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作文
作文
字数
高中
作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素材 > > 赤壁赋读后感(共7篇)

赤壁赋读后感(共7篇)

发布时间:2018-05-27 22:00:01    来源:精华作文网    访问:

【www.jljhlq.com--作文素材】

赤壁赋读后感(一)

读完《赤壁赋》,你可能有别样的感受,请以《读苏轼》为题写一篇400字的短文

明月清泉自在怀
——读苏轼《赤壁赋》有感
小江说:“学完《赤壁赋》,我觉得自己超然了.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你看苏轼说得多好,且让那些俗人去汲汲营生,去蝇营狗苟,我可要回归自然,在美景中寻找真我啦!”说罢,以45°的仰角斜视窗外,不再理会我等凡夫俗子.
当然,这个故事是我杜撰的,倘若我们真如此解读苏轼,那可真是误会了他.
去到黄州之前的苏轼,可谓无限风光,走到哪里得到的都是众星拱月一般的待遇.来到黄州的苏轼该有多么的落寞和寂寥,亲戚朋友全都像躲瘟疫一般唯恐避之不及,这样的人生遭遇,这么大的挫折,没有亲历的人,根本没有资格去妄谈看开与豁达.
我想到了史铁生,在最美好的年华高位截瘫,他是怎样度过了一个个难眠的夜晚,又是动用了多大的气力才消化了这件事情.
“几乎听不到他的控诉,连讲起自己的病也会浅浅地浮现出一丝笑意.或许,他是这个世界上最该恨的人,但他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深含着爱.爱是他的立场,他的出发点,他的终极关怀.在《我那遥远的清平湾》里,那个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他最该恨的地方,“天都是黄的,太阳白蒙蒙的.窗洞的窗纸被风沙打得‘唰啦啦’响.”就是在这样一个鬼地方,他病倒了,“腰腿疼的厉害”,他高位截瘫的病根就是在那里落下的,但他并不追问自己遭受的苦难的根源,他记下了,当他一个人躺在床上时,“那天,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爱,就这么简单,爱不是道德,根本就不需要文人往道德、精神的境界上拔,爱就是“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在他的笔下,也在他心里,那些在社会最底层苦苦挣扎的生灵们,无一不对人世间充满了爱.”
这段文字我是在陈启文的博客《走向地坛》中看到了,在该刹那,我突然发现自己是如此渺小,境界是如此之低.我距离苏轼的那份超然物外的旷达,还有着极为遥远的距离.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不如意,但和苏轼和史铁生的遭遇比起来,是那么的微不足道.现在想来,自己的那点小鼻子小眼的小伤小痛,实在是上不了台面.
我希望在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如果有哪一天,我的形体再次被有形或者无形的东西所束缚.我会想起苏轼,想起他的《赤壁赋》,我会从他的作品中再次汲取精神的力量,让我瘫痪的灵魂重新站立起来,与他一道,获得一种心灵的宁静,一种看透的超脱,一种为一汪水而感动的幸福!

赤壁赋读后感(二)

求一篇文言文读后感,字数为2000字左右
《前赤壁赋》《张中丞传后叙》《念奴娇.赤壁怀古》《梁惠王》关于这几个题目的
我已经写好了,

前面看了 易中天教授的 评三国 楼主可以去借鉴下 说赤壁那段可能对你有帮助的【赤壁赋读后感】

赤壁赋读后感(三)

徐迟 黄山记 读后感

自古到今,山水游记就很为人们钟爱,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苏轼的《赤壁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这些作品虽经千年风雨,却久传不衰.究其原因,无非是文美情切.而今人徐迟先生的《黄山记》,相比之下也毫不逊色.文章辞采华美自不用说,尤其是立意、构思更令人叹绝,笔者读后幽思难忘,提笔写下此文与大家共享.【明断暗续,独出机杼】 黄山,历来有“震旦国中第一奇山”之称.它兼备泰山之“雄”,嵩山之“峻”,华山之“险”,庐山之“秀”,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天下.历来文人墨客描写黄山的诗文甚多,其构思或是以行踪为线索,或是以时空为脉络,或是以画卷的幅始图终为顺序.而《黄山记》的作者徐迟不落前人的窠臼,独出机杼,采用了明断暗续的结构.如果按一般游记写法,开头总是以作者自己如何不畏险阻,而后最终登顶成功为线索.然而作者却没有这样写,而是宕开笔墨,“异峰突起”,从“鸿蒙以后多少年”落笔,追述神话传说中的登山故事以及古人的登山历史,然后才按游山的路径转入自己登天都峰的记叙.但是到第四部分,这种以游踪为线索的写法突然中断,改为按时间顺序,分为第一天观云雾,次日晨观日出,然后穿行于云海,最后在光明顶欢呼摄身光等四个部分来写,末尾以峭拔的两句赞语:“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收束全文.这样,作者就把人类对自然的神往、追求——从开天第一圣人到当今的石工,前仆后继冒险攀登的事;以及自己视觉的“千姿百态”、“奇光异彩”;听觉的“笙管齐鸣”“山呼谷应”;感觉的“飘去浮来”、“载沉载浮”;还有那种怦然心动,欢呼雀跃的心灵感受都表现出来了.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明断,正取暗续也”.怎样做到“明断暗续”呢?刘熙载又说:“好比刺绣,抛鍼掷线,全靠眼光不走.”所谓眼光不走,是指行文始终不离文章主旨,本文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明断”,正是由“黄山的景象美在奇”这一主旨“暗续”起来的.刘熙载还说:(这)又好比驰马,“注坡蓦涧,全仗缰辔在手”.所谓缰辔在手,是指部分之间的叙述线索表面“明断”,而却有一种内在线索把它“暗续”起来.如第一部分的结尾,写大自然“封了山”,第二部分的开头写古人登天都,第三部分结尾写自己登上天都后纵目远眺、倾情抒发游览的感受.虽然每一部分起句突兀,其实却有一条内在的意念线索把它们连接起来.这种章法上的“明断暗续”就使全文处处有新的景象,处处有新的境界. 【虚实相生,动静相宜】清人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评古人写山水,他说:“柳州记山水,从实处写景,欧公记园亭,从虚处生情.”描写黄山这座奇妙的山水公园,徐迟兼用了这两种笔法.徐迟笔下的黄山“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前拥后簇,高矮参差”,“三个主峰(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这样描写主次分明,从形到神,用极简省的笔墨写出了黄山群峰的巍峨峻傲,尤其是三大主峰如挚天柱般的雄姿,读后令人过目不忘.黄山的水,“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黄山的水那么多,文中一句就概括了.但山与水是不宜分开的,峻傲的山和灵动的水结合在一起,才能绘出最美的山水画卷.请看作者的神笔:“雨过天又青,天都突兀而立,如古代将军.绯红的莲花峰迎着阳光,舒展了一瓣瓣含水的花瓣.轻盈的云海隙处,看得见山下晶晶的水珠.休宁的白岳山,青阳的九华山,临安的天目山,九江的匡庐山.远处如白练一条浮着的,正是长江.”这种细腻加粗犷的描绘,不仅写出了雨后黄山的俊朗妩媚,更使人目光放远,看到江南各座秀山簇拥着黄山,如众星烘月一般,突出了黄山的首领地位,令人深信黄山天下奇.用这种大手笔写山水,虽然是实景描写,却写出了黄山那种衔远山、吞长江的气势,让人们在领略黄山之美的同时,油然而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于虚处生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如果说写山是静态,写水是动态,那么写黄山的云海则是动静结合,因地制宜了.静的是黄山公园,它把自己的真面目隐藏在云雾之中,而云雾却变幻莫测、瞬息不定:“它们盘入岩缝,它们修剪华盖,它们展开了翼翅,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单是看云雾,已令人眼花缭乱,再加上舞松之风,风起云涌,更使黄山诸峰千姿百态:“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朱砂峰被吞没,桃花峰到了波涛底,耕耘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读着这文字,尤如海潮扑面而来,听,如海涛雷鸣,使人精神振奋;看,如蓬莱仙景,使人目不暇接.云天雾海之中,真让人有一种不识黄山真面目的感觉了.更妙的是,作者用幻觉来写自己的感受:“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里扬帆出海去,我穿上密林小径,奔上左数峰,上有平台,可以观海.海上蓬莱,尤为诡奇.我又穿过更密的林子,翻过更奇的山峰,蛇行经过更险的悬崖,踏进更深的波浪.一苇可航,我来到了海心的飞来峰上.”作者站在高山上,有如徜徉在大海中,虚实之间,大象无形.正如刘海粟大师所说的“海到尽处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以情缀文,卒章显志】徐迟自己说过“散文不是只善于抒发情怀的,不是只善于描绘山水的,不是只善于絮语不已,娓娓不倦的.散文家必须是思想家.”作者在《黄山记》里,展现了对祖国河山、对我们时代的深沉真挚的热爱之情.这感情,首先是寓于两个伟大的形象——自然与人类.这一对超凡脱俗的伟大恋人,依从一种投桃报李的依恋规律——自然的诱惑.自然诱惑于人类,人类钟情于自然.你看,“崇高卓越而美的”大自然“煞费心机”地“创造”、“安排”雄浑峻傲的“深谷”、“幽潭”、“群峰”;情薰意暖地“打开”绮丽多彩的“云”、“雾”、“霞光”;又毫不悭吝地“赐予”、“散下”黄山各种的珍贵植物;还 “格外赏赐”极罕见的“摄身光”.于是黄山成了林木溪泉,花草禽兽,宝光彩虹,相映成趣,色声相辉的山水胜地.其神情意态,形象姿色,意蕴风流,可谓美不胜收,它激发了作者充溢胸际的对“崇高卓越而美的”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写下了如此奇文.可见人与自然形神相通,才能达到这种任情自适的精神境界. 黄山,这天下第一奇山,古往今来,谁不以登临它为一大快事呢?可是它“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通往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它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它封了山.”大自然为人类安排了此胜境,也留下了遗憾,千百年来,能登上黄山三大主峰的人寥寥可数:始有轩辕黄帝,黄山,因他而命名,后有浮丘公、容成子得道飞升,还有“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上了莲花峰顶,留下了“吹笙舞松风,乘桥蹑彩虹”的诗句.可是这以后,元明清数百年内,绝大多数旅行家只能临峰翘望,败兴而归.作者说这些,并不是在列举登山的历史,而是告诉人们:过去要上黄山如登天,因为那时的黄山不是人民的黄山,更不是人民公园.“可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这种情形一去不复返了,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今天已不再是艰险,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我们一行人全到了天都峰顶.千里江山,俱收眼底,黄山奇景,尽在足下.”文到此处,一种饱览胜景的幸福之感油然而生,一种成为江山主人的自豪之情在胸中激荡,这就是作者的立意所在.正如他所说:“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 情到此处,唯有一句表心声: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赤壁赋读后感】

赤壁赋读后感(四)

为什么文人被贬谪后要寄情山水?老师让写作文,给点题材,
因老师上了苏轼的《赤壁赋》与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有感而发,让我们写一篇作文《论迁谪文人与寄情山水》,所以求题材,

那得看是哪个朝代得了
比如说东晋,那时的人们沉迷于玄学(就是周易,五行八卦之类的),整个社会风气就是那样,贵族什么的不理朝政,追求那种山水之乐,竹林七贤就是代表人物.但陶渊明不一样,他是因为五次入仕,后因受不了官场的黑暗而对官场彻底失望而隐居于田园.
而后来的朝代,像王维是万年厌倦了官场,所以隐居于辋川别墅,还有一些人是因为怀才不遇,为了躲避才到山中隐居,然后将自己的不平,无奈,寂寥之情寄托于山水【赤壁赋读后感】

赤壁赋读后感(五)

求这几首诗歌
兰亭集序,赤壁赋"苏轼."游褒禅山记.

兰亭序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赤壁赋读后感】

赤壁赋读后感(六)

高一必修1和必修2的文言文帮我找出来

目录如下:

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人教版必修二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具体课文内容如下: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荆轲刺秦王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 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鸿门宴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而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赤壁赋读后感】

赤壁赋读后感(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什么意思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直很喜苏东坡的词,或豪放,或大气,于是,就连狼狈也如此潇洒淡定
  以前,他的《江城子·密州出列》一直是我的最爱,“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仓,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于是,总是读着读着眼界也似乎为之一宽,豪气油然而生.“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还有这份让人光是读着都羡慕的自信.
  最喜欢它的时候,在初三,经常和同桌旁若无人地高声背着这首词,一人一句,此起彼伏,有如唱和,久久不停.现在看来,原来读这首词是会上瘾的,因为,那份豪气总是越读让人心胸为之一阔,全身充满着活力和动力,喜欢苏轼,便是因为这份感觉.
  后来,喜欢另一首江城子,同为江城子,那首给亡妻的,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道不尽的思念和缱绻.
  再后来,看了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那已是学完《赤壁赋》好久,这才发现,原来当时的他忍受着那么些种种.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的文章一直以来也是很喜欢,最甚的有两篇,一是《一个王朝的背影》,另一个,便是这篇了,只是看的我任何评论都说不出,因为似乎,不用我说什么了,只需要看,这篇文,让我对苏东坡的了解加深,是赞叹,是感慨,却也是说不尽的嗟叹.
  苏东坡突围,赞叹的是他终究是突围了,感慨的是突围这个孤独的有些漫长的过程,嗟叹的是这个围.
  围,来自官场,一些污水一个陷害,却在一群人的漠视甚至是故意中,苏东坡进了监狱,被押送的过程中,没有人知道这就是苏东坡,犹记得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不是漠视,只是无知,却更让人嗤笑.侥幸,他活了下来,被贬谪黄州,他终究只是个凡人,人生如此起起落落,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是否有时候太风芒毕露了,于是,这围,实际上是他的心境,说起来,云淡风轻很简单,说起来,一笑而过也很简单,只是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一个人,来到黄州,甚至连住的地方也仅是破庙,对于一个之前那么狂放的词人来说,这岂止是侮辱,是个笑话,或许,他自己都觉得有些可笑,悲凉的孤独的可笑.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苏东坡突围》)
  然而终究他还是突围了,不然,他也就不是苏东坡,我们无法得知他如何走过,又或许,这本身就是一念间的事,想通了,一切就顺了.余秋雨先生的这篇文里对于他的心里描写很贴切,这是他的揣摩,隔着几千年,透着两个人,却让我觉得感动,不再仅仅是豪放大气,这里,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也会有害怕,有担心,不是胆小,是有些事他开始考虑,开始懂得收敛,不是退缩,而是,他的人生开始慢慢收放自如.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苏东坡突围》)
  嗟叹这围,因为它源自太多人,源自太多是非,一个如此的人却被推到这样的风口浪尖,不想说愤怒,因为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错,某几个人的错,只是悲哀;然而却也要感谢这围,在不断自醒和剖析中,走出来一个更加成熟的苏东坡,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苏东坡突围》)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朴算子》写于他被贬于黄州那段时间,刚刚在回顾《苏东坡突围》的时候突然看到,这才发现,这句“寂寞沙洲冷”,我后来很喜欢的一句话,原来也是出自东坡词,“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当时只知道后一句话,淡淡的寂寞清瑟,现在,合着前句来看,更是说不清的孤独萧瑟,如余秋雨先生所说,这是一份难言的孤独.
  一直想写篇关于苏东坡的文,因为,我是真的喜欢他,喜欢他的词,也一直想写篇《苏东坡突围》的读后感,因为,从一遍起,我确是感慨无数.关于东坡的文写过,高三毕业的第一篇文便是它,只是,构思的多了,想的多了,落笔太乱,反而不知道我该写些什么.而那篇读后感,没有写过,有时候满郁闷自己的文笔,很多东西,明明是很有感觉,可是反而越是如此越是写不出.
  没想到今天,本是想简单说说对《定风波》的喜欢,倒是越写越多,有些散,有些杂,但是却是一步一步写来来,想到什么便写什么,写的很舒服,仿佛又忆起很多以前的日子,还有想法,很多事,不刻意为之,或许最好.
  《定风波》不知道是他什么时候写的,当初看到那句“谁怕?”,让我眼前一亮,仿佛眼前有个人站在面前在抬头挑眉轻笑,众人笑我太癫狂,我笑众人看不清.而后,便是那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喜欢的厉害,就如我当初喜欢逍遥叹这首歌一样,没有太多的理由,我就是喜欢这种感觉,淡定平静,而这句词,还透着那阵阵旷达和潇洒,让人也不禁忘怀起来.
  “一蓑烟雨任平生”
  有过风雨,有过泥泞,也曾狂傲,也曾难耐,却终究走过,人生之路上,携一蓑烟雨,过得,过得,过,便有所得.

本文来源:http://www.jljhlq.com/z3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