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作文
作文
字数
高中
作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单元作文 > > 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6篇

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6篇

发布时间:2018-12-20 04:20:05    来源:精华作文网    访问:

【www.jljhlq.com--单元作文】

篇一:[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初三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今天是星期天,我在家里读《中华传统美德格言》这本书,我读了以后,觉得受益非浅。特别是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格言,对我的教育意义最大。
这个格言后面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说的是:范仲淹是北宋时大文学家。一次,他写了一篇文章,对自己的文章十分满意。后来他的朋友李泰伯看了文章,建议把“德”字改成“风”字,这样做既可以与前边的“云山”、“江水”相呼应,并且更有韵味。范仲淹觉得李泰伯言之有理,便接受他的意见。经过这个故事,更可说明,当自己有了令自己满意的成果,应当不耻下问,向人多请教。无论是谁,只要有学问,都该去向他们请教。
我平时就没有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一点。正因为这样,我还失败过呢。记得有一天,我正在做奥数题,做着做着,一道题把我给难住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可我还是一边思索,一边在草稿纸上比划着:“一定要把这道题给解出来。”大约过了十分钟,突然妈妈回来了,看到我正在做题,就不打扰我了,可又看见我愁眉苦脸,问我:“怎么了,解不出来了,我跟你一起解,好吗?”“不用了,我自己做。”我答道。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我还是没有把那道奥术题给解开。妈妈又走了过来,看了看那道题,思索了一会儿,“我知道了!”妈妈说道。她把那道题的解法和意思全部告诉了我,我这才豁然开朗。还有一次,我记得我画了一幅画,自己认为画的很不错,就得意洋洋地拿给爱画画的妹妹看,妹妹看了以后说:“画得真好,我还画不出这样的画呢!”我高兴地笑了,妹妹也高兴地笑了。妹妹又仔细地看,她说:“哥哥,你好象有一处地方画错了。”“哪里?我看看。”我说。妹妹指着画说:“你画得是春天春意盎然的景象,可吹的是西北风,这可是牛头不对马尾了吧。”“哎呀,我真粗心啊!妹妹你真仔细啊,你可以做评画专家了。”我赞叹着。妹妹“哈哈”地笑了。
我读了这本书,真是大有收获。我以后一定改正这个缺点,一定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那我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使自己更加完美。

篇二:[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2017年1月高中国旗下讲话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017年1月高中国旗下讲话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高一(22)班的范乔,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时间如滚滚的车轮,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沉淀着古人极其深刻的哲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便是其中之一,它所蕴含的道理足以使万千学子受益终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卫国有一个大夫叫孔圉,他勤奋好学,刚正不阿,死后被赐封为“文公”,子贡却认为他配不上这么高的称号,于是便问孔子:“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说:“孔圉非常勤奋,他如果有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勤奋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才能成就一世英名,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大学问家。
在历史的长河中,勤学好问的佳话并不鲜见。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孔子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向过路的行人询问,经过几十年的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孔子与蒲松龄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他们本着虚心的态度,凭着虚怀若谷的情怀向不如己者询问,凉亭路问,问礼老子,学无止境,学海无涯,也正是他们这谦虚治学的态度成就了他们。
李时珍在研读古书时,发现诸家说法不一致,于是亲自“采药”,同时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生、药工、樵夫、渔夫等人请教,终于鉴别考证了多种药物,为它们重新做出了科学结论,也最终完成了医学史上的著作《本草纲目》。
如果没有李时珍不耻下问地向各种人询问医药知识,又怎么会有惊世著作的诞生,中国的医学也不会向前迈进一大步,而我们也不能读到如此精妙的医书。无论是在哪一个朝代,都有勤奋好学的事例,因为人们都希望有一番成就,但唯有谦虚之人才能得到人们肯定。
同学们,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都被人们奉为求学修身的圭臬。古人为求“一字师”而不耻下问的故事常在耳边,齐桓公向管仲请教治国方略的故事也深入人心。当我们遇到问号,应该用耐心将它拉直成为感叹号。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也只有不耻下问,我们才能够增长自己的知识。为了获得真知识,必“遇事一问”,同时也能“长一智”,问谁?问能者,问智者,问强者,也问不如己者,这样,知识学问才能不断丰富提高。我们要提倡和发扬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让它融入我们的性格,做知识的主人。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能拥有勤奋好学的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知识的天空尽情翱翔。

篇三:[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以不耻下问为题的作文600字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北宋时范仲淹为文学家。一日,他写了一篇文章,对自己的文章非常满意。后来,他朋友看完后,建议范仲淹把文中的德字改成风字,说这样既可以与前文呼应,又显得更有韵味,范仲淹经过着磨,采用了他朋友的意见。这件事告诉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自己的欣赏,应当不耻下问,向更多人请教,才能使作品更优秀。
孔子时期,孔子偶遇两小儿辨日,一人说太阳中午离我们最近,一人说日出时太阳离我们最近,两小儿争来争去,得不出结果,问路过的孔子,孔也没有仗着自己的作为高拒绝回答他们的问题,也没有随口敷衍他们,而是虚心讲教两小儿,为什么说日出,日出太阳离我们最近,因为孔子也不明白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并不是学问深,功成高的人就知道的多。
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不仅没有因为自己地位很高,不向别人“问路”,反而还向与自己地位相差甚远的医生,药工,樵夫,渔民等人请教。终于有了今天的著作《本草纲目》。我们就应像李时珍那样对待学习。才会得到更多知识。以不耻下问为题的作文600字
漫画大师丰子恺曾挥手画了一幅《卖羊图》,一位农民看后却连连摇头说:“你多画了一条绳子。”丰子恺仔细地看了看自己的画,两条绳子牵两只羊,没有多绳子啊,他看着农民,以为农民是在耍他,刚想发怒,又想,这农民应当知道点什么我不知道的,才会这么说的,就向农民请教,:“请问,哪里多了绳子?”那个农民告诉他:“牵羊只需牵羊头,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根绳子就行!”丰子恺听后叹服。假使丰子恺发怒辱骂了农民,他就不会知道牵羊的道理,也许会被知识道理的人看笑话。
生活就是这样,有我们知道的事,也有我们不知道事,对于我们不知道的事,定要不耻下问,向的人请教,才会使自己更充实。

篇四:[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作文素材_孔子的名言警句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小编整理了下面关于孔子的名言警句,更多关于孔子的作文素材尽在99作文网。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解释:(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释: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学,即知名学。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三、忠学,是修养学。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四、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1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释: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1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解释: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15、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解释: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1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解释: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8、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解释: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释: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2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释: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2、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23、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解释: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恭顺的话,能不使人高兴吗?
24、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解释: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25、见得思义。
解释:意思是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26、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解释:见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做迟了。看到了恶人或做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想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2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解释:说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忧虑自己的为人,并不担心是否贫穷
28、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解释: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这类的小人,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
2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解释: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3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释: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3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释:军队可以丧失主帅,一个人不可丧失志气。意思是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3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解释:我愿老年人得到安逸,朋友们相互信任,少年人得到关怀。
3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释:到了严寒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不落叶的。正如”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3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释:既有志于学习和追求真理却又以贫困为耻辱的读书人,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
35、朝闻道,夕死可矣。
解释:早晨学得真理,当天晚上死掉也不后悔。”意思是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36、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解释: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了解他的过去,还要观察他的现在,这样的话,对那个人的了解还会不全面吗?
3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38、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释: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39、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政治主张不同,不互相探讨。这里讲的是一条结交的原则,以道同为原则,道不同,不相为谋。因为彼此政治主张不同,就无法互相探讨。交友也是一样,不同道的人难以相友。
4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释:过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4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懂得学业的人不如喜爱学业的人,喜爱学业的人不如以从事学业为快乐的人。
42、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解释: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绩来。
4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解释: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4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解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
4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心胸坦荡故待人接物犹如行走在平坦大道上,安祥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怀忧虑之心。
4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解释:有过错不改正,才是真错。
47、小不忍,则乱大谋。
解释: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这里的小事包括小忿怒和小仁小惠两个意思,即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4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忧患很快就会出现。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准备好他的工具。这是一种比喻,即如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具备做这件事的先决条件才能事半功倍。
5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解释:君子应该说话谨慎,做事勤劳敏捷。
51、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行为,是对道德的背弃。
5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加给别人。
53、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解释:用公平正直来对待怨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
54、听其言而观其行。
解释: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才肯相信。
5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谋划那方面的政事。
56、名不正,则言不顺。
解释: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
57、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5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解释:执政者不因人说好听的话就提拔他们,也不因他是坏人就鄙弃他说过的正确的话。
59、有教无类
解释:我对凡来求学的人,都无区别地加以教育。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释:懂就就懂,不懂就说不懂,才是聪明人。
61、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解释:对可以交往的人而不与之交往,是错失了人;对不可以交谈的人而与之交谈,是失言。”他认为只有聪明人(知者)才能做到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篇五:[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论语》读后感3000字


《论语》读后感3000字篇一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论语》读后感3000字篇二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篇六:[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论语》读后感500字(详细修改附作文评语)


读《论语》有感——《论语》读后感500字(详细修改附作文评语)
【这样的题目不足以概括主要内容,不足以点明主题,同样的也不足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写读后感最好有主标题和副标题。】
谭鹏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子叫《论语》,【这里你犯了“不读病”了,“书名是《论语》”而不是“名子叫《论语》”。这样的错误是属于低级的,属于不负责任的表现。你想,有谁读了这样的文章还会愿意读下去呢?】它记录了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话,【注意,这里应用的标点是句号,而不是逗号。一句话完整了嘛,下一句已说另一件事,说这本书的语言简练了。】这本书语言简练,但句句深含哲理,引人深思。特别是这一篇。论语里面的孔子说了:【这一句与后面的“子曰”重复了,从后文中的引用来看,这里保留“子曰”会更好,因为它保证了前后语言特色一个样。】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篇故事写得是xx小时候的故事。xx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书。xx就去借别人的书看的,答应别人两天后还给他。到了第一天晚上,xx借别人的书还没看完。他连夜抄了起来。【这里应加上结尾,不然这只能说明他爱读书而已,而不是讲诚信的事了。】xx这种言而有信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xx表示主人公,因为我不知道主人公是谁)【划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问题,一是孔子说的这段话的意思并不是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后人用来对这个诚信进行注释的;二是用xx表示主人公,这是一种不严谨的态度,你不清楚就应查清楚,连主人公都不清楚,就不应该拿来作例子。】
是啊,书中讲的【这样一删,句子就更通顺了。】这种言而有信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在我以前的班上,也发生过这样的事。【这里的过渡句用得好,很巧妙地,很自然地将视角从读的内容转到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以前,【这里的表示时间的词不明确,以前,是什么时候?要具体地准确地写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向别人传达一种真实的信息。】我看到别人有一本《无人岛求生记》,这本书很好看,我也向同学借了,答应星期一还他。【怎么好看,你怎么爱这本书要写出来,才能为下文作好伏笔。不能简单地一笔带过。文章为什么不能打动别人,就是因为写得不具体,没有真实具体的可感性。】他也同意了。【当时有什么约定?没有写出来。因此,下文说星期一忘记带了,在星期二才归还给他,显得很是突然。】在星期五—星期天的时候,我津津有味的看着那本《无人岛求生记》。星期一的时候,我却忘记带了,【为什么会忘记带了?要写出来。】星期二的时候才归还给他。我应该做个能按时归还的人,但是我却做了个不能按时归还的人。我没有做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这种品质。【结果怎样?没有写出来。因为没有写出来,所以难以让读者引发读孔子这句话的认同感。此外,从文章的角度来说,你也应该将事情的矛盾高潮写出来。制造矛盾,解决矛盾,文章才会引发读者的兴趣,才会吸引读者阅读。】
论语【要加上书名号。】这本书里面教会了我们很多道理,如:敏于【而】好学,不耻下问教会了我们要好好学习,遇到不懂的要问老师。【从这句话中说明了你没有读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遇到不懂的问题问老师怎么会是不耻下问呢?】这些等等等等【这种表达是口语,书面语言只要一个“等等”就可以了,应删掉一个。】都是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
总评:从整篇文章来看,你这篇文章的思路是清晰的,层次也是分明的,先写读的内容,再非常自然的过渡到自己生活中的例子来,最后又进行总结。这非常好。但是你这篇文章有很多细微的问题。首先是“不读病”,文章中的有很多的毛病只要一读就可以发现的。你这一点做的很不够。其次,你对孔子的言论不理解,或说理解不正确。这是文章的根本,是基石。理解错了,文章就失去了生命了。再次,你所选的例子写得不具体,没有结果。这样当然是难以打动读者。
文章不厌百回读,文章不厌百回改。明白老师的话的意思吗?
你也可以投稿免费改作文    张春灶老师简介    张老师个人集



献花:17 朵
送她鲜花


扔蛋:10 个
砸他鸡蛋


getDigg(109168);


上一篇:《论语》读后感600字(详细修改附作文评语)
下一篇:论语读后感800字(详细修改附作文评语)

本文来源:http://www.jljhlq.com/z82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