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作文
作文
字数
高中
作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作文 > 童话故事 > > 孟子读后感(共4篇)

孟子读后感(共4篇)

发布时间:2018-08-10 04:00:02    来源:精华作文网    访问:

【www.jljhlq.com--童话故事】

孟子读后感(一)

求关于孟子的十篇读后感!每篇大概500字.

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对我们来说不可不谓深厚.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孟子还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时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工作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但我觉得能够把工作和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热爱生活,也喜欢工作,把生活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机体,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这样,即是是工作占用了休息的时间,也不会产生工作占用了休息时间的想法,也就不会觉得在八小时之外的工作是一种负担.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二)

读《孟子两章》有感【孟子读后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闪烁着人生智慧的警句,不知点燃过多少孜孜不倦的求索者思想的火花,它让人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它促人明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治国理想;它让人彻悟“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真谛.这些千古绝论,就出自于春秋战国时孟子的《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皆为说理散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是施行“仁政”与否.从而阐明“人和”对战胜的决定作用,由此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人只有通过艰苦磨炼,才能有所作为.进而由个人谈到治国,由此自然导入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读后发人深思,颇受启迪.

孟子读后感(三)

孟子四则读后感300字左右
不要太长的最多三百字最少200左右【孟子读后感】

孟子,名轲.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仁政”的创立者和倡导者,有“亚圣”之称.人们常说:孩子的命运是父母创造的.这话一点不假.孟子正是得益于母亲的言传身教,才走上了求学之路.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正内涵.
作为为人子的我,切身感到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太多了.他们整日整年的四处奔波,挣钱,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攒下钱来给我们用,把好的衣服让给我们穿,把好的食物让给我们吃.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呢?
读到这里,我也为孟子的懂事而感动.孟子的父亲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他.他深知母亲的不易.担心母亲孤独,为了减轻母亲的痛苦,不再找别的孩子玩耍,而是守在母亲的身边.他是一个很有孝心的孩子.
在求学的道路上,小孟轲刻苦好学,不厌其烦地练字,读书.只因为他的刻苦,努力,最后终于成为一代杰出的思想家.
我要向孟子学习,学习他对母亲的孝顺,学习他在学习上的刻苦.我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给我的父母,不能让父母的血汗白流.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四)

<孟子` 公孙丑下>读后感怎么写啊?
读后感怎么写啊?内容: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知.

【孟子读后感】 吕叔湘先生的《文言虚字》中说:“而”字的用法大别为二,顺接和转换〔①〕.作为连词的“而”,在
古代汉语中是频率最高的虚词之一.而且,如吕叔老说的“顺接”用法在白话中无须用它,但在文言文中却用
了.可见“而”的频率更高了.《孟子》中“而”字也随处可见,难得有几个章节不用“而”.本文拟从结构
与语用上进行讨论.
1.动+而+动(+宾)
这种结构可称为“动宾型”,即“而”的两头都有动词,常带宾语,或顺接或转接.
顺接的例子如:
(1)“(于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公孙丑下》14章)
(2)(滕文公)过宋而见孟子.(《滕文公上》1章)
转接的例子如:
(3)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公孙丑下》10章)(大意是:辞去十万钟的俸禄却接受万
钟的束修.)
(4)“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同(1))(大意是:做官但不接受俸禄.)
此类动词的结构若具体分别则可有:
1.1 动+宾+而+动宾
这类结构的特点是看似是并列关系,其实还可表示递进、转折等关系.其次是两个动词所带的是不同宾语
.第三,此类句子的主语不现,多出现在对话中.
表示并列的如:
(5)无罪而戳民,(则士可以徙.)(《离娄下》6章)
(6)用之而成路.(《尽心下》21章)(大意是:经过这里便成了大路.)
(7)(古者)易子而教之.(《离娄上》18章)
表示递进的如:
(8)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滕文公下》7章)
(9)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45章)
(10)莫如贵德而尊士.(《公孙丑上》4章)(大意是:不如提倡道德而且尊重士人.)
表示顺承关系的如:
(11)如枉道而从彼,(何也?)(《滕文公下》1章)(大意是:如果枉屈了正道去追随诸侯,怎样
呢?)
(12)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公孙丑上》2章)
(13)(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尽心下》14章)(
丘:众也.)
表示动作先后的如:
(14)zhěn@①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告子下》1章)
(15)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同(14)7章)
(16)再拜稽首而受.(《万章下》6章)
表示转折的如:
(17)过我门而不入我室.(《尽心下》37章)
(18)放饭流饮,而问无齿决.(同(17)上46章)(齿决:咬断干肉.)
(19)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万章上》6章)
1.2 动+而+动+宾
这类结构的特点是共一宾语,在动作行为上表现为有先后,如:
(20)(不足,)又顾而之他.(《离娄下》33章)
(21)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滕文公上》3章)
(22)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公孙丑下》6章)
(23)行之而不著焉.(《尽心上》5章)
(24)(若汤,)则闻而知之.(《尽心下》38章)以上所举(20)(21)是并列关系,(22
)(23)(24)诸句有转折和条件意味.
1.3 动+宾+而+动
此类结构与1.1相似,“而”后的动词可以及物或不及物,因而暗含宾语(从上下文里即可找到),如

(25)(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梁惠王下》12章)
(26)(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告子上》11章)(心:良心.)
(27)今又弃寡人而归,不知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公孙丑下》10章)(“归”“见”都可带宾语

下列结构中的数量词(还包括数量短语),它们多数活用为动词,在表达上更简洁,如:
(28)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何濡滞也?)(《公孙丑下》12章)
(29)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公孙丑下》4章)
(30)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梁惠王下》11章)
2.主+谓+而+不+动
这类结构在表意时是“肯定又否定”,如“三过其门而不入”(《离娄下》29章),“久借而不归”(
《尽心上》30章),或者表示由于某种行为动作的结果,如“喜而不寐”(《告子下》13章)、“闻王命
,而遂不果”(《公孙丑下》2章).“而”的意义往往是表转折的多,具体地说有下边几种类型.
2.1 主谓+而+不+动
(31)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尽心上》41章)
(32)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告子上》12章)
(33)兆足以行矣,而不行.(《万章下》4章)(大意是:开头能实行,后来却不实行了.)
(34)父母爱之,喜而不志;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万章上》1章)
(35)身死而不受.(《告子上》10章)
(36)帝之妻(娶)舜而不告,(何也?)(《万章上》2章)上例(31)(32)(33)各句同
一主语、共同宾语,都有转折意义;(34)“喜”、“劳”的主语分别为“之”(儿子)、“孝子”的行为
准则.(35)的“受”之宾语是指“一箪食,一豆羹”一类的东西(“不受”才“不失其本心”)例(36
)的“帝之妻舜”(帝尧让舜娶自己女儿)是主谓短语作主语(这一件事),“而不告”可补充为“而舜不告
(父母)”.这样的句式与前两类不同,即“主”、“动”、“宾”各不相同,但都具转折义;其次,(31
)--(32)都是单句,(33)--(35)是复句,(36)是紧缩了的复句.
2.2 动+宾+而+不+动
(37)遗佚而不怨,è@②穷而不悯.(《公孙丑上》9章)
(38)受之而不报.(《告子下》5章)
(39)无有封而不告.(《告子下》7章)以上诸例的宾语都是句中的主动者:“遗佚”“封”赏的主
人和送礼物给孟子(“不受”)的主人.又如:
(40)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己矣.)(《公孙丑上》7章)
(41)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构.)(《尽心上》37章)(拘:拘留.)以上二例的宾语应是:
发弓箭而不中靶心、恭敬人而无实际行动.各例前后宾语的主动者都是同一的,其动作行为有先后之分,不能
颠倒.
2.3 主+谓+而+动
(42)chí@③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公孙丑下》5章)

本文来源:http://www.jljhlq.com/z56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