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作文
作文
字数
高中
作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作文 > 900字作文 > > 小学三年级数学4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4篇

发布时间:2020-03-20 07:06:17    来源:精华作文网    访问:

【www.jljhlq.com--900字作文】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练习十八的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练习十八的教学设计 一、 设计思想: 教学中利用二、三位数乘一位数8个小题的笔算,让学生再次经历了乘法的算理。练习中鼓励学生分类,进一步区分笔算乘法的进位不叠加、进位叠加的不同算法;鼓励学生展示错误,让学生带着思考、讨论、亲自体验,进一步深化了"进位叠加"的计算理念。这样的设计不但巩固了学生的笔算方法,还突破了"某一位上的乘积加上进来的数字要进位的"难度,提高了学生计算的正确力,大大降低错误率。利用应用练习的开放性,让学生灵活利用口算、估算、笔算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也更好地加强了"算法多样化"的计算理念,既培养了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取适当方法"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 教材分析: 教学这个练习,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掌握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巩固笔算过程中对算理的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合理利用笔算、口算、估算三种方法,让他们懂得算法多样的合理选择。教材中1~4是安排的是一次进位的乘法笔算练习题,其中有进位叠加。5~10有连续进位的乘法笔算计算题。11~12是两步计算应用题,提倡一题多解。13题是趣味数学,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教材这一系列的安排是学生已学习了万以内的笔算加法,也初步学习了笔算乘法中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进位不叠加和进位叠加的笔算方法。教材安排练习十八,主要是对前面例3、例4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突破,通过计算练习和实际应用练习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速度和正确力;也为下一节课学习乘的过程中处理"0"带来了方便;更为学习二、三位数的乘法打下良好的笔算基础。(因为在多位数乘法中始终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三、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万以内的加法计算,对万以内的加法计算已具备了计算能力,并初步学习了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不叠加和进位叠加的笔算。可是由于学生对多位数乘一位数还是刚新接授,计算起来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他们还需要更多的练习与巩固,特别是最多可能发生的错误是:忘记加后而进上来的数;进位时加错(因为这里又要算乘又要算加);或错用进上来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等。针对学生可能发生的错误,教师应对学生每计算一步,都看看有没有进位,进的是几,把进上来的数记在竖式相应位置的横线上。算前一位的积时,要想想有没有漏加后面进上来的数,算完以后,再查一两遍。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我有意在学生笔算时引导学生对这些笔算题进行分类,这样做是为了对连续进位笔算乘法有一个系统的整理,还鼓励学生勇于展示错误,从而分辨各种形式的计算问题,进一步降低难度,减少各种错误的出现。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渗透笔算、估算、口算,让学生不但掌握了计算技能,并能利用计算技能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篇二:[小学三年级数学]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长方形的面积》教案


《长方形的面积》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 77、7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决卡片面积问题,促使学生经历“问题研究→发现规律→形成方法”的研究过程。体验不断改进测量方法的意义和作用:在直接测量的方法基础上逐渐改进测量方法,发现间接测量方法,总结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2. 在探索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过程中,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思考程序和基本的计算能力进行相应的训练。 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研究等学习方式逐渐自觉地改进测量方法,形成新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乘积。 教学准备: 课件、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若干、长方形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我们刚刚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一、复习导入 概括起来我们知道了两件事:什么是面积和面积单位;知道用面积单位铺满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一)提供材料,启发研究 这张方形卡片的面积是多少? (1)估一估。考考你的眼力,估一估这张长方形卡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2)怎样才能准确知道卡片的面积到底有多大? (3)就用你们刚才想到的方法看能不能求出它的面积? (二)展示、交流方法 1.交流。 (1)它的面积是多少? (2)谁估计得比较接近? (3)你用的什么测量方法? 2.展示交流“全铺”情况。 (1)沿长摆了几个?有这样的几行?一共是几个几? (2)算式怎么表示?(板书:4×3=12)这里的4表示什么? 3呢?一共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3)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全部铺满,这是一种方法,谁和他的方法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卡片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面积,通过铺满、数面积单位的个数,使学生建立和深化面积意识:把所有的面积单位都数上,才是卡片的面积。] 3.展示交流“半铺”情况:沿长一行,沿宽一列。 (1)探究方法:这是沿长摆几个,沿宽摆几个? (2)能想象出铺满是多少个面积单位吗? (3)课件演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个…… (4)这种方法不用全摆满,通过想就知道全部铺满以后有多少面积单位了。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卡片的面积,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全铺麻烦,到铺一部分,只摆一行一列,利用想象也能算出面积单位的总数,在操作中对直接经验进行修改。]

篇三:[小学三年级数学]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杭州市树人小学 李芸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下第八单元解决问题P104第13题 书上的图如下: 设计意图:在备课时,看到这道练习题就感觉有很多内容可挖,可以对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完整思考过程的训练,即“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着手解决——回过头来看看”。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枚举法”策略的渗透,培养学生有序、完整地思考问题,所以就把它进行了修改,作为一个例题教学。 [实录] : 1. 出示例题图,如下 引导学生观察图,想一想: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可以知道一共有7个人要租船; 有两种船可以租,一种是双人船,租一条船每小时4元,另一种是四人船,租一条船每小时7元; 问我们该怎么租船。 [意图:当学生面临一个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有一个自己对问题进行消化、理解的过程,这其中就包括了对信息的分析,哪些是我可以得到的,哪些是我不知道的、要解决的。当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问题描述出来时,说明他已经理解了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有几种不同的租船方法? 学生回答:可以全租双人船,要4条; 可以全租四人船,要2条; 可以租1条四人船,2条双人船 追问: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回答:没有了 [意图:促使学生自发的进行枚举,使枚举变成有意义的自觉行为,而不是机械被动的接受。同学间的相互补充,可以使枚举逐步完整。] 3. 指导列表:我们可以把这三种方法用一张表格清楚的表示出来,先请大家看一看表格每项代表什么意思,再自己填一填。 租船方法 双人船条数 四人船条数 学生独立尝试,填后可同桌交流:比一比谁的填法更合理。 反馈:比较一下下面的两种填法,你认为谁的填法更合理,为什么? 填法1 租船方法 双人船条数 四人船条数 方法一 4 0 方法二 0 2 方法三 2 1 填法2 租船方法 双人船条数 四人船条数 方法一 4 0 方法二 2 1 方法三 0 2 学生回答:填法2更合理,有规律; 可以看出双人船条数慢慢减少,四人船条数慢慢增加; 这样填不容易漏。 想一想:还有别的合理填法吗? 填法3 租船方法 双人船条数 四人船条数 方法一 0 2 方法二 2 1 方法三 4 0 [意图:列表有助于有序枚举,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知道表格里的条件和问题不是随意摆放的,是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安排的。然后让学生尝试填表,在反馈中进行比较促使学生感受到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依次枚举的好处是能有效避免疏漏或重复。而且列表及时记录了每一种可能的方案,能直接在表格中看到问题的答案。]

篇四:[小学三年级数学]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方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方案
一、教材说明: 1、教材简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是《现代小学数学》第五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能识别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且已经掌握了有关边和角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为学生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及相关几何知识做准备。本节教材的编排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形成认知为主要意图。我认为教材的编排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不能只满足于直观的感性认识,而应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形象思维有效的过渡到抽象思维,以形成对空间观念及相关知识的构建。 2、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在学生间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学习、探究中渗透真知缘于实践,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关系。(2)知识目标: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认知的能力;引导学生初步形成自主参与探究,构建新知的能力。 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及其分析、归纳过程。 二、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教师创设实验情景,并利用自制的实验报告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进行探究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利用分组实验的形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实验操作、分析、交流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帮助他们初步掌握自主参与探究,构建新知的学习方法。 学具准备:实验报告(自制),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大小任意),三角板。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这个环节主要是为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做准备: 1、学生完成第73页的《讨论和实践活动》,对图形进行分类。 2、学生汇报分类结果。 学生汇报后教师顺势引出课题,同时指出本节课的实验目的。这样创设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和参与实验的强烈愿望。 (二)动手实验,探求新知: “教学不仅是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经历、体验,去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变头脑的学习为全身的学习。”(弗赖登塔尔)新课程标准中将数学学习描述为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的活动。基于此及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对教材新知学习部分进行了变革,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从而增加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探讨、交流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共同探究来形成对新知的认识。具体设计如下:

本文来源:http://www.jljhlq.com/z9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