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作文
作文
字数
高中
作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作文 > > 范仲淹读书(共7篇)

范仲淹读书(共7篇)

发布时间:2018-07-22 06:00:02    来源:精华作文网    访问:

【www.jljhlq.com--专题作文】

范仲淹读书(一)

对范仲淹读书的经历,你有什么感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改革失改,但范仲淹主持的这次新政却开创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范仲淹勤奋,正直,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也成为中华民族品德的代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千千万万人,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先忧后乐”精神已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树立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目中.
我们应以范仲淹为榜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这种中华民族伟大的传统精神发扬光大.

范仲淹读书(二)

文言文:《范仲淹苦读》讲了范仲淹刻苦读书的哪几件事

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2..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3.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4.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____1.熬夜苦读,冷水...

范仲淹读书(三)

范仲淹读书这篇文章表现了范仲淹哪些优秀品质?

讲述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大志、刻苦学习、生活俭朴
赞颂了他忧国忧民而后兴国利民的精神品质和不朽的功绩.【范仲淹读书】

范仲淹读书(四)

范仲淹读书文言文 范文正公读书南都学舎.后日岂谈此粥也

原文:范文正公读书南都学社,煮粟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虀数十茎小啖之.留守有子居学,归告其父,以公厨室馈,公置之,既而悉已败矣.  留守子曰:“大人闻公清若,遗以食物而不下筯,得非以相浼为罪乎?”公谢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啖此粥也!”
译文:
范仲淹在南都学舍读书时,煮粟米二升,作成浓粥一器,经过一宿就凝结了;用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切断数十茎葱蒜来吃它当饭.南都留守有个儿子也在学,回去告他父亲,以公家厨房里的美好食物送给范仲淹,范放在那里不理会,后来那些食物全都坏掉了.
留守的儿子说:“我父亲听说您清苦,送来一些食物,可是您都不下筷子,是不是要把它牵扯成为一项罪状呢?”范抱歉说:“我不是不感谢你父亲的厚意,而是食粥习惯很久了,一下子突然享受这么丰盛的肴馔,以后还哪能吃这种冷粥呢!”

范仲淹读书(五)

宋濂和范仲淹读书的动力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概括

【范仲淹读书】 宋濂热爱读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回家糊涂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他是为了祖国的富强而读书 【范仲淹读书】

范仲淹读书(六)

书痴

       许多名人之所以出类拔萃,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就是因为他们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苦读书     
       范仲淹读书是有计划的,每天读多少页,不完成计划决不睡觉。冬天的夜晚,屋子里没有生火。呼呼的西北风从门缝里直钻进来,把人的手脚都冻麻了,有钱 人生了火炉,钻进柔软的被窝里还嫌不够舒服。而范仲淹却在这样的寒夜里,面对一盏孤灯,在那里刻苦用功。他坚持要读完当天的书以后才去休息。有时候,他冻得实在支持不住了,就用冷水洗一把脸,提提精神。每当他计划完成后去睡觉时,常常已经是后半夜 了。可是,第二天清早,他却又赶紧起床,收拾好一切,又忙着读第二天的书。     
      (二)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 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 儿,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三)抄书   
       鲁迅小时候,不仅酷爱读书,而且喜欢抄书。显然,抄书使他受益匪浅。他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连的。     
     (四)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很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地认真读。他说:“这篇论文一共二十多页。我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阅读学习,洁白的书边上,留下了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爱人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读书,简直是吃书。”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1)与众不同:                                                                                                       
   (2)不解之缘:                                                                                                           
2.短文向我们介绍的书痴是谁?他们的读书法是什 么?
                                                                                                                                         
3.许多名人之所以出类拔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4.你平时用什么方法读书?  
                                                                                                                                     
【范仲淹读书】

1.(1)和别人都不一样。     
     (2)结下了不可割舍的缘分。  
2.范仲淹,有计划地苦读书;华罗庚,猜书;鲁迅,抄书;张广厚,吃书。  
3.就是因为他们喜欢读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4.“略”

【范仲淹读书】

范仲淹读书(七)

《一个永远的范仲淹 》 阅读 散文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梁衡
山东青州为中国最古老的行政区之一.当年大禹治水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即有青州,禹贡图上有记.现在人们到青州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
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一山名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一条石阶小路折转而上,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树并不很粗,却坚劲挺拔,都生在石上.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大迎风.偶有一两株树直挡路中,那是修路时不忍斫损,特意留下的,树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环视四周,让人感到往日岁月的细密.片刻我们爬到半山望寿阁,在这里小憩,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已历历在目.回望山下,街市远退,田园如织.再鼓余勇,直迫山顶,这时再仰观那寿字犹如一艘多桅巨船,挟云裹雾,好像就要压到头上.同行的一个小伙子贴身字上,还没有寿下“寸”字的一竖高.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寿字,是书法的精品、极品,日本的书道专家还常渡海西来顶礼膜拜呢.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详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点画笔意.这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正如古墓中出土的魏碑,今天我们看作书法精品,当年不过是死者身边一块普通的石头.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从寿字前左行,进一洞,洞如城门.回望门外云气蒸腾,这是云门山的由来.由门折上山巅,如鲤鱼之背,稍平,上有石阶,有亭,有庙,有佛窟.扶栏远眺,海风东来,云霭茫茫,山川河流,远城近乡,都渺渺如画.遥想当年大禹治水,从这里东去导流入海,天下才得从漫漫洪水中解救出来,有此青州.从此,人们在这里男耕女织,一代一代地繁衍作息.范仲淹曾来这里为官,李清照曾在这里隐居,衡王在这里治自己的小天地.人们在这石山上摩崖刻字,凿窟造像,嘁嘁喳喳,忙忙碌碌.惟有这山默默无言.我想当年云门山神看着那个花钱刻字,顶礼求寿的衡王,肯定轻蔑地哼了一声便继续打坐入定了.我环山走着,看着这些从唐至明的遗迹,看着山下缭绕的云雾,真为云门山而骄傲,它蔑风雨而抗雷电,渺四野而越千年.林则徐说山:“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它无求无欲,永存于世.
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公所修.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丸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如同情人的信物,这井成了后人怀念范公的依托.宋人有诗云:“甘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昔日心.”(范仲淹字希文)现在这井还水清如镜.正东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画.祠堂左右供欧阳修和富弼,他们都是当年推行庆历新政时的主持.院南有竹林一片,翠竹千竿,蔚然秀地灵之气.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阳楼记》.院心有古木三株,为唐楸宋槐,可知这祠的久远.树之北有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碑联:“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愤读书,早起煮一小盆粥,粥凉后划为四块,这就是他一天的饭食.以后他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民尊称为“龙图老子”.连皇帝都按着地图说: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的改革,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无论在边防,在朝中,在地方,他总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范仲淹是一个诸葛亮、周恩来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实践.他按自己认定的处世治国之道,鞠躬尽瘁地去做,将全部才华都投身到处理具体政务、军务中去,并不着意为文.不是没有文才,是没有时间.宋仁宗皇三年(公元1051年)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岳阳楼记》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内地任职时所作.正如《出师表》一样,这是一个伟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地焦虑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他回忆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赈灾放粮,所见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总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刹大庙里的钟声,浑厚沉远,震悟大千.这一声长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
《岳阳楼记》并不在岳阳楼上所作,洞庭湖之大观当时也不在先生眼前.可以说这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范公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将他一生经历的政治波涛,将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万千气象,倾泻而出,然后又顿然一收,总成这句名言,化为彩虹,横跨天际,光照千秋.
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这古祠在岁月长河中又迈入新的一年.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我在院中徘徊,面对范公、欧阳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们这样职位的官员有多少,如他们这样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呢?我想一个人只有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还不行,这些只能随寿而终,只能被同时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是这种进步的忧乐观使范仲淹得到了永恒.
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路边闪过两个高大的石牌楼,突兀兀地在寒风中寂寞.人说这是当年衡王府的旧址,多么威风的皇族,现在只剩下这路边的牌楼和山上的寿字.遥望云门,雾霭中翠柏披拂,奇峰傲立.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留不住,留下的是这默默无言的山;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肩动历史车轮的人.
(1991年4月27日)

本文来源:http://www.jljhlq.com/z52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