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作文
作文
字数
高中
作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作文 > >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共6篇)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共6篇)

发布时间:2018-05-23 09:06:21    来源:精华作文网    访问:

【www.jljhlq.com--专题作文】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一)

“常在河边走,那有不湿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也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常走山路必遇虎”一样的道理..
常常往山上走,总有一天会遇到老虎的..
例如,某人常常偷东西,有人警告他说:常在河边走,那有不湿鞋,意思是他总有一天会被发现的,被警察捉的.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二)

判断。
1.“人老病多,树老根多”重点讲的是“树老根多”的道理。(  )
2.“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说的是人都难免会犯错误。(  )
3.“焕然一新、守株待兔、卧薪尝胆、胸有成竹”这一组词感情色彩相同,都是褒义词。(  )
4.“春天的杭州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与“两个新旧社会,真是对比鲜明啊”都犯了语序颠倒的错误。(  )
5.“海燕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漫画本》解决了少年朋友在阅读世界文学名著中所遇到的难题。”这句话若缩句,应该是“出版社解决了难题”。(  )
6.“蔺相如对手下的人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成间接转述应该是:“蔺相如对手下的人说:‘秦王他都不怕,更不会怕廉将军。’”(  )
7.《卜算子·咏梅》中的“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题目。(  )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1.× 2.√ 3.× 4.√ 5.× 6.× 7.√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三)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习题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北宋 家,本文文体是 .
一、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甚,蕃,濯,清涟,妖,香,益,涟,亵玩,亵,染,淤泥,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植,隐逸,谓,鲜,予,宜,众.
三、原文分析:
1、最能概括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 .
2、能够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 .
3、文章中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 , .
4、表明莲肯有高雅而庄重的气质的句子是: , .
5、赞颂莲花正直而又通达事理的句子是: , .
6、文章中交代陶渊明特殊爱好的句子是: , .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意思相反的句子是: , .
8、在形容人或物气质清高,让人敬重不可轻侮时我们常引用本文中的: , .
9、文章中隐含社会上趋炎附势之风盛行的句子是: , .
10、与鲁迅的《莲蓬人》中的“扫除粉腻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有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11、与“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和语言形式相似的是: , .
12蕴含着知音难寻的感伤的句子是: , .
13、文章的主旨句是: , .
14、本文中的流传千古的名句是: , .
15、形容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四、思考题:
1、文中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什么?
2、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针对文章思想内容对此手法的应用做简明阐述
3、从作者对莲的描写来看作者所赞美君子有哪些美好品德?
4、本文描写的对象是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5、从结尾的“牡丹之爱,宜乎众宜”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你能悟出什么道理?
7、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颐选择了大胆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
8、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自拟一幅不少于五言的对联:
9、、周敦颐妙笔生花,将莲的高洁形象树立于读者心中.全文仅一百一十余字,却内蕴无比丰富.就艺术手法而言,既有精雕细刻的描写,也有激情四溢的议论,既有拟人化的手法,也有鲜明的对比映衬,请从这些手法中任选其一加以品评.
10、文章中的“独爱莲”中的独字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11、作者不愿意隐逸,不贪慕富贵,那么他到底追求什么?
习题答案:
1、本文选自《周濂溪集 》,作者周敦颐 ,字茂叔 号濂溪,北宋哲学家,本文文体是 说
二、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甚,很,十分.
蕃,多.
濯,洗涤.
清涟,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益,更.
涟,水清而有微波.
亵玩,轻慢而随便地玩弄.
亵,轻慢.
染,沾染.
淤泥,污泥.
不蔓,不牵牵连连.
不枝,不枝枝节节.
亭亭,高耸的样子.
净植,洁净地直立.
植,树立.
隐逸,指隐居的人.
谓,认为.
鲜,少.
予,我.
宜,应当.
众,多.
三、原文分析:
1、最能概括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能够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出……妖.
3、文章中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出……妖.
4、表明莲具有高雅而庄重的气质的句子是:亭……焉.
5、赞颂莲花正直而又通达事理的句子是:中……枝.
6、文章中交代陶渊明特殊爱好的句子是:晋……菊.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意思相反的句子是:出……妖.
8、在形容人或物气质清高,让人敬重不可轻侮时我们常引用本文中的:可……焉.
9、文章中隐含社会上趋炎附势之风盛行的句子是:牡丹……矣.
10、与鲁迅的《莲蓬人》中的“扫除粉腻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有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出……妖.
11、与“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和语言形式相似的是:莲……人?
12蕴含着知音难寻的感伤的句子是:莲……人?
13、文章的主旨句是:莲.花之……
14、本文中的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出……妖.
15、形容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香……清.

四、思考:
1、文中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针对文章思想内容对此手法的应用做简明阐述
托物言志. 借赞美莲的高洁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3、从作者对莲的描写来看作者所赞美君子有那些美好品德?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贪图富贵,不幕名利又不孤高自许.
4、本文描写的对象是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这是“衬托”的手法,用菊从正面衬托,用牡丹从反面衬托,突出了莲的高贵形象
5、从结尾的“牡丹之爱,宜乎众宜”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世风的批判
6、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你能悟出什么道理?
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依附权贵,不滋生私欲,多做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事
7、 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颐选择了大胆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
我赞同周敦颐的做法.“隐逸”只能洁身自好,不利于整个社会,而大胆面对并与之抗争才更难能可贵,有利于净化整个社会,于人于己都有利.
8、 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自拟一幅不少于五言的对联:
周氏爱莲比君子    陶公喜菊胜群芳
9、 周敦颐妙笔生花,将莲的高洁形象树立于读者心中.全文仅一百一十余字,却内蕴无比丰富.就艺术手法而言,既有精雕细刻的描写,也有激情四溢的议论,既有拟人化的手法,也有鲜明的对比映衬,请从这些手法中任选其一加以品评.
答:将“隐逸者”“富贵者”“君子者”三者对比映衬,以揭示莲,菊,牡丹各自不同的形象与气质 ,并以菊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耸立于读者心中,表达了自己的坚贞不渝的理想和不慕名利的操守,言已尽而意无穷,极富艺术感染力
10、文章中的“独爱莲”中的独字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11、作者不愿意隐逸,不贪慕富贵,那么他到底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 正直的操守和良好的品德.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四)

关于《爱莲说》的问题
1.品味文中“噫”这一叹词的妙处
2.课文赞扬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别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3.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1,用叹词,表示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少、难得,二叹爱莲者少,用疑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2,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已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已的一份志节.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师、家长也常常以此古训来教育我们,但我却对此提出了质疑.近朱者真的赤,近墨者真的黑吗?这或许只代表了一种人,那就是自控能力特别差的人.如果一个人真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我真为他感到悲哀,因为他做人太失败了,没有头脑,没有立场,很容易就受到他人的影响.内因和外因的不同.从哲学是说,是内因决定外因.不过在现实中,有些人是经不住诱惑的,所以才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每个人的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都不同,究竟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还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要看自己的是非观了
,3,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五)

爱莲说?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①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②蕃(fán):多.
③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④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予,我.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1/7
⑥濯(zhuó)清涟而不妖:经过水播的.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⑦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⑧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⑨亭亭:耸立的样子.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 ⑩亵(xiè)玩:近前把玩.亵,亵渎不尊重.
①①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①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①③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①④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①⑤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①⑥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①⑦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翻译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赏析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3/7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
4/7
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已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已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众”.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六)

爱莲说 文体 写作背景 结构?·
简短!

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 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众”.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文体
“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结构
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本文来源:http://www.jljhlq.com/z36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