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作文
作文
字数
高中
作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三作文 > > 二年级数学下2篇

二年级数学下2篇

发布时间:2020-07-02 07:02:28    来源:精华作文网    访问:

【www.jljhlq.com--高三作文】

篇一:[二年级数学下]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_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的内容。 陈述性知识: 1.千克和克是质量单位,分别用kg和g表示。 2.秤面上1kg就是1千克,几kg就是几千克。 程序性知识: 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 通过掂、估与称,感受1千克和1克有多重。 3. 会用秤称出1千克的物体。 4. 用不同质量单位来表示相同重量的物品,理解1000克=1千克。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两袋礼物(重量相同,大小不一)、盐两袋(500克)、盘秤、健康秤。 学具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盐、糖、果冻、矿泉水和糖果,弹簧秤、数学书、2分硬币,1克砝码,塑料袋一个。 教学意图: 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知识。本节课针对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现有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最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因为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在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设计了五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充分去发现和体验。 活动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 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就必须使用质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起学生学习表示物品轻重的单位的需要。由此导入新课“千克和克”。 活动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让学生体验1千克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而用一系列活动体会1千克,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 先让学生学用弹簧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还让学生拎一拎几千克的物品,轮流谈感受。最后让两个学生称体重,其他学生估自己体重。以此化抽象为具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活动三:认识“克”,感受1克。 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所以通过创设情境:小鸟重几千克?引起学生质疑:称不出来,需要更小的质量单位,从而导入“克”。

篇二:[二年级数学下]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解决问题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_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 2.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3.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4.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容易理解或比较喜欢的方法。 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 2买面包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课前准备】教科书第5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都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过面包,今天老师也带大家去买一次面包。 2、出示买面包的情境图,“你能从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什么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利用买面包场景插图。让学生自由说出从图中给出的信息,知道了什么?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提示: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54-8=46(个) (2)8 22=30(个) 46-22=24(个) 54-30=24(个)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本文来源:http://www.jljhlq.com/z10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