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作文
作文
字数
高中
作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素材 > > 狗霸天下(共9篇)

狗霸天下(共9篇)

发布时间:2018-06-07 04:00:03    来源:精华作文网    访问:

【www.jljhlq.com--作文素材】

狗霸天下(一)

“韩信与萧何”文言文翻译

史记卷九十二
列传第三十二
淮阴候[韩信]
0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02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曰∶我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我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03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裤[裤,原作左衣右夸]下,
於是信孰视之,俯出裤[裤,原作左衣右夸]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04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
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
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
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
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
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05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
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
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
追信,诈也,
06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
无所事情;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我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我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於是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07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
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
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
曰∶不如也.
08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
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项王喑恶叱吒[吒原作∶左口右宅],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
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
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我,此所谓
妇人之仁也.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
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
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
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强耳.
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
09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
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
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
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
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
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
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於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10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
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
赵共击楚.
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
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11汉之败却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齐.
赵亦反汉与楚和.
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
汉王使郦生悦豹,不下.
12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左土右反],
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
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左缶石瓦]渡军,袭安邑.
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
后九月,破代兵,禽夏悦阏与,信之下魏破代,
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13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
广武君李左车悦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悦,
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
其锋不可当.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薪柴不足],师不宿饱.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
其势粮食必在其后.
14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
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我奇兵绝其后,
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於戏下.
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
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我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
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我怯,
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15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
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
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我大将旗鼓,
未肯击前行.恐我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
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
16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於是信.
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赵果空壁争汉旗鼓,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
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
立汉赤帜二千.
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
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於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17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於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
师事之.
18诸将效首虏,休,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
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
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今我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19於是信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
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
下可以图存.
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仆闻之,
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
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
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
故信得侍耳,因固问曰∶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
20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於虑,必有一得.
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必足用,愿效愚忠.
夫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鄗下,身死泜上.
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悦阏与,一举而下井陉,
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
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褕衣甘食,
倾耳以待命者.若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罢,
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弊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
欲战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
齐必距境以自强也.
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若此者,
将军所短也.
臣愚窃以为亦过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
21韩信曰∶然则何由?广武君对曰∶方今为将军计,
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
以飨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
暴其所长於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喧言者东告齐,
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
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乃遣使报汉,
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
22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
发兵诣汉.
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汉王南出,之宛.叶间,得黥布,走入成皋,
楚又复急围之.
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修武.至,
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
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
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
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
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23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悦下齐,韩信欲止.
范阳辩士蒯通悦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
宋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弑掉三寸之舌,
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
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24於是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齐已听郦生,即留纵酒,
罢备汉守御.信因袭齐历下军,遂至临灾.
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亨之,而走高密,使使之楚请救.
韩信已定临灾,遂东追广至高密西.楚亦使龙且将,号称二十万,
救齐.
25齐王广.龙且并军与信战,未合.人或悦龙且曰∶
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
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
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
可无战而降也.
龙且曰∶我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
我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关可得,何为止!遂战,
与信夹潍水陈.
26韩信乃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
击龙且,详不胜,还走.
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
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
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
27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
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
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
发书,
汉王大怒,骂曰∶我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
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其兵击楚.
28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悦齐王信曰∶
天下共苦秦久矣,相与戮力击秦.
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
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已破三秦,
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
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
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
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
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
29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
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
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於汉以击楚,
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
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我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言听计用,故我得以至於此.
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30武涉已去,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
以相人悦韩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
人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
对曰∶贵贱在於骨法,忧喜在於容色,成败在於决断,
以此参之,万不失一.
31韩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
对曰∶愿少间.
信曰∶左右去矣.
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
贵乃不可言.
韩信曰∶何谓也?
32蒯通曰∶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
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遝,熛至风起.
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楚汉分争,
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胜数.
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於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
然兵困於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於此矣.
33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洛,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
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
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
夫锐气挫於险塞,而粮食竭於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
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
当今两主之命县於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
其势莫敢先动.
34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
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
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
孰敢不听?割大弱强,以立诸侯,诸侯已立,
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
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
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齐矣.
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愿足下熟虑之.
35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
食我以其食.
我闻之,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
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
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36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
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后争张黶.
陈泽之事,二人相怨,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
逃归於汉王.汉王借兵而东下,杀成安君泜水之南,
头足异处,卒为天下笑.
此二人相与,天下至欢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
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37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於汉王,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与也,
而事多大於张欢,陈泽.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已,
亦误矣.大夫种.
范蠡存亡越,霸句践,
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野兽已尽而猎狗亨.
夫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
则不过大夫种.范蠡之於句践也.此二人者,足以观矣.
38愿足下深虑之.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臣请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悦,
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殉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
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
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
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我将念之.
39后数日,蒯通复悦曰∶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
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
听不失一二者,不可乱以言;计不失本末者,不可纷以辞.
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
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毫氂之小计,
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
故曰∶
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
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
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
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此言贵能行之.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愿足下详察之.
40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蒯通悦不听,已,详狂为巫.
41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
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
都下邳.
42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
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
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
43项王亡将钟离昧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
汉王怨昧,闻其在楚,诏楚捕昧.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
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我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
高祖且至楚,
44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悦信曰∶
斩昧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昧计事.
昧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昧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汉,
我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
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於陈.
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
45信曰∶果若人言
狡兔死,良狗亨;
高鸟尽,良弓藏;
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洛阳,
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46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
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常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
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47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
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於君何如?
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48陈豨拜为钜鹿守,辞於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
辟左右与之步於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
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
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
三至,必怒而自将.
我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
曰∶谨奉教!
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
49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我从此助公.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
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相国绐[绐=欺]信曰∶虽疾,强入贺.
50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信方斩,曰∶我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遂夷信三族.
51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
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
高祖曰∶是齐辩士也.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
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
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於此.
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
上怒曰∶亨之.
52通曰∶嗟乎?冤哉亨也!
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
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尧,
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
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
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
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53太史公曰∶我如淮阴,淮阴人为我言,韩信虽为布衣时,
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
令其旁可置万家.我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
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
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狗霸天下(二)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 废王道而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 ,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颈而观其政。而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         (《过秦论•中》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士民 弊。罢:通“疲”,疲劳
B.强侵弱,众 寡暴:暴利
C.既元元之民 得安其性命冀:希望
D.是以 民之道牧:治理
小题2:下列加线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五霸既殁,令不行 天下颁白者不负戴 道路矣
B.百姓穷困 主弗收恤狗彘食人食 不知检
C.天下莫不引颈而观 皆出于此乎
D.天下 士斐然向风而迁徙 徒也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施行暴政,所以秦王朝很快就倾覆了。
B.兼并天下不妨采用一些诈力手段,但安定之后,想保有天下就一定要施行仁义。
C.天下百姓诚心仰上表明他们要求过安定的生活,这表明秦的统一是符合民心的。
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变化,仍以诈力统治天下,终于导致秦王朝灭亡。
小题4:古文翻译,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废王道而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3分)
(2)內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上》)(4分)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3分)
【狗霸天下】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1)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毁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

(2)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相互争斗。(3)善于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这样的大河流。




小题1:



点评:本题的虚词都是常见的虚词,在翻译及理解言语意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考生平时一定要多加训练。另外,本题要求选出“不相同的一项”与通常考“选出相同的一项”不同,考生不能先入为主,要看清题目要求。

小题3:

试题分析: “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 错。

点评: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一定要把选项与原文对应的句子进行分析比较,看其中存在哪些异义与分歧。本题难度太小,从历史常理都可以判断A是错误的。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废:废弃、抛弃。酷:使动用法,使……严酷。(2)內:名词作状语,在内。务:大力推广。守战:防守和进攻。衡:通“横”。斗:使动用法,使……斗。(3)假:借助。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绝:横渡。

点评:翻译课内句子是为准确翻译课外句子服务的,所以选用的句子一定要有代有性。本题所选句子比较有代表性,涉及到了通假字、词类活用等重要的知识点。
【狗霸天下】

狗霸天下(三)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乐正夔一足, 乎  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 之  进:任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 也  节:关键
D. 非而是  类:好像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昔者舜欲 乐传教于天下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闻之 宋君  此非孟德之困 周郎者乎
C.有闻 传之者曰  尽吾志也 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D.宋君令人问 于丁氏  又以悲夫古书 不存
3.下列语句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楚庄)审之也
B.舜以(夔)为乐正
C.(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有闻(“吾穿井得一人”)而传之者曰
4.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
A.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B.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C.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D.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作者分别从这两方面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B
3.A
4.C
5.D
6.(1)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2)所以说“夔一个人足够了”,不是“夔一只脚”(一条腿)。

狗霸天下(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 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 ,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 ,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 ,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 ,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②刍豢:指牲畜的肉。③眇:同“妙”。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⑤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⑥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挽近世 民耳目/涂:闭塞;堵塞 
B.故 农而食之/待:等待
C.各 其业,乐其事/劝:勉励
D.故善者因之,其次利 之/道:通“导”,引导
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农不出则乏 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惑者也
B.莫 夺予/胡为乎遑遑欲何
C.则桓公 霸/谨拜表 闻   
D.海岱之间敛袂 往朝焉/积善成德, 神明自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活富裕了,君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B.各地物产丰富,农、虞、工、商顺应自然规律各行其事,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由于富强,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欲望,统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答:                                                                                        
(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答:                                                                                         
【狗霸天下】

1.B
2.A 
3.B
4.(1)致使习俗浸染民心久了,即使用妙论挨家挨户去劝导,终究不能改变。
  (2)这四种,是老百姓吃饭穿衣的本源。本源充实,就会衣食丰富;本源不足,就会衣食匮乏。

狗霸天下(五)

文言文《公孙弘》的翻译及注解

【狗霸天下】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①,字季.少时为薛狱吏②,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③.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④.养后母孝谨⑤.   建元元年⑥,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⑦.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    新注
为博士⑧.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⑨,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   元光五年⑩,有诏征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11).弘让,谢国人曰(12):“臣已尝西应命(13),以不能罢归(14).愿更推选(15).”国人固推弘(16),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对策(17),百余人,弘第居下(18).策奏(19),天子擢弘对为第一(20).召入见,状貌甚丽,拜为博士.是时通西南夷道(21),置郡,巴蜀民苦之(22),诏使弘视之.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22),上不听.   ①齐:指战国时齐国旧地;而菑川国则为汉朝初年的封国,建都于剧县(今山东寿光);薛乃汉代县名(在今山东滕县南).按剧县与薛县相距甚远,故前人疑此处有误,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引《史记考异》说:“菑川本齐故地,《史》言菑川又言齐者,当时通俗之称,扁鹊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与此一例,非《史》之误.《汉志》菑川国祗三县,无薛县,然《高五王传》,青州刺史奏菑川王终古禽兽行,诏削四县,安和薛县不在所削之内.《汉志》郡国领县若干,皆元、成以后之制,未可据以驳传也.”此言可信.②狱吏:负责监狱的官员.③牧豕:放猪.海上:海边.④《春秋》杂说:“解释《春秋》的各家学说.按《春秋》为孔丘所著鲁国的编年史,后为儒家经典之一.因原著简约,不易详知,遂有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等为之作注,加以解说,另成三书,即《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这里的“杂说”当指此.⑤孝谨:孝顺谨慎.⑥建元: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个年号(前140—前135).⑦贤良文学: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有时简称“贤良”和“文学”.建元元年的十月,由武帝亲自招考贤良文学,董仲舒等一百余人前来应考.⑧博士:学官名.知识渊博,学有专长者得任此职,以备天子所用,或传授弟子.文帝时就已设《诗经》等博士,武帝建元五年乃设五经博士.⑨上意:皇上的心意.⑩元光:汉武帝第二个年号,(前134—前129).元光五年即公元前130年.(11)推上:推举.(12)让谢:退让谢绝.(13)西应命:到西边的长安去接受皇帝的诏命.(14)以:因为.罢归:罢官归来.(15)更:改.(16)固:坚决.(17)对策:指应考的贤良文学等人回答皇帝所提的治国方策.(18)第:名次.(19)奏:进.(20)擢:提拔.(21)通西南夷:武帝元光年间,唐蒙和司马相如等出使西南夷,夜郎等归附汉朝,汉在上述地区设立犍为郡等.详见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22)苦:感到困苦.(23)盛毁:极度诋毁.   弘为人恢奇多闻①,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②,人臣病不俭节③.弘为布被,食不重肉④.后母 新注
死,服丧三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⑤,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⑥.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⑦,辩论有余⑧,习文法吏事⑨,而又缘饰以儒术⑩,上大说之(11).二岁中,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12),汲黯先发之(13),弘推其后(14),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15),至上前(16),皆倍其约以顺上旨(17).汲黯庭诘弘曰(18):“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19):“夫知臣者以臣的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20).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21),张欧免(22),以弘为御史大夫.是时通西南夷,东置沧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数谏(22),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23),愿罢之.于是天子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24).发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谢曰:“山东鄙人(25),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26).”上乃许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27),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28).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29),侈拟于君(30),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31).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于民.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32),封平津侯.   ①恢奇:雄伟奇异.②称:说.病:短处、毛病.不广大:指心胸狭小.③俭节:即“节俭”.④重肉:两种肉菜.⑤开:开始.陈:陈说.端:头绪.⑥面折庭争:通“面折廷争”,当面驳斥,在朝廷争辩.⑦行:行为.敦厚:忠厚.⑧辩论:指言辞.⑨习:熟悉.文法:法律条文.⑩缘饰:装饰.儒术:儒家思想和治国主张.(11)上:皇帝.说(yuè,月)同“悦”.下文“天子常说”之“说”同此.(12)请间(jiàn,涧):请求分别进见皇帝.间,间隔.(13)先发之:先提出问题.(14)推:推究.此指把事情利害得失详尽地阐述清楚.(15)约议:事前约定某些待议的问题.(16)上前:皇上面前.(17)倍:通“背”,违背.上旨:皇上的旨意.(18)庭:通“廷”,朝廷.诘:责难.(19)谢:道歉.谢罪.(20)然:认为正确.(21)元朔:汉武帝第三个年号(前128—前123).元朔三年即公元前一二六年.(22)免:免官.指免去张欧的御史大夫.(23)数:屡次.(24)罢敝:通“疲敝”,疲惫.奉:供给.(24)难:驳斥.(25)鄙人:鄙漏之人.(26)专奉:专营.(27)奉:通“俸”.(28)诚:确实.(29)三归:三处府第.一说为台名.(30)侈:奢侈.拟:比.(31)亦:此.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亦犹此也.”僭(jiàn,件):在封建社会中,地位低的人越礼冒用地位高的人的名分、礼仪、器物的行为称僭.(32)卒:终于.   弘为人意忌①,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郤者②,虽详与善③,阴报其祸④.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⑤,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⑥.故人所善宾客⑦,仰衣食⑧,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⑨,治党与方急⑩.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11),使人由臣子之道(12).今诸侯有畔逆之计(13),此皆宰相奉职不称(14),恐窃病死,无以塞责.乃上书曰:“臣闻天下之通道五(15),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故曰‘力行近乎仁(16),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17),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18),鉴三王(19),建周道(20),兼文武(21),厉贤予禄(22),量能授官.今臣弘罢驾之质(23),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24),封为列侯,致位三公(25).臣弘行能不足以称(26),素有负薪之病(27),恐先狗马填沟壑(28),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29),乞骸骨(30),避贤者路.”天子报曰(31):“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32),遭遇右武(33),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34),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35),(君宜知之)君宜知之.盖君子善善恶恶(36),君若谨行,常在朕躬.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37),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38) .今事少间(39) ,君其省思虑,一精神(40),辅以医药.”因赐告牛酒杂帛(41).居数月,病有瘳(42),视事(43).   元狩二年(44),弘病,竟以丞相终(45).子度嗣为平津侯(46).度为山阳太守十余岁,坐法失侯.   ①意忌:猜疑忌恨.②郤:通“隙”,隔阂、矛盾、怨仇.③详:通“佯”,佯装.④阴:暗中.⑤徙:迁移.胶西:汉代封国名.按董仲舒才学远超公孙弘,而且厌恶公孙弘的曲意承上的行为.公孙弘对此极怀恨在心,欲借骄纵的胶西王刘端之手杀害董仲舒,于是便向武帝推荐,董仲舒于被派到胶西国当了相,不过曾杀害国相的刘端并未杀害董仲舒.⑥脱粟:去掉谷壳的粗米.⑦故人:老朋友.宾客:指门客.⑧仰:依赖.⑨淮南、衡山:均汉初封国名.按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阴谋叛乱,不久阴谋败露,淮南王自杀,先后被株连治罪者达数万人.事详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⑩治党与:追究同党.方:正.(11)填(zhèn,镇)抚:镇抚,安抚.填,通“镇”.(12)由:循.(13)畔:通“叛”.(14)奉职:供职.不称:不合适.(15)通道:常道.(16)力行:努力实践.按此处所引的三句话,出自《礼记·中庸》为孔丘之言.(17)自治:自己培养自己.(18)躬行:亲自实践.(19)鉴:借鉴.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之王,具体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20)周道:周朝的治国之道.(21)兼:兼有.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22)厉:通“励”,鼓励.予:给与.(23)罢驽:疲惫的劣马,此指才能低下.罢,通“疲”.质:本质.(24)过意:特意.卒伍:指军队.(25)致:给.(26)行能:品行才能.(27)素:平素.负薪之病:自称有病,不能胜任的谦词.(28)先狗马填沟壑:谦词,意谓随时都会突然死去.(29)归:交回.(30)乞骸骨:乞求保全尸骨.这是封建官员向皇帝请求退休的谦词.(31)报:答复.(32)守成:守住先人已得的成功事业.尚文:崇尚文德教化.(33)遭遇:指遇到祸患.右武:崇尚武功.(34)宿昔:从前.庶几:幸运.尊位:尊贵的地位,指君王的地位.(35)惟:思念.(36)善善恶恶:赞许善良的讨厌丑恶的.(37)罹:遭遇.恙:病.已:病愈.(38)章:显扬.(39)少间:稍得闲暇.(40)一精神:使精神专一个.(41)赐告:恩准继续休假.杂帛:各种布帛.(42)瘳(chōu,抽):病愈.(43)视事:办理事物.(44)元狩:汉武帝的第四个年号(前122—前117).元狩二年即公元前一二一年.(45)竟:最终.终:死.(46)嗣:继承. 【狗霸天下】

狗霸天下(六)

求四个四字词语
四个词语均有积极向上意味,且含有“逐”“梦”“扬”“威”四个字,
如:超越梦想,名扬天下
一定要积极,有霸气
分还可加

逐鹿天下
铸梦神州
昂扬斗志
威震四方

狗霸天下(七)

关于齐恒和管仲的文言文

【狗霸天下】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周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彊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霸天下(八)

求10篇文言文阅读

字数太多,最后五篇的答案放不下了,你要用的话我再发给你
课外文言文复习系列一
(一)
海有鱼曰马嘉,银肤燕尾,大者视晬儿.脔,用火薰之,可致远.常潜渊不可捕,春夏乳子,则随潮出波上,渔者用此时帘而取之.帘为疏目,广袤数十寻,两舟引张之,缒以铁,下垂水底.鱼过者,必钻触求进,愈触愈束愈怒,则颊张鬣舒,钩著其目,致不可脱.向使触网而能退却,则悠然逝矣.
知进而不知退,用罹烹醢之酷,悲夫! (摘自《南宋文录录》)
注释:①晬儿:婴儿满百日或满一周岁者称啐儿.②脔(luán):切成碎块的肉.③潜渊:潜进深水.④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⑤缒:用绳子拴着从上面往下送.⑥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指鱼鳍.⑦醢(hǎi):切成肉泥、肉酱.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大者视晬儿( ) (2)春夏乳子( ) (3)渔者用此时帘而取之( )
(4)则悠然逝矣( ) (5)用罹烹醢之酷( )( )
2、下列句子中“之”的词性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用火薰之 B、渔者用此时帘而取之 C、两舟引张之 D、用罹烹醢之酷
3 翻译下列句子.
向使触网而能退却,则悠然逝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进而不知退,用罹烹醢之酷,悲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一则寓言.这则寓言告诉人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向吾见之,恐去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电.”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选自《新序》)
注释:①尝:曾经.②向:刚才.③去:离开.④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⑤治:治理,管理.
1、解释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
(1)归而泣__________ (2)向者吾见之__________
(3)蛇令安在__________ (4)叔敖对曰__________
2、区别加着重号的词的用法.
(1)母问其故__________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
(3)杀而埋之__________ (4)忧而不食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运用什么刻画方法,刻画了幼时孙叔敖怎样的形象?读罢此文谈谈你对孙叔敖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某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讫朗诵十余遍,贴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问观所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嘴熟,一字不逸.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选自《蒿庵闲话》)
注释:①讫(qì):完毕.②掩卷:合上书本.③务期:一定要达到.④笥(xì):竹箱.⑤俟(sì):等到.⑥务为泛滥者:务为,力求;泛滥,此指多而杂乱.⑦影响:此处指印象.⑧枵(xiāo)腹:空腹,指毫无学问.⑨约:简要,精练.
1、“就”作动词有“接近”、“趋向”的意思,还有“达到”的意思.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就壁间观所录(到,到达) B、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接近,趋向)
C、颓然就醉(接近,趋向) D、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靠近,接近,此处有欣赏之意)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遇所直即札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年之后,腹笥渐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此文后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治国先富民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
注释:管子:又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春秋初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哲学家.他辅佐齐桓公对内减轻农民负担,发展武装力量,增加财政收入:对外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他秉政三年,齐国大治,成为“五霸之首”.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是以善为国者 ( ) (2)民富则安乡重家 ( )
(3)奚以知其然也 ( )
2、翻译句子.
(1)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面简短的文字中.体现了管仲什么样的远见卓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初中历史知识,说一个管仲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完文字,你认为管仲的思想对我们现在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吗?简单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阮裕焚车
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③?”遂焚之.(刘义庆)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阮(ruan)光禄:阮裕,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②剡(shan):地名,今在浙江新昌.③何……为:干什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意欲借而不敢言 ( ) (2)何以车为 ( )
(3)阮后闻之 ( ) (4)遂焚之 ( )
2、依据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借者无不皆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金壶丹书(《晏子春秋》①)
景公②游于纪③,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④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注①《晏子春秋》: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散文著作.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国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②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③纪:原是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④鳋(sao):鱼腥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乃发视之 ( ) (2)勿乘驽马 ( )
(3)则恶其鳋也 ( ) (4)何以亡也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善哉,如若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有道,悬于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这则故事所蕴含的一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另外讲一个晏子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下列加着重号的词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齐人有好猎者/好读书,不求甚解 B.既克,公问其故/其所以不得之故
C.人不对/隆中对 D.东市买骏马/家富则市得良犬
2.选出下列句子中“然”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百事也尽然
A.屋舍俨然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吴广以为然 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3.翻译下列句子.
(1)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好猎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原文谈一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好猎者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阮文达予告归①,搜罗金石②,旁及钟鼎彝器③,一一考订,自夸老眼无花.一日,有以折足铛④求售者,再三审视.铛容些许,洗之,色绿如瓜皮,大喜,以为此必秦汉物也,以善价⑤得之.偶宴客,以之盛鸭,藉代陶器.座客摩挲⑥叹赏,文达意甚得也.俄而铛忽砰然有声,土崩瓦解,沸汁横流.恚然,密拘⑦其人至,键之室⑧,命每岁手制赝鼎若干,优其工价⑨.此后赠人之物,遂无一真者.
注释:①予告:清代,官吏年老要求告老回乡.②金石:铜器及其铭文和石刻(凿)及其刻文.③彝器:古代祭祀用的铜器(供具).④铛:如釜,有足.折足,断足.⑤善价:高价.⑥摩挲:用手反复抚摩.⑦密拘:秘密拘留.⑧键:锁.⑨优其工价,付给丰厚的工钱.
1.下列加着重号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①有以折足铛求售者 ②以善价得之 ③以为此必秦汉物也 ④以之盛鸭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铛忽砰然有声,土崩瓦解,沸汁横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恚然,密拘其人至,键之室,命每岁手制赝鼎若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对阮文达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项王(项羽)已定东海①来,西,与汉俱临广武②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③数反梁地④,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⑤,置太公其上,告汉王(刘邦)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⑥,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⑦耳.”项王从之.
注释:①东海:泛指东方,东边.②广武:城名.⑧彭越:字仲,擅将兵,拜魏相国.④梁地:先秦时期属梁国.⑤俎:砧板,肉案.⑥若:同汝、尔.若翁,你的父亲.⑦益祸:加重祸患.
1.解释下面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
(1)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 患:____
(2)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下: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哀溺文序
永之氓成善游.一日,水基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 不应,摇其首.有项,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尽之甚,蔽之甚,里卫匹迎竺堂尘”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23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① 水暴甚( ) ② 乘小船绝湘水( )
③ 今何后为?( ) ④ 益怠( )
24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身且死,何以货为.________
25.题目中的“哀溺”是什么意思?“哀”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案
(一)马嘉
1、(1)zuì (2)mào (3)zhuì (4)lí 2、(1)看起来像(2)哺乳,生养(3)似帘的捕鱼工具.这里作动词,即张帘(4)跑(5)因此 遭难3、D 4、(1)把它的肉切成碎片,用火薰烤,香味可以传到非常远的地方.(2)假使碰到网就知道退却,就悠然离去了啊.(3)只知道进却不知道退,因此遭到烹煮和制成肉酱的灾祸,实在是太可悲了啊!5、只知进而不知退.必将酿成大祸.
参考译文:
大海中有种鱼叫马鲛,银色的皮燕尾式的尾巴,其中大的像周岁婴儿那么大.把它的肉切成碎片,用火薰烤,香味可以传到非常远的地方.它时常潜入深水面不易捕捉,在春夏之季生养幼鱼,就随潮水冒出水面,渔民利用这个时候布设帘网捕捉它们.帘网是那种网格做得很巯的网,纵横几十寻,两只小船牵引着将它张开,坠上铁块,将网垂入水底.过往的鱼,必定钻撞想继续前进,越拉越被束缚又更怒撞,就腮颊张开鱼鳍展开,被钩在网眼中,永远不能脱身.假使碰到网就知道退却.就悠然离去了啊.
只知道进却不知道退,因此遭到烹煮和制成肉酱的灾祸,实在是太可悲了啊!

(二)孙叔敖埋蛇
1、(1)回家(2)刚才(3)哪里(4)回答2、(1)缘故(2)所以(3)连词,表顺接④连词,表因果3、(1)刚才我见到了两个头的蛇,恐怕离开母亲而死了.(2)还没有治理,百姓已经都相信他的仁爱了.4、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法.天真、幼稚,极富有爱心的一个人.
参考译文:
孙叔敖小的时候,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就哭个不停,忧伤而不吃饭.母素问他原因.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个头的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我恐怕要离开母亲而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恐怕别的人再见到这条蛇,就打死它埋了起来.”母亲说:“不要忧虑.我听说暗中有德于人的人,上天会用福来报答他的.你不会死的.”孙叔敖长大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开始治理,百姓都已经相信他的仁爱了.
(三)约取而实得
1、A 2、(1)遇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就摘录出来.(2)几年以后,(我)腹中(记忆的文章)和竹箱中(储存的文章片断)都渐渐地满了.3、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4、答案不唯一,例如答成:“学习要认真塌实,不能浅尝辄止”等.
参考译文:
叶奕绳曾经谈到(读书)加强记忆的方法,(说):“我天资迟钝.每当阅读一本书,遇到喜欢的内容就把它摘录下来.摘录完毕,朗诵十多遍,(然后)把它贴在墙壁上.每天一定(摘录张贴)十多段,至少也要六七段.(有时)合上书本,闲适散步时,就靠近墙壁,观看摘录(的文章片段).每天看三五遍成了习惯.一定要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一个字也不漏掉.墙壁贴满以后,就把第一天所贴的收到竹箱中.等到再读书有摘录时,补贴到那个地方.(这样)随时收取,随时补贴上,一年到头不空一天.一年之内,大约可以摘录和记得三千段.几年以后,腹中记忆的和竹箱中储存的(文章片段)渐渐地满了.我常常看到(一些)一心贪多而杂乱无章地阅读的人,(他们)略微有点印象就不再阅读了.(这样)稍微经过一段时间,就腹中空空了,不如我精练地阅读而能得到实际的收获.
(四)治国先富民
1、(1)……的人(2)就(3)这样2、(1)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2)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3、治国之道,必先富民.4、老马识途——管仲;管夷吾举于市——《孟子•生于忧患》;管鲍之交.5、略.
译文: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这样说?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五)阮裕焚车
1、(1)却(2)用(3)听说(4)用火烧2、(1)倘若有人向他借用,阮裕没有不借的.(2)我虽然有车,但使人不敢来借,要车又有什么意义呢?3、直率、助人为乐的性格.
译文:
阮裕在剡县作官,曾经有一辆非常好的车子.倘若有人向他借用.阮裕没有不借的.有一次有人因葬母亲而需要用车,想借车(但想到阮裕的车太好了),而不敢开口问阮裕借车.后来,阮裕最终知道了这件事,感叹说:“我虽然有车,但使人不敢来借,要车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把那辆车烧毁了.

狗霸天下(九)

鸟是恐龙的后代吗
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这是小学生四年级语文课本第31课的一篇文章,应该是真实的,他们不能跟祖国的未来的花朵说谎话吧.
《飞向蓝天的恐龙》
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bà)王龙或者笨重、迟钝(dùn)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lán)的孔雀.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líng)空翱(áo)翔(xiáng)的鸟儿.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hè)胥(xū)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gé)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jǐn)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yì).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huì)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suì)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tuó)鸟一样用两条后腿支撑(chēng)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yǎn)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dūn),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rú)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lú)膨(péng)大,行动敏(mǐn)捷(jié);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yì)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不过,有些科学家认为,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他们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不管怎样,有一点毋(wú)庸(yōng)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随着越来越多精美化石的发现,他们离这一愿望的实现已越来越近了.

本文来源:http://www.jljhlq.com/z4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