会在一次次失败中站起,夺回自己的领土……理想,是人生的灯塔,更是人生的彼岸.有时为了它,历经几多沧桑几多岁月.中国的2008申奥,世界梦想和平,祈求人性的完美,“众里寻她千百度”,圆了与未圆,又有什么区别,总有下一代继续追寻.
读《林海雪原》经常会感觉到一个词的含义,那便是“集体”.文中的人物,如少剑波杨子荣等,张口闭口不离集体,可谓已经深入骨髓,同自己的生命融为—体了,风里来,雪里去,是记忆拼搏下的一点一滴.“集体”这个词,更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的意境已将不可计数的心融为一体,有着强烈的集体思维的人,头可断,血可留,此志不可改,永远把集体利益摆在第—位,这似乎是—个很奇怪的特性.
汉朝文学家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集体而死,必是重于泰山,小高波正是为着这座泰山而永生.生与死,千百年来有人歌颂有人笑,更有人长叹一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其实生与死只是一线之差,便是有气与无气.有人死得气壮山河,那种人,以着另外一种方式存活,可得其所:有人死了,遭千古唾骂,万人践踏,那种人,为求一丝生机拼命乞怜,却终为土灰.不必太看重生死,该来的时候会来,该去的时候会去,无愧于自己的生命,更无愧于自己在世界上存活,又何必执着于一个想法或一个将来的结果.关天培身上的刀疤,黄继光胸膛的枪洞,都一次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林海雪原》中,讲述的不仅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剿匪斗争,它所表现出的更是一种智慧,一股勇气,一分人性的美,融合为人类近乎完美的形象,成为一个世界的缩影,化为一片蓝天.尽管有时,乌云阻挡了阳光,但在一阵甘霖的挥洒后,清流依旧,白鸽挂着风铃远翔,叶更绿,天更蓝,阳光在露珠上闪烁.世界的循环不停,美不停.依稀间,昨天也是今天的导航.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四)

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的,全书共100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是教育家给教师指路的,阐述着教书育人的真理,确实给我们教师在教学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我们展现了教师教育人生态度的一种凝练,使我们明确怎样去做一个优秀的教书育人者.
通过学习《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使我们不知不觉的穿过时空隧道走进了1918年12月28日,去详细了解作者的出生地,工作的地方,使人有一种急于认识这位大教育家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从出生到上小学一直到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总是积极向上的,勤恳的,一生写作了41部教育专著,1200篇童话,生前被评为乌克兰功勋师,获得2枚列宁勋章,多枚马卡连科奖章.应该说,苏确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把自己的全部的生命活力都投入到了前苏联的教育事业上,这一点是公认的,是我们现代教师应该学习的精神.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例如经济、科技、军事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
  而今,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生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陈学诗、沈渔村、李心天等一批专家、学者呼吁“为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预防心理疾病”⑤应“广泛开展心理卫生科普宣传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小学增加心理卫生课”⑥,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给教师的建议》成书于十九世纪初期,虽然在时间上和我们相隔很远,但其内容中闪现的教育理念是和我们在同一时代的,尤其是书中要求教师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强调学生应该善于自我表现的理念等等.总之,书中有许多建议是我们教师今天应该借鉴的.
  
  
  
 
业务笔记 《开拓创新的课堂教学》
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的教师,读后感《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探究性学习给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应做的包括:指导研究题目的选择,指导研究活动的计划,参与具体活动的进行,指导研究结果的提炼、处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能力等等.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据专家分析,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改变,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被淘汰的,但是,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与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业务笔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不仅是一种演示工具,也是一种交流工具,但最终将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也助使物理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要发生深刻的变革.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编制系列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同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强大的教学交互功能、可无限扩展的知识信息链接以及方便自由的自主性学习特性来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演示,能活跃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利用课件演示方面,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或上网搜索,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例如,在教授物理兴趣班的活动课教学中“声音”一节时,利用网络下载“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其中导入部分有留声机发声振动、雷电发声、鹰抓老鼠、蝙蝠发出声波反射等课件;在“声音的传播”中用了留声机音乐(声源)、声波动画、人耳结构等.以上课件都配之以声音、动画、文字说明,生动逼真的再现了声音的发生、传播、接收的机理,演示出课堂教学无法企及的过程,是课堂教学很好的辅助.
二:关于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在教学整合的反思
反思: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实验都能通过软件虚拟(模拟)进行,确实很理想化、很方便、也很美观.然而在教学中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如果过分依赖和渲染,会误导学生,以为只能在电脑上实现.一定要明确通过软件虚拟(模拟)进行,只能作为常规实验的补充.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动手实验,甚至课外小实验,都希望尽可能以真实器材、简易(学生容易获得的)器材来实现,返璞归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探寻规律,来分析实验数据,来认识实验误差,以提高对物质世界的组织结构与运动规律的认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观察和创造思维.
  〔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五)

求读后感,最好是读陶行知的书的读后感 500左右 以上也行
一定要是陶行知的书啊!

读《陶行知全集》第3卷有 感
在这个寒假里,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全集》第3卷,作为我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独到的见解,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一、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虽然才入教师队伍不久,但做教师的艰辛对我来说也并不陌生,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心与心的交融,何来情与情的传递?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陶行知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
二、求真知 做真人
陶行知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就是要求我们广大教师教育学生要求真务实,踏踏实实教书,勤勤恳恳育人.
在对于我们教师如何求“真”这一方面,陶先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说:“第一流的教授具有两种要素:一、要有真知灼见;二、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现在,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要真正成为一个“真人”,除了要有广博的知识,追求科学的精神外,更重要的事要有坚持真理的决心,也就是说,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观,用自己的“真爱”去维护和传播“真知”.
陶先生说:“教师的职业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师要教人求真,自己必须先要做一个坚持正义,脚踏实地的“真人”.求真知,做真人,陶先生已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他从脱下西服,穿上草鞋,从大学教授到小学校长,从大众教育到国难教育,抗战教育到生活教育,所有这些,无不在说明他是在“真我驱伪我,不遗余力”.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的教师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教学行为严重背离素质教育理念;一些公开课、示范课成了虚假的表演,有的教师上课象个电视节目主持人,过分追求技巧,为形式而形式,脱离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表面看似热闹非凡,但一笑之后,学生收效甚微;在某些课程教学中,动辄让学生课堂讨论,名为贯彻新课程要求,而实际上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包揽一切,学习能力差的当旁听,成陪衬,学生的合作学习实际上成了一种虚假的形式;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远离生活,“假大空”严重,不论结果,不看实效,自欺欺人的虚假行为随处可见…….只有靠真实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能够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没有求实的教育是无论如何培养不出真善美的活人的.
三、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
人类之所以需要教育,就因为人类永远都不满现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对现实的超越,教育的使命永远都是那么高尚.今天,在中国正日益走向现代化的伟大时代,让我们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弘扬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旗帜,培养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优秀学生,为国家的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海城一小 郑益炎)

本文来源:http://www.jljhlq.com/z5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