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作文
作文
字数
高中
作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作文 > 记事作文 > > 左忠毅公逸事(共6篇)

左忠毅公逸事(共6篇)

发布时间:2018-07-18 22:00:02    来源:精华作文网    访问:

【www.jljhlq.com--记事作文】

左忠毅公逸事(一)

《左忠毅公逸事》的鉴赏【左忠毅公逸事】

文章通过左光斗的为国选才、狱中忧国和史可法报国的事实,表现了左光斗的光辉形象,赞扬了他的爱国精神多侧面地表现了左光斗识才、选才、惜才的崇高品格,刻画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刚毅正直、临危不惧的英雄形象.【左忠毅公逸事】

左忠毅公逸事(二)

以“读《左忠毅公逸事》有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读《左忠毅公逸事》有感
——完美的表现人物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在学习如何写人.一般,都是要求先找出被写人物最突出的特点,然后,再找两三件具体的事件去表现这个特点.确实,我也选择过相当典型的事例,我也写过十分漂亮的句子,我也写过极其生动的细节.不过,总体来看,我总觉得出自自己笔下的文章还是不够完美,还是不够理想.
  可以说,《左忠毅公逸事》也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而《左忠毅公逸事》却有别于我写过的那些写人文.《左忠毅公逸事》不仅有典型的事例,不仅有生动的描写,更重要的是,《左忠毅公逸事》的作者采取了侧面描写的方法.作者写史公的忠勤职守,表现的是左公;写史公对左公家人的尊敬,表现的同样也是左公!总体来看,《左忠毅公逸事》写的并不都是左公,内容丰富、不单调,而《左忠毅公逸事》表现的却都是左公,主题鲜明、统一!看来,侧面描写并不像我以前想象的那样,侧面描写并非表现力弱,并非没必要用,侧面描写在某种情况下,实际是可以起关键作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左忠毅公逸事》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示,或许要在日后练笔中一试,试着“完美的表现人物”! 【左忠毅公逸事】

左忠毅公逸事(三)

左忠毅公逸事 啥意思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左忠毅公逸事】 先父曾经说,同乡前辈左忠毅公在京都附近任学政.一天,刮风下雪特别寒冷,几个骑马的随从跟着左公外出,私行察访走进一座古庙.到了堂下小屋里见一个书生趴着桌子睡着了,文章刚成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裘衣盖在书生身上,并给他关好门.左公向庙里的和尚了解这个书生,原来就是史可法.等到考试,吏官叫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惊喜地注视着他,他呈上试卷,就当面批点他是第一名.又召他到内室,让他拜见了左夫人,并对夫人说:“我们的几个孩子都平庸无能,将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书生了.”

左忠毅公逸事(四)

读左忠毅公逸事后感 600多字,且有2篇不一样的作文!
最好是自己曾经写过的!

【左忠毅公逸事】 选贤任能要出于公心,把自己摆在党的、组织的位置上,不为私情,私利而动;以工作的需要为重,概由人才的德才为去留的标准;切不可因私枉法,动摇原则,为不合格的人才打开方便之门,否则就不可能选出真正的贤才.

左忠毅公逸事(五)

科举制度为

  科举制度
  1.汉代实行征辟和荐举制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辟( b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例如: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2)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2.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下表).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吏、三吏、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诸科之中,惟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明清科举简表
  院 试 乡 试(秋闱) 会 试(春闱) 殿 试 考场 学政巡回案临
  考场(府、县) 京城和各省城贡院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 皇宫(宫殿) 主考入 各省学政 中央政府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参加者 童生(儒生)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中者名称 生员(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日期 三年之内两次 子、卯、午、酉年八
  月,桂榜 乡试次年三月,杏榜 会试同年四
  月,金榜 第一名 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 第二名 榜眼 第三名 探花
  3.学校与教师
  古代学校有“庠”(xáing)、“序”、“太学”.“庠”和“序”是地方学校.例如:
  又嘱学使俾人邑庠.(《促织》)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齐恒晋文之事》)
  “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例如:
  因人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à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例如: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
  (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jian】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左忠毅公逸事】

左忠毅公逸事(六)

谁知道《烛之武退秦师》里面的动词有几个
谁知道《烛之武退秦师》里面的动词一共有几个 其中行为动词有哪几 个,心里动词有哪几个,存现动词有哪几个,能愿动词有哪几个.由名词转作动词的有哪几个,由形容词转作动词的有哪几个.动词活用为名词的有哪几个,使动词有哪几个,意动词有哪几个.最好能够举出例子来.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希望对你有用

本文来源:http://www.jljhlq.com/z5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