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作文
作文
字数
高中
作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作文 > 记事作文 > > 左忠毅公逸事翻译(共8篇)

左忠毅公逸事翻译(共8篇)

发布时间:2018-06-25 22:00:06    来源:精华作文网    访问:

【www.jljhlq.com--记事作文】

左忠毅公逸事翻译(一)

《左忠毅公逸事》这篇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是说左忠毅公这个人爱惜年轻人,发现国家栋梁之材后惊喜,忠贞,视死如归,深明大义 【左忠毅公逸事翻译】

左忠毅公逸事翻译(二)

请问“太公太母起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是什么意思啊?

【左忠毅公逸事翻译】 去左公府第向太公、太母请安
起居就是请安

左忠毅公逸事翻译(三)

英语翻译
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事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
当中的杀义帝之负 于人之功无所记的于解释成:莫得用事的用事怎么解释?
msjrm172谢谢你 但非项氏莫得用事这句你错了 应该是指不是项羽本家的 就不会得到重用的意思 我是需要逐字逐句的翻译【左忠毅公逸事翻译】

我看有的版本写的是“杀义帝之实”.
项羽有违背约定的骂名和杀了怀王的事实;对于人民的功劳无法记录,对于人民的罪过却也不能让人忘记;将士们打了胜仗却得不到奖赏,攻下了城池也不能得到封地或封官,不是项氏家族的都一律不起用.天下人都背叛了他,贤能的人才也怨恨他,所以不被重用.因此天下终归属于汉王刘邦,我们可以坐而观之了.
负:罪过.
于人之功的“于”:对,对于.都可以,常常把这两个并行解释一个词.
拔城:攻下城池.
用事:举用.非项氏莫得用事:除了项氏,没有谁可以推举选用.

左忠毅公逸事翻译(四)

英语翻译
116.
A.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B.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C.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D. 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E.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师说》
F. 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G. 每至于族,我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庖丁解牛》
117.
A. 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左忠毅公逸事》
B.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C. 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李愬雪夜入蔡州》
D.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
E.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孔雀东南飞》
F.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
G.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H. 卒以此之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屈原列传》
I. 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左忠毅公逸事翻译】 116.
A.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B.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他的这首诗把孝敬父母和团结乡邻作为写作的内容
C.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灭族秦国的,不是天下人.
D. 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谁可以把他灭族呢
E.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师说》
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
F. 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一般厨师每个月换一次刀,用刀拆骨
G. 每至于族,我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庖丁解牛》
117.
A. 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左忠毅公逸事》
手拿50钱,哭着和禁卫军狱卒谋求,狱卒感动.
B.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指的是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
C. 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李愬雪夜入蔡州》
守卫蔡州城的都是瘦弱衰老的士兵
D.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
起初,鲁肃听闻刘表死了
E.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孔雀东南飞》
我本以为自己没有什么过错,只要好好侍奉婆母报答她的恩德就行了.
F.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
或许可以侥幸保全度完剩下的年岁.
G.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最终相互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H. 卒以此之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屈原列传》
最后从这里可以看出怀王最终也没有醒悟
I.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五万大军很难突然合作无间

左忠毅公逸事翻译(五)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 无能为也已 那个“已”是什么意思【左忠毅公逸事翻译】

  文章语法
  字音
  1.秦军氾南:氾,fán;   2.佚之狐:佚,yì;   3.夜缒而出:缒,zhuì;   4.君之薄也:薄, bó;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wéi;   6.共其乏困:共,gōng;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wéi;   8.夫晋:夫,fú(也有译为“发语词”,放在句子前面,不翻译);   9.阙秦: quē ;(也有标注 jué,高中教材上标为que);   10.秦伯说:‘说’通‘悦’,yuè;   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qǐ,逢,páng;   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   13.失其所与,不知:知,zhì.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 【注】:本文的鄙用作动词, 把.作为边邑.)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jue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⑤jué 阙疑, 解除疑惑 (多闻阙疑)   5、微   ① 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 国势衰微.   ④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⑦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7、焉   ①何,为什么.(本文:“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哪里.(本文“将焉取之”)   ③语气助词,如“啊”(本文“子亦有不利焉”)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⑥以乱易整(用)   ⑦阙秦以利晋(用来)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4、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在那里)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因人之力而敝之(结构助词“的”)
  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2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4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5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6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7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9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10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11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12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1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动词,扩大边界)   14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1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16若不阙秦(jué 使动用法,使……减少)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5.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知足,满足)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⑤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⑥共其乏困(乏困,古义:指缺乏的东西.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

左忠毅公逸事翻译(六)

广字里面一个无怎么读

庑:wǔ
部首:广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五笔86:YFQV 五笔98:OFQV 仓颉:IMKU
笔顺编号:4131135 四角号码:0021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E91
基本字义
1.堂下周围的走廊、廊屋:.殿.
详细字义
〈名〉
1.(形声.从广,无声.从广( yǎn),与房屋有关.本义:堂下周围的廊屋)
2.同本义 [rooms around the principal room]
庑,堂下周屋.——《说文》
居庑下,为人赁舂.——《后汉书·梁鸿传》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楚辞》
庑下一生伏案卧.——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泛指房屋 [houses]
居大庑之下.——《史记》
4.又如:盖庑(盖屋);计殿(有四坡略呈弯曲的屋面的房子)
5.廊 [corridor]
庙中空无所有,唯一黑漆棺停庑下.——《夜谭随录》
6.屋檐 [eaves]
檐,其名有十四…十一曰庑.——李诫《营造法式》【左忠毅公逸事翻译】

左忠毅公逸事翻译(七)

并下面一个走之地读什么?

迸,bèng,读音同“蹦”
- 英文翻译
迸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辶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五笔86:UAPK 五笔98:UAPK 仓颉:YTT
笔顺编号:431132454 四角号码:3830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FF8
基本字义
1.爆开,溅射:跳.发.溅.裂.射.
详细字义
〈动〉
1.(从辵,并声.“辵”( chuò)意思是在路上行走.本义:奔散,走散)
2.同本义 [run away;flee in disorder]
督将迸走,死伤过半.——《三国志·满宠传》
3.又如:迸豆之疾(像豆子倒入锅内时乱迸那样快);迸窜(逃窜);迸逸(逃窜)
4.涌出;喷射 [gush;spout]
银瓶乍破水浆迸.——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又如:迸泉(涌出的泉水);迸撺(喷涌飞溅);迸放(喷射发出)
6.爆开,断裂 [burst;break]
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水浒传》
7.又如:迸穴(迸裂而成的洞穴)
8.冒出,突然向外发出 [spout;spurt;burst forth].如:迸竹(突出的竹子);迸云(穿云.喻高)
常用词组
1.迸脆 bèngcuì
(1) [clear]∶清亮爽脆
“来啦!”随着迸脆的童音,一个小姑娘把门打开了
(2) [very crisp]∶酥脆
开花豆迸脆,老人小孩都能吃
2.迸发 bèngfā
[burst out] 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飞旋的砂轮碰到钢刀,迸发出一串串的火星
3.迸飞 bèngfēi
[fly in all directions] 向四外乱飞
乱石迸飞
4.迸溅 bèngjiàn
[splash] 向四外飞溅
火花迸溅
5.迸裂 bèngliè
(1) [split;burst open] 裂开而往外飞溅
火光迸裂.——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称“迸裂”
6.迸流 bèngliú
[gush out] 涌出,溅射
鲜血迸流
7.迸落 bèngluò
[fall out] 散落
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8.迸散 bèngsàn
[spray] 四下里飞散
浪花迸散
9.迸射 bèngshè
[burst out] 四散喷射
易燃易爆物品在火海中迸射
10.迸涌 bèngyǒng
[burst out] 急速涌出
热泪迸涌

左忠毅公逸事翻译(八)

邀字的走字旁换成木,是什么字
如题.

檄檄xí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檄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木 部外笔画:13 总笔画:17
五笔86:SRYT 五笔98:SRYT 仓颉:DHSK
笔顺编号:12343251141533134 四角号码:4894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A84
基本字义
1. 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此臣之所谓传~而千里定者也”.~文.羽~.~移(文体名,“檄文”与“移文”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本义:檄文)
2. 同本义 [a call to arms in ancient times]
太祖得书,便命移檄.——《英烈传》
制府檄下.——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文檄”即檄文.古代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奉檄守御.——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传檄(传布檄文);羽檄(上插鸟羽的古代征兵军书)
4. 泛指信函 [letter]
使君子年善?来檄可求.——王安石《寄丁中允》
〈动〉
1. 用檄文晓谕或声讨 [announce]
按察司行文檄了知县去.——《儒林外史》
檄其人士,于政治宗教,皆欲有所更革,顾终不成.——鲁迅《坟·摩罗诗力说》
2. 又如:檄调(行檄调动);檄委(用檄文晓谕、托咐)
常用词组
1. 檄文 xíwén
[an official public declaration,addressed to junior officers and people,usu. on starting a compaign

本文来源:http://www.jljhlq.com/z45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