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作文
作文
字数
高中
作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技巧 > > 学生论文5篇

学生论文5篇

发布时间:2020-03-25 07:05:30    来源:精华作文网    访问:

【www.jljhlq.com--写作技巧】

第一篇学生论文:借鉴语言运用题,构建议论文写作模式


借鉴语言运用题,构建议论文写作模式
一. 语言运用训练是指导学生写好议论文的一种重要基础训练
㈠语言运用训练与议论文写作是不同层面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
美国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沃尔夫在研究中发现,语言结构直接影响人对世界的观察;语言结构不同,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也截然不同。因此帮助学生优化语言结构,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判断力和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环节。
在语言运用训练过程中,教师运用话语材料,设置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活动,循序渐进地完成听——读——想——说——写的训练,从而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同时,学生在理解、选择和运用词语的过程中,思想不断清晰化、条理化、精确化,深刻化,思维能力也随之提高。这些为学生写作议论文做了充分的准备。
议论文写作也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写作者首先必须对所听、所说、所见、所读和所做进行思考,由此思考人生和社会,悟出道理,而后动笔写文章表达思想。议论文写作训练比语言运用训练要求更高,因此也就更难。但是,就其结构和内容来看,写议论文其实是围绕一个中心论点,按照一定结构和顺序,将几段话组织而成的书面话语。因此,学会写一段一段的话,就为写好议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可以借鉴数学建模的方法设立几种模式指导学生写议论文。例如用仿句形式指导学生学会编写中心论点、分论点和布局谋篇。用仿句、缩句和扩句的形式教会学生从课内外资料中组织论据,而后用仿句、变换句式、扩句和缩句的形式教会学生锤炼语言,修饰文句,使文章形神兼美。再启迪学生自己构建和运用新的写作模式,写出更好的文章。
因此,语言运用训练是写好议论文的基础训练,议论文写作是语言运用训练的一个高级发展阶段,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好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
㈡现行高考语言运用题题型丰富多样,为我们议论文写作指导提供了模式借鉴和写作资源。
近十年盛行的高考语用题题型,是符合学生语言学习规律的好题型。这种题型是根据汉语言特色、中国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和学生语言学习实际情况,批判地借鉴西方语言学习论、教育心理学等理论而设计的。
几年来,高考语言积累和运用题的形式日臻完善,内容不断丰富。这些考题及其训练题为我们的议论文写作指导提供了模式借鉴和丰富的写作资源。我们在作语用训练过程中或者在考题评讲时,不应满足于运用 “示范/刺激——模仿/反应,尝试——重复”的西方联结论模式来训练学生,不要让学生仅仅把语用范例当作孤立的、全新的刺激与头脑之间建立联结关系,在题海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该如建构主义的“认知灵活性理论”所主张的那样,启迪学生以旧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摄入新知识,改造与重组自己的心灵图式以符合题目要求。并启迪学生把刚刚构建的语言结构模式与议论文结构模式作比较,再次整合和修改议论文写作模式。以下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语用题训练指导议论文写作。
【例一】
.班里举行一次主题为“远离毒品”的班会,请你在黑板上写两句话,以彰显主题,营造气氛。要求每句话不少于7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6分)(2005年全国高考Ⅰ卷第19题)
笔者试作两组答案如下:
答案之一:加强自护,珍爱生命;远离祸根,创造明天。
答案之二:关闭地狱之门,让花季异彩纷呈;截断罪恶之源,使人生光华四射。
以上考题给话题要求作对偶句。要求写对偶句是近年高考语用题常见形式,例如福建省近两年连续考对联,其实考的只是要求较宽的对偶句。
对偶句是汉语言的特色,是汉民族对立统一辩证思维法在语言形式上的表现,它使汉语具诗化特点。如果把对偶句的上下句分别作为分论点,把话题(类似对联的横批)当作中心论点,那么不仅使文章思路清晰;而且可以省去文章段落之间的过渡文字,使语言精美。如果在评讲考题时启迪学生比较议论文分论点提出法与对偶句写法异同点,掌握用对偶句列分论点的注意事项,那么就一举两得了。
【例二】
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的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①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 ,, 。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 , 。
【答案示例】
①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
②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2001年全国高考题及其参考答案)该考题用仿句形式考对句,还考查学生对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法的应用。
①的答案示例是改写名言而成的。如果把以上考题连同答案当作议论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则观点鲜明,语言优美。
可能有人担心用这种写法指导学生太难,吃力不讨好。但是这却是语用考题常见题型,而且分值不低。在全国高考卷中,仿用句式从1998年至2004年每年都考,2005年江苏、广东等高考卷仍然考仿句。历年的仿句要求仿写的句式有对偶、反问、比喻、排比、比喻兼比拟等。可见现实逼你要作艰苦的训练。况且这种训练中的修辞格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范例又提供了形式和内容兼美的句子作为范例供学生摹仿,所以虽然初学艰难,一旦启迪学生从范例中抽象出模式,用模式启迪思考,清晰思路,那么这种规范的写法就比起操作性不强的散句更易写好、写美,如此一举两得之事,何乐不为?
【例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
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不断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答案】①成年累月的战事,②动荡不安的政局,③不断衰退的经济,④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③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2002年全国题第24题试题及其答案)
此题考查句子连贯问题。调整短语内部结构和短语之间的排序,使句子前后贯通一气,这是写作议论文中修改病句的好方法。而且调整后的五句话形成排比,从多方面概述世界现状,揭示国际社会的问题。如果用这种排比句式略写概述为人熟知的典型事例,与详写的事例共同作为论据,则使举例充分,且详略得当,言简意赅,说服力强。
【例四】
按照下面句子的句式(若只因为……就……,无异于……)仿写,用另一比方评论另一事物。(3分)
一本书,若只因为是由大出版社印行的就去买它,无异于买一套由好裁缝缝制的却并不一定合身的衣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3年高考北京试卷第24题)
参照该考题句式,在议论文举例后用假设句反面设例,再比喻说理,正反对比,则是非分明说服力强。
【例五】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①依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4分)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不超过60个字)(1998年全国高考卷第33题,答案略。)
②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5分)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有冷色也有暖色;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__________,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答案示例】五十年像一首歌曲 有低音也有高音 乐曲渐趋高潮(1999年高考全国试卷第27题试题及其答案示例)
可以摹仿或引用①的句子作为文章的开篇,摹仿或引用②的句子作结束语,为文章增添色彩。
如果在指导学生借鉴语用题模式的同时,启迪他们积累这些题目及其答案作为议论文写作资料,那么岂不一举三得?
二、引进或借鉴语用题模式,构建议论文写作全程训练模式。
一般说,在语用训练时我们多分专项训练;在议论文写作训练时多采取先写作后评讲的方法。当然,评讲作文,让学生在好文章的熏陶中提高感性认识而悟出写法,比按写作教程分审题、立意、拟题、布局谋篇等专项学习抽象理论更易见成效。而且我们也不可能使用太多的时间让学生作议论文分专项训练。
但是只重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目标的实现,是不利于学生建构议论文结构模式的。缺失过程的指导只能使学生在作文题海中慢慢摸索前行。因此我们不但提倡在语用训练中兼顾议论文乃至其他文体写作指导的教学方法,而且提倡借鉴语用题形式构建适时可行的议论文写作模式,指导学生写好议论文。
㈠引进或借鉴语用题题型,构建议论文写作模式,有利于解决学生写议论文无话可说、有话说不出、说不清和说不好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多数中学生的议论文更像是议论性散文。因为它不是学术论文或政论文,而如中国古代的议论性散文,或者说是现代的杂文。为阐述方便,以下将中学生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统称为议论文。
学生写不出和写不好这种论文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无话可说,有的学生作文篇幅太短,不合要求;有的学生为凑足字数,颠来倒去地说着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二是有话说不出,有的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心中千头万绪,不知从何下笔;三是有话说不好,有的学生大量摘录《论据大全》,堆砌材料;还有的学生文章病句多。
造成这些毛病除了因为缺少观察和积累外,还因为许多学生不知如何提取论点并压缩或扩展言语材料组织论据,不知如何修改病句和运用修辞法。而语言题的多种题型,正是为解决学生这些问题而设计的。
㈡构建议论文写作全程训练模式,既是加强语感教育的手段,又是数学建模思想在写作上的体现,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和掌握科学的写作方法,写好作文。
传统的写作教程在介绍了怎样开头和结尾、怎样提取论点和组织论据等方法之后,一般就举出优秀范例加以说明。这种“传授理论——显示成功范例”的教学法,固然可行,但是其中似乎也忽略了过程指导,忽视了对学生写作实践的具体可操作性的指导。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过程,把 “过程”看成是一种目标。笔者以为,关注“过程”,不仅是关注隐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重大意义,而且也应关注具体和局部的过程目标在课堂上的实现。
提倡引进或借鉴语用题模式构建议论文写作模式的理由有两条:一是语用训练重视语感教育,特别是许多题目提供了精美的言语材料让学生阅读、感知并得到情感熏陶;二是这种训练从所提供的言语材料中抽象出具体可操作的模式,既让学生在言语材料的启迪下产生联想与想象,开拓思路;又让学生运用题目所提供的模式轻松完成训练目的,实现了训练过程的目标。
语言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先生说“怎样才能听好、读好?怎样才能说好、写好呢?……就语言知识而言,对于一个从小就说汉语的中国人来说,真正需要的不是系统、深奥的现代汉语的词汇知识、语法知识,而是词语选择和同义句式选择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书面语上的词语选择和同义句式选择方面的知识。”
四川师范大学写作与思维研究所所长马正平教授则提倡,要走既包容“思维训练”和“言语(语感)教育”二者方向而又超越二者学理深度的语文课程与教改的“第三条路”,即进行建立在生成主义教学观基础上的语文教学改革。
笔者以为,引进和借鉴语用题模式构建写作指导模式,正是走教改新路的一个尝试。是通过语言选择训练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实践与探索。
㈢借鉴语用题模式,因人、因事、因文题地构建切实可行的议论文写作模式。
写作模式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文题的语法、语义、修辞手法及其写作素材来构建。
有的教师一概反对运用议论文三段论的模式,一概反对采用为人熟知的名人事例为论据。笔者以为,议论文写得好坏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运用了常见的写作模式或素材,而在于如何运用。写议论文,材料和形式新颖固然好,但如果一味猎奇跟风,以致东施效颦式地频频出现诸如“实验报告”“病人诊断书”之类的以实用文体作议论的文章,那就使“新颖”走向反面。全盘照搬旧形式和旧材料当然不行,但如果能在人们习以为常的模式和材料中翻出新意,写出特色,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何况目前在三、四类校甚至一、二类校的高中生中,还有大量学生尚未掌握议论文三段论这最基本作法!
正如学中国画必须先学传统技法而后融各家之长自创一格一样,学议论文须先学三段论而后再借鉴其它写法超越三段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议论文三段论的基本原则,构建一种模式作为示范,启迪学生掌握这种写法后,再鼓励他们借鉴优秀范文,自己构建富有个性特点的写作模式。
下面试以话题作文“说话与交际”写作指导课(参考高中第六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课后练习三)为例,说明在议论文三段论写作训练中,如何引进和借鉴语用题模式指导高中学生写好作文。
1.指导课需要两课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① 以 “说话与交际”为话题,依次按照选材料、提论点、拟提纲、编论据、发议论、写开头和作结语的顺序,出示范例,提出要求,让学生选择范例,摹仿写作,完成课堂训练。
②分组讨论、推荐、修改本组代表作并推选代表上台演讲和点评佳作,其他学生补充点评各组成果。
③适时提问,重点引导学生明白适当运用排偶句提论点、编材料或作开头结尾的作用及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④ 及时做好写法小结和课堂学习总结,出示有关图表。
⑤ 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加工课堂练习,完成以“说话和交际”为话题的作文。
以上全程训练不从开头写法训练开始,而从编写提纲起步,是因为列提纲为涵盖审题、立意、拟写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以及布局谋篇的综合训练。精心编写的提纲可以让习作者先构建一个美好的心灵图式,而后不由自主地按照这种图式去组织论据,选择词语写好开头与结尾。
编写提纲的关键是写出富有哲理而形式优美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如果把这样的提纲写入文章,让它独立成段,分别引领或者总结每个部分,作为文章的窗口,文章的精华所在。那么不仅使写作者的思路清晰,还能变语言的线性结构为面的结构,使阅卷者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主旨,并且被优美的语言所吸引。当然,提纲是骨架,论据和其他部分也要精心训练,否则会使文章成了瘦骨嶙峋的病人。

第二篇学生论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陈寅恪


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人物评价
1、家世显赫,学识过人。其父是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曾任湖南巡抚。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早年,他留学日本、欧洲、美国等,学习梵文、巴利文等古文字,并了解西方文化。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在中国百年学术史上,陈寅恪才是学贯中西的“泰斗”。早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时期,陈就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四大导师”。今之“大师”季羡林不过是受他指教、经他提携的学生。
2、些许便宜面包,图书馆里度日。1902年,13岁的陈寅恪开始其16年的海外留学之旅,他先是以自费生身份到日本,留学4年后,因脚气发作,陈寅恪回国,日本留学生活画上句号。1918年7月,归国4年的陈寅恪再续留学之旅,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梵文与巴利文,兼及印度哲学与佛学。1921年一战结束后,再赴德国,进入柏林大学研究梵文。第二次留学德国期间,由江西省教育司公费资助,但因时局动荡,资助难有保障,生活着实困苦。陈寅恪三女儿陈美延回忆:“经济来源断绝,父亲仍坚持学习。每天一早买少量最便宜的面包,即去图书馆度过一天,常常整日没正式进餐。”当时留学国外,很多人专为学术而学术,对硕士、博士学位并不在意。傅斯年欧洲7年求学,回国时只留下几本笔记。陈寅恪国外留学多年也是未拿半个学位,为读书而读书不用学位装点门面欺世盗名,直至现在仍是美谈。
3、坚守民族大义。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治丧完毕,寅恪随校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活。1938年秋,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他随校到达昆明。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先后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国难当头,民族大义不忘。
4、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陈寅恪在讲授历史研究的心得时,常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史籍或其他资料以证明史实,认识史实,对该史实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这就是史学与史识的表现。”他的学生曾经回忆道:“陈师在讲历史研究时,常说: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载或追述,我们如果要证明它为‘有’,则比较容易,因为只要能够发现一二种别的记录,以作旁证,就可以证明它为‘有’了;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则委实不易,千万要小心从事。因为如你只查了一二种有关的文籍而不见其‘有’,那是还不能说定了,因为资料是很难齐全的,现有的文籍虽全查过了,安知尚有地下未发现或将发现的资料仍可证明其非‘无’呢?”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学人品格
陈寅恪的“四不讲”
著名史家陈寅恪先生先后留学于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通晓梵文、突厥文、满文等多种东西方语言文字。归国后先后任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岭南大学等数所大学。陈寅恪一生中为人们留下了大量著作,内容涉及历史、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为后来人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更提供了新的治学方法,民国以来即广为学界所尊崇。
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都风雨无阻地听他的课。
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
此外,陈寅恪讲学还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他常说: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生学问的最好办法,因此每次他都要求学生写短篇论文代替大考。但陈寅恪又强调:做论文要有新的资料或者新的见解,如果资料和见解都没有什么可取,则做论文也没有什么益处。
生平与志业
(一)富传奇色彩的学人
游学欧美第一流学府,却不拿半个学位。日人白鸟库吉称其为中国最博学的人,却完全没有俗世的声名,不像梁、胡、冯等成为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十三经》大半能背诵,且每字必求正解,却不作经学与三代两汉之学问。他的家世是晚清变法思潮中的中坚亪物,他本人却被胡适称为“遗少”。在时代思想中他是一个“落伍者”,用他的话来说,西学学历极深,学养极厚,却极热爱中国文化,坚持中国文化本位论。
(二)绝世孤衷的畸人
失明、膑足之际,仍能坚苦卓绝,锲而不舍,穷十年岁月,写出《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如此巨著。其毅力与精神,极富传奇色彩。助手黄萱曾感慨:“寅师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而《别传》的写作缘起,又起因于抗战时在昆明得常熟白茆钱宅红豆一粒,晚年重萌相思,既“珍重君家兰桂室”,“裁红晕碧泪漫漫”(柳如是诗句),且讳深心苦,诚韩退之所谓“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词”者也。
其历史观既注重经济动机,又注重精神动源。唯其如此,陈先生由学者进而哲人的境界。其藏书有四次劫运:清华园的窃贼;抗战的流离颠沛途中;内战时卖书以购煤取暖;文革时的红卫兵抄家。陈先生的书劫,即陈先生的痛史。
(三)中国文化的托命人
从道德观点对宋学作了最高的礼赞。
中国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中国将来之发展,必定是“宋学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从文化理想对宋学作了最深刻的预言。托命河汾。“疏属汾南何等事,衰残无命敢追攀”陈先生“对于历史文化,爱护之若性命”通过“借耒且”一词来指斥当代“遗仁弃义”的暴政。
陈寅恪经典语录
1、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
2、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3、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唯此是大事。碑文中所持之宗旨,至今并未改易。
4、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王国维死后,学生刘节等请我撰文纪念。当时正值国民党统一时,立碑时间有年月可查。在当时,清华校长是罗家伦,是二陈(CC)派去的,众所周知。我当时是清华研究院导师,认为王国维是近世学术界最主要的人物,故撰文来昭示天下后世研究学问的人。特别是研究史学的人。
5、旧籍于礼仪特重,记述甚繁,由今日观之,其制度大抵仅为纸上之空文,或其影响所届,止限于少数特殊阶级,似可不必讨论,此意昔贤亦有论及者矣。
6、红碧装盘岁又新,可怜炊灶尽劳薪。太冲娇女诗书废,孺仲贤妻药裹亲。食蛤那知天下事,然脂犹想柳前春。(河东君次牧翁“冬日泛舟”诗云:“春前柳欲窥青眼。”)炎方七见梅花笑,惆怅仙源最后身。
7、早岁偷窥禁锢编,白头重读倍凄然。夕阳芳草要离家,东海南山下巽田。
8、文人薄命,才女亦然。

第三篇学生论文: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暂行奖励办法


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暂行奖励办法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的有关精神,为进一步促进教师积极投入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社会实践和科技活动,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以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特制订本奖励办法。    第二条  本奖励办法适用范围:    一、本学院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指导本、专科在校生以轮机学院为单位立项的学术竞赛和科研立项活动。    二、本学院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指导本、专科在校生以轮机学院为单位发表的学术论文。    三、本学院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指导本学院本、专科在校生进行非教学计划内的实验室预约实践和校外实践活动。    四、本学院的教师作为带队教师,指导本、专科在校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第二章  指导学生学术竞赛和科研立项活动    第三条  学术竞赛是指校级及以上级别的各类学术竞赛活动;科研立项是指校级及以上基金或其他科研项目。    第四条  指导学生学术竞赛或科研立项活动的教师,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按1个项目20个标准学时给予教学工作量补贴。    第五条  教师指导学生学术竞赛或科研立项活动获奖者,学院按如下办法给予教师奖励:    一、获得校级奖励者,按项目给予特等奖1000元、一等奖600元、二等奖300元、鼓励奖150元的奖励;    二、获得省部级奖励者,按项目给予特等奖2000元、一等奖1200元、二等奖600元、鼓励奖300元的奖励;    三、获得国家级奖励者,按项目给予特等奖4000元、一等奖2400元、二等奖1200元、鼓励奖600元的奖励。第三章  指导学生学术论文    第六条  学术论文是指以轮机工程学院为单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正式发表的论文。    第七条  教师指导学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正式发表论文者,每篇按学生为第一作者3个标准学时、学生为第二作者2个标准学时、学生为第三作者或以上1个标准学时给予教学工作量补贴。    第八条  教师指导学生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正式发表论文者,按如下办法给予奖励:    一、被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国际科技会议索引)收录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1000元;    二、在国家部委、全国性学会独立主办的或全国性学会与中科院下属研究所合办的自然科学一级学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500元;    三、在全国性的核心刊物(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准)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200元。第四章  指导学生实验室预约实践和校外实践活动    第九条  实验室预约实践是指非教学计划内,由学生组成小组,通过预约的实验或实操项目;校外实践是指非教学计划内,经学院批准的企事业单位实习。    第十条  教师指导实验室预约实践和校外实践活动按大学规定计算工作量,如在非正常上班时间进行,按每人每天50元给予补贴。第五章  指导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第十一条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生有组织第在校外进行科技咨询服务或“大学生三下乡”活动。    第十二条  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带队教师,如在工作日内进行,按每人每天20元给予补贴;如在非正常工作日内进行,按每人每天60元给予补贴。第六章  附则第十三条  本奖励办法未涉及的项目,如有必要,由党政会议决定其奖励办法。第十四条  本奖励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轮机工程学院负责解释。

第四篇学生论文:早_高二以论文800字


谁不期待那东方喷薄欲出的朝日?
谁不渴望“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欣喜?
谁不想消除“草色烟光残照里”的哀怨?
这一切,都源自对早的向往。有了早,就能欣赏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孤寂美;有了早,就能领略到“岭上晴云披舒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奇异;有了早,就能抒发“愿乘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愿。
于是懂得,早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抹亮丽色彩,是实现人生精彩的动力。用早来鼓舞自我,何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悔恨?何须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无奈?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比尔•盖茨微软帝国的不朽传奇;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张瑞敏“全球唱响海尔”的凯歌;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俞敏洪新东方英语学校的繁花似锦。
而失去了早出发、早行动、早成功,很多人只能去搭乘人生的末班车,只能任灰暗成为生命的主色调,而不能书写人生的华章。毕竟,“笑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边云卷云舒”是一种超然。但辉煌更是人生最壮美的云霞,何不用“早”来磨砺自我,磨砺一方月明云开的壮阔沧桑?
此亦似人,此亦如国。早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条件,是一个社会繁荣昌盛的保证。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荷兰“海上马车夫”的美誉;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的胜景。试想,偌没有当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作出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只怕中国只能在“文革”的阴影下踟蹰不前,哪里又有当前的恢宏气势?
而同样,一个国家没有早的眼光,只能落后于世界潮流。失去了早,就如同明清时期中华文明无奈的式微;失去了早,就如同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联的土崩瓦解。
早是心中不落的青阳,早是心中不倒的信仰。有了早的激励,又何必再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悲音;有了早的激励,又何必再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哀曲?
用早激励人生,用早装点梦想,去厉兵秣马,去扬剑试锋,终会迎来春暖花开的灿然,终会领略江河源头的胜景奇观。

第五篇学生论文:有关中学生校服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 - 语文新课标论文


核心提示: 有关中学生校服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问题和方法:①研究校服的面料进行调查,向家长、经营者询问;在寒假中访问梦燕服装厂。②校服款式通过网络搜寻照片,找到各个国家、不同城市典型的校服款式。③校服颜色通过征求学..

有关中学生校服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
问题和方法:
①研究校服的面料——进行调查,向家长、经营者询问;在寒假中访问梦燕服装厂。
②校服款式——通过网络搜寻照片,找到各个国家、不同城市典型的校服款式。
③校服颜色——通过征求学生、家长、老师以及一些社会人士的意见。
④探讨高中生是否需要每天穿校服上学。

结论和成果:
校服在不断的发展,款式和色彩都在趋向多元化;但单就校服本身来说,在价格、款式和舒适度上还不能满足同学的需要,公立学校的校服较私立学校的校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学们对校服的满意度不高,主要是在款式和色彩上,许多同学都比较喜欢一些能体现学生个性的校服。总之,可以说现在的校服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目的和意义:
当前在中国,或者说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里,有很多中学生都不愿意穿校服;如果没有学校的规定,很少有人主动穿校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学生朋友们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学生身份呢?是因为学生们喜欢更能体现个性的服装呢?还是我们中学生的校服存在着自身的问题呢?本小组的成员就将以校服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设计出一套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符合中学生审美情趣的校服,从面料、款式等多方面入手,使我们的校服真正反映中学生的精神面貌,真正体现出不同学校的特色,成为我们爱穿的校服。

过程和方法:
1) 2001年12月下旬,课题研究开始,制定课题方案,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和任务。
2) 2002年1月期末考试后,最后确定课题方案,并为寒假活动做好准备。
3) 2002年2月寒假期间,活动展开:
◎ 拜访梦燕制衣公司,调查有关校服制作的问题

本文来源:http://www.jljhlq.com/z9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