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作文
作文
字数
高中
作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素材 > > 理智看待利益与道德(共3篇)

理智看待利益与道德(共3篇)

发布时间:2018-05-29 02:00:03    来源:精华作文网    访问:

【www.jljhlq.com--作文素材】

理智看待利益与道德(一)

有关道德与利益的议论文,

  利益的得失与品德的好坏
  古往今来,追逐利益的人往往只注重方法和手段,而不注重自己的德行修养,他们以为,道德与利益是毫无关联的.其实不然,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利益的得失.
  古人说,“信,乃立世之本也”.为什么古人这么看重“信”呢?信,即诚信,是一个人对事对人应有的基本品德.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诚实守信的品德都不具备,那么他又怎能获得别人的信任,从而实现自己的利益呢?现代企业,无不以诚信待人为公司的第一立世准则,可见,不论是个人,还是一个企业,诚信的品德,是他获取利益的首要条件.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什么大海可以如此宽广,如此波澜壮阔?因为他有天地之间无与伦比的胸怀——包容.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与他的包容心有很大关系,善于包容别人的人,别人也愿意为他效力.战国时,齐国公子孟尝君,注重自己道德水平的修养,同时用一颗包容天下的心欢迎天下贤士,一时,群贤毕至,门客三千,孟尝君对每个人都礼待有加,后来,当他落难时,是这些门客帮他渡过难关,重新得到了丢失的利益.试想,如果不是孟尝君有美好的品德,那么即使他有一时的辉煌,也终会因为品德的低下而丧失手中的利益.
  美好的品德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利益,同样,卑劣的德行也会使人得不到利益以至丧失到手的利益.如果庞涓当上魏国军师后善待孙膑,即使孙膑的才华掩盖了他的光芒,他也会因为举荐贤能而受人尊敬.可是他没有,他用卑鄙的手段迫害孙膑,最后只落得个身死人手的下场.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有谁会愿意和一个道德品质败坏的人结交?失去了众人的依托,又怎能握住手中的利益?
  美好的德行带来利益,卑劣的德行令你丧失手中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更是如此.所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品德的修养,这样才能在以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理智看待利益与道德】

理智看待利益与道德(二)

材料作文“孔子和他的学生”写作导引及例文 【文题回放】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孔子有个学
材料作文“孔子和他的学生”写作导引及例文
【文题回放】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就只好假装没有看见.【理智看待利益与道德】

写作提示: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的故事.
材料中的两位学生只是议论的对象,材料主要是表述孔子对这两件事的看法而不是重点写这两位学生的行为.所以材料的主要陈述对象是孔子.
选取角度应是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
抓关键就是抓住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的关键句.孔子赞成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因为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孔子反对学生赎回奴隶后自己报账.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辨明是非就是要明确孔子表扬学生接受奖赏、批评学生自己报账,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分析原因:为什么别人批评学生而孔子表扬?为什么别人表扬学生品德高尚而孔子却很生气?这两件事究竟有什么联系?
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如下立意:
1.善举应该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
2.道德和利益统一.
3.符合义理,追求财富.
4.理智看待利益与道德.
5.利益和道德要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
精锐老师为你解答 【理智看待利益与道德】

理智看待利益与道德(三)

为什么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道德与利益关系问题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句话:芸芸众生皆为利来,皆为利往.那么人为什么活在世上,都会产生私利呢?佛教的说法是人都生活在迷中,更难理解的说法是人生活在虚幻中.中国古人常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道理上人人都知道,但做起来很难,因为心里放不下.因为人的心被“利欲”迷住了,当然私利来自于人的欲望.按照佛教的说法是,人在这个虚幻的用人的眼睛所见到的这个所谓现实中,充满着太多的诱惑,随时都在引诱人对名、利、情的执著,那么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自己的心不是很明智,就难免不受其影响.然而道德恰恰就是用来约束人心的,也就是说人在利欲面前能不能做到心不动,就能很清楚的检验一个人的真实道德水准.那么为什么佛教中说人是生活在虚幻中呢?我们现在都知道,人的眼睛其实有很多东西是根本就看不到的,而且人的眼睛总是把处于变化过程中的事物往往看成是固定,因为眼睛看不见事物发生的许多细微变化,也就是说其实眼睛只能看到事物在发展变化中的一些表面现象,真正的实相是看不见的,所以佛教中才把人的眼睛所看见的称之为虚幻.也正因为人的眼睛看不到事物的真相,所以才把人所生存的这个物质时空称为一个迷的时空,所以才说人生活在迷中.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有人在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很多人不相信,是因为人看不见这种因果报应所产生的直接关系.当然这也是受人的眼睛所局限,因为人的眼睛是由肉的组织细胞所构成的,它有很多东西是没有办法能看见的,当然现在借助于显微镜能看到一些微小的东西,通过仪器能探测到一些微观物质的信号及能量,但是眼睛是看不见的.那么既然现代科学已经发现了一些人的肉眼看不到的东西,我们也就不能老是固守着以前那种僵化的思想观念,我看见就相信,看不见就不相信.既然如此,我们的思想观念就应该开放起来,比如说对一个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因果报应这样一种文化,就不应该一概去否定.你不相信,你可以怀疑,这是个人的权力,但不可以去否定甚至反对,因为这是态度问题,你表明了态度,就等于你已经作出了选择.假如你的选择错了,你是要为此承担后果的.其实中国几千年来为什么一直强调伦理,它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使人能始终坚守道德标准.当人的道德底线一突破,人类也将为此承担后果,也叫自食其果.

本文来源:http://www.jljhlq.com/z39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