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作文
作文
字数
高中
作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考作文 > > 完美散文(共6篇)

完美散文(共6篇)

发布时间:2018-07-28 20:00:01    来源:精华作文网    访问:

【www.jljhlq.com--小考作文】

完美散文(一)

跪求《读者》 《小小说》 《散文》 《格言》 《青年文摘》的读书笔记,400字左右 完美有赏【完美散文】

  托尔斯泰在《论文学》里说:“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我深以为然.
  这是我读得最艰难、花费时间最长的书.并不是说这本书读起来有难度,是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所致.我总是喜欢在一段时间内专注地读一本书,这样更有利于我沉进去,阅读,然后思考,做笔记.
  我曾经请教过一位老师,什么是小小说.按他的解释,我可以理解为,小小说“麻雀虽小”,但还是要五脏俱全的,它是“一种敏感,从一个点、一个画面、一个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小说——一种智慧、一种美、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一种新鲜的思想”.巧的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也是小小说,所以对于本书,我在阅读中又格外多了一份关注和认真学习的态度.
  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确实是安徽小小说的精品.这一百余篇作品,真正体现了小小说“以小见大”的特征.它们或反映市井百态,或给人物画像,或揭示社会阴暗,既丰富又有时代感;虽篇幅短小、人物单一、情绪简单,但选材精、结构巧、含意深,突出了小小说的本质特点.
  日本小说家星新一就曾推崇一分钟小说写作,极力追求“新”.他在《一分钟小说选》说:“我的小说强调一个新字,给读者以新题材、新知识,甚至让他们感到惊讶!”
  本书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在“新”字上下了功夫,我比较喜欢冰云的《吃遍天》、戴晓东的《鉴宝》、丁迎新的《心叶》、《乡狗进城》、《给一粒米下跪》、韩昌盛的《总想哭的丁克》、金长宝的《颈疾》、冷鬼的《吃人》等等,在构思上都有其新奇之处.太多了,我无法一一列举出来.
  所有作品在叙述和语言上,作家们真是各显其能,各有千秋.我比较喜欢李幼谦、丁迎新、米蓝卡、牧毫等人的语言.李幼谦老师散文写得好,在小说中也可见语言的功底.牧毫的两篇有关祖父、祖母的小小说有抒情散文的笔调,尤其是祖母的目光带有微微的感伤和凄凉,深深打动了我.米蓝卡我猜是女性,所以语言表达出的情感非常细腻,她的《黑布伞》给我的印象深刻,把一个女子唐姜的情感世界描写得非常到位.还有一位韩昌元先生,他的小说给我的感觉是怪诞,有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味道,语言的功底非常扎实.当然,也有作品的叙述给我感觉有些欠缺,不过构思上的精巧对此也作了弥补.整部书看下来,我记住了一句话,这是冯德斌在《村长查岗》里描写夏季里村子里纳凉喧闹的场景:“惹得月亮星星都跟着失眠”.我想,有时候,就一句话让人记住了一部作品,这就是成功.
  小小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奇”,讲究结尾要新奇巧妙,出人意料.中外作家的许多优秀作品就常在结尾处使人拍案叫绝.如邵宝健的《永远的门》的结尾就出人意料.本书中戴晓东的《鉴宝》、金长宝的《还钱》、李奇的《赌棋赢妻》等都有精妙的结尾,而金长宝的《颈疾》结尾给我感觉转得太快了些.当然,结尾的成功还是与构思有关,伏笔预埋得好,才能让结局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一本书就是一本好教材,看你会用不会用.《小小说》除了是好教材之外,它还是一次盛大的小说“微雕工艺品”展示会,让我视野开阔,受教良多,我会在以后的小说创作里更加注重在选材、剪裁和布局上多下功夫.

完美散文(二)

成 熟 ——一枚果的自述
散文

成 熟
——一枚果的自述
我是从花蕊中启程的.
我最初的心思被春风阐释得很芬芳.阳光那么亮那么暖,他一下子钻到了我的生命的最深层,他对我说:“用美丽捍卫美丽只能保住半个美丽,用成熟捍卫美丽才能保住整个美丽.”
我于是毫不惋惜地把一份嫣红投入泥土.我知道我脱去了盛装的自己有多么丑陋多么寒酸,我可怜的躯体一度充当着狂风的玩偶,在那令人心悸的摇曳动荡中,我甚至怀疑自己真要成为夏的祭品了……
一个可爱的孩子迎着我跑来.他瞪大纯真的眼睛对我耳语:你真了不起!你能孵出一个香香甜甜的圆满——对吗?
我无声地笑了.暗暗发誓要用生命为这孩子撰写一部最美丽的童话!
光与影结伴滑过我生动光洁的肌肤,点点滴滴的忧喜贯穿了我成长中的每一个时刻——忧,被我咽进腹中凝成坚硬的核;喜,被我写在脸上绽成甘美的笑.
当第一阵秋风款款吹来的时候,我的童心业已完稿.我静静地期待着,期待着秋阳的披阅与润色.
我的梦很完美.我庆幸自己终于拥有了一分禁得起咀嚼的芳香.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要悄悄告诉那个曾鼓励过我的可爱的孩子——
摘下我吧!享用我吧!不要为我姿容的消陨而难过.如果你还想读到我精彩童话的续编,就请把我坚硬的内核埋进土里,那样,我就能以下一个春季为起点,继续我更加美好充盈的生命历程……

完美散文(三)

初一课外优美散文+赏析
散文500到1000字
赏析100字左右

秋夜
--------------------------------------------------------------------------------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目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目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目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目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鉴赏:
这是一篇寓意深刻、意境独特的散文.它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寄托了自己与黑暗势力抗争,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其思想性、艺术性结合得十分完美.在这里,仅就它的艺术本身——那冷寂深邃的意境,那既蕴藉又强烈既仿徨又执着的心绪,以及那孤独的求索者的形象略作分析.
首先是它冷寂而深邃的独特意境.“奇怪而高”的天空,映着冷眼的星星,洒在野花草上的繁霜,夜游的恶鸟……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清冷肃杀又似乎大有深意的秋夜.作者不愧是创造意境、渲染氛围的高手,他为这个特点的秋夜所选定的景物,均是冷峻、清寂、肃穆的.它们以静态居多,其间往往突然杂以鲜明的动态.比如在一系列静态的描写之后,突然笔锋一转:“哇一起,夜游的恶鸟飞过了.”于是收到了“鸟鸣山更幽”的效果.而那肃穆、冷寂、深邃的意境也随着凸现了.
其次是贯串文章始末的既孤独又悲壮、既彷徨又执着、既虚纪又清醒的复杂心绪.这心绪的成功表现,得力于象征手法的运用、得力于借景抒情、借物言志、借客体的氛围传 达主体的心绪.文中那脱尽了叶子,“默默地铁似地直刺天空的刺树”,那知道“秋后要有春”的小粉红花,那做着“春后还有秋”的梦的落叶,那夜游的恶鸟,那夜半的笑声,还有那“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的小青虫,无一不浸透了作家的情感,无一不在默默传达着作家的心声.这浓烈的感情与心声,和那冷漠、高远、深邃的秋夜相揉合、相呼应,既协调又互为映衬,造成了一种具有复合之美的丰满、多棱、立体的美学效果.
再就是抒情主人公——一个孤独的求索者形象的确立,也是文章感 且富有力度的原因之一.全篇处处在写景,其实处处可见抒情主人公的心态.这是因为所有的景物都是通过“我”的视觉、听觉、感觉来表现的.而且,“我”大都处于静止的思索,仿徨之中,动作很少,形象却清晰可见.直接描述“我”的活动的,只有两处,一是“我”听到夜半的笑声,回进自己的房间,“灯火的带子即刻被我旋高了”.二是结尾一段.这两处简洁的文字,鲜明地勾勒了一个对着微弱的没灯沉思默想.孤独悲愤的求索者形象,使原先一直默默地统帅全文灵魂,有一个清晰的显现.文章也随之更活、更易于读者理解

完美散文(四)

求散文阅读概念

我们对散文概念发生的模糊认识,以郁达夫先生《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为代表:“中国古来的文章,一向就以散文为主要的文体……正因为说到文章就指散文,所以中国向来没有‘散文"这一个名字.若我的臆断不错的话,则我们现在所用的‘散文"两字,还是西方文化东渐后的产品,或者简直是翻译也说不定.”这代表了很多人对散文的模糊认识,这遮蔽了我们固有的丰富的散文理论,有必要对散文这一概念的源起及其内涵作一认真梳理.
散文新概念的发生与佛教之关系研究
1、散文概念首创于佛门.
梳理中国散文理论史,我们发现,散文一词不仅原创于中国,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散文的概念最早出自佛教徒口中.《宋高僧传》卷三《唐大圣千福寺飞锡传》:“(锡)天宝初游于京阙,多止终南紫阁峰草堂寺,属不空当途传译,慎选英髦,锡预其数,频登笔受润文之任,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十五日奉诏于大明宫内道场,同义学沙门良贲等十六人参译《仁王护国般若经》并《密严经》,先在多罗叶时并是偈颂,今所译者多作散文.不空与锡等及翰林学士柳抗重更详定,锡充证义正员,辞笔不愧斯职也.”①按赞宁《进高僧传表》:“臣僧赞宁等言自太平兴国七年伏奉敕旨,俾修《高僧传》与新译经同入藏者……端拱元年十月日左街天寿寺通慧大师赐紫臣赞宁上表.”则《高僧传》始修于太平兴国七年,成于端拱元年十月.散文概念最早出现于此时.《宋高僧传》的材料多来源于碑文,如果那样则散文一词也可能出现更早,为中唐代宗年间了.
这里散文与偈颂相对.偈颂的特点是讲押韵,句式多四言,比较工整,那么与偈颂相对的散文则是散体了,它不追求押韵与句式的工整.“今所译者多作散文”这里的散文明显具有文体意义.同一时期还出现了散语的概念.
2、散语与散文
散语一词,较早见于《容斋随笔》卷一:“窃观阁下辅政既以经术取士,又使习律习射而医书画悉皆置博士,此其用意,岂独遗文章乎,而自顷以来此道几废,场屋之间,人自为体,立意造语无复法度,宜诏有司取士以古文为法,所谓古文,虽不用偶俪,而散语之中暗有声调,其步骤驰骋亦皆有节奏,非但如今日苟然而已.”②而散语词源学上的来历也是出于佛教.《容斋随笔》卷一,六十四种恶口条:“《大集经》载六十四种恶口之业曰:粗语、软语、非时语、妄语……”③.散语即为恶口之一,则有非正统、非主流的文化因子,又有随意、散漫的特点.同时期的陈师道,也使用散语一词:“国初士大夫例能四六,然用散语与故事尔.”④又“世语云:苏明允不能诗,欧阳永叔不能赋,曾子固短于韵语,黄鲁直短于散语,苏子瞻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韩诗如秋怀别元协律,南溪始泛皆佳作也,鲍昭之诗华而不弱,陶渊明之诗切于事情但不文耳.”这里,散语是与韵语相对的,是无韵之文(散文)的含义,已经具有文体学上的意义.而世语云是流行的说法,广泛的说法的意思,则散语是一得到广泛认可的词语.
散语有散漫、随意之句式、语体的意思,和散文一样有文体的含义.而散文一词,文体意义更鲜明,而散语渐渐被中国古代文论淡忘了.
3、译经体?古文?散文
散文概念出现于佛门,是中古时期佛教文化高度发达,佛教文学高度成熟的结果.过去儒门中人物一直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而释道二家则被目为无益教化的旁门左道.《四库全书》存书3461种79309卷,释家文字只有13部312卷,道家只有44部432卷,总共只占四库书目的百分之一.乾隆在编辑圣谕中明言“至儒书之外,阑入释典道经……不合朕意”.而现存明代《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5485卷,宋代开宝大藏经即达1076部,5048卷.释道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忽视佛道的思想显然是一种文化偏见.
魏晋时期佛教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译经运动.据统计,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安世高译经始至北宋景?四年(1037年),计有知名译家192人,译出佛典1333部,5081卷(其中宋代译500卷).如果和同一期的文章相比,清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共746卷,再加上《全唐文》1000卷,佛家与儒家的著作数量之比是三比一.从文体上看,胡适曾说当年的骈体文几乎涵盖了一切,可偏这个传道的译经文字装不下,只能用古文来写.事实上,译经体是无数译经大师在古文的基础上,吸收梵文的优点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比较质朴、通俗、奇句单行的优美散文.
除了佛经文学外,还有本土僧人的制作,一类是与儒道论辩、阐述佛理的著作,他们收入于《弘明集》和《广弘明集》及《法苑珠琳》等,其中有部分宏扬佛理的文字,著名的如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僧肇《肇论》、谢灵运《与诸道人辩宗集结》、宗炳《明佛论》等皆长于论辩,思维精致,推理严密,论说成就为本土议论文字不及,形式上散句单行,时用口语,偶有骈俪,但绝非齐梁形式主义.另一类是传记作品,慧皎《高僧传》、道宣《续高僧传》等等,它们记人记事都大有可取之处.
辉煌的译经文学和佛学作品需要自己的话语对这种文体进行表述.印度是一个文体理论和文体思辨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印度古典文名著有婆摩诃的《诗庄严论》,它注重讨论文体和修辞,把诗分为有韵律的和无韵律的两种,即韵文体和散文体.檀丁(约七世纪)的《诗境》第一章也主要讨论文体区别和风格类型,将诗(文学)的形式分为三体:有韵律体(诗),无韵律体、杂体.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印度的文体理论、格律修辞理论也一并传入中国,比如文笔之辩,永明体的对偶理论皆受印度文论的影响.
公元八世纪左右伴随排佛复儒思潮的古文运动,大力提倡“古文”理论,试图建立话语上的一统地位.而与之相对立的受排挤打击的佛教一派必不愿接过古文的大旗,而必创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亦即“散语”、“散文”了.所以散文由佛教界人士创造看似个人行为的偶然,实则文化交流与冲突中的必然.
散文概念的接受史
1、北宋时期的散文概念
佛家而外,较早使用散文的是偏于科学的学者沈括,其《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下:“然《召南》茁者葭谓之初生可也.秦风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则散文言之,霜降之时亦得谓之葭,不必初生.若对文须分大小之名耳.”⑤
从目前材料看,沈括是佛家外最早使用散文一词的.此处散文与对文并用,与偈句与散文并用一样,句式的意义较浓,而文体意义相对淡一些.但是散文文体中最根本的特征散体、散句的意义已经具备了,可以说是散文文体的源头性和母体性概念.沈括在北宋学问最为博洽,正是科学家的敏锐和崇尚真理、不囿门限的态度,使他能够较早地接受佛门创造的散文概念,并将这种文体工具运用于语法语义分析的语言研究中.
沈括之后有苏轼的学生毕仲游使用了散文的概念.其《西台集》卷一在讨论科举考试是考诗赋还是考经义时说:“至于诗赋则有声律而见,经义则是散文而难考.”⑥毕仲游,字公叔,郑州人,有《西台集》20卷.毕文与苏轼的共同点是“源泉万斛之致”,是自由的抒写,这正是近代意义上的散文特质:随心所欲地抒写心灵,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苏轼与王安石在科举上的矛盾是政治家与文学家的矛盾,古文的话语与散文的话语的区别是是否独尊儒术.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毕仲游在表达话语上没有选择带有文化专制、政治色彩、复古倾向的古文,而选择了更有文学意味、泛文化色彩的散文概念.这无疑是一种文学的自觉,散文的自觉,是文学脱离政治后的自觉.也是宋代三教合一大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即是乘了唐宋古文运动的东风,又是对古文运动本身的消解.
2、南宋人的散文观念
南宋人邓肃最早使用散文一词.邓肃《榈集》卷四《昭祖送韩文》:“两鸟相酬不肯休,欲令日月无旋朗.斯文未丧得韩子,扫灭阴霾霁九州.古来散文与诗律,二手方圆不兼笔.独渠星斗列心胸,散落毫端俱第一……”;其大意是昭祖送新雕韩文一部,既感其德,又喜其书.邓肃认为古来散文和诗歌难以兼擅,而韩愈独天才手笔,俱为第一,这里“散文诗律”只能解成散文和诗歌的意思.而以“散文”一语入诗,也可见散文一词的流行程度了.
邓肃与朱熹的父亲朱乔年是好友,有《贺朱乔年生日》,又有《谢乔年》.《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在答林择之问后山学黄山谷诗时说:“择之云后山诗恁地深……(朱子)曰:……山谷诗善叙事情,叙得尽,后山叙得较有疏处.若散文则山谷大不及后山.”此处散文与诗对应,是明明白白的文体意义上的散文概念.而且是诗文戏曲小说四分法中的诗文概念.这句话《后山诗话》的表述为“山谷短于散语,后山短于韵语”则散语略同于散文,具有文体学上的散文的含义.
南宋时期我们可以说散文概念已经广泛流传开去.邓肃朱子而后,周必大、杨万里、陆象山、楼、方逢辰、陈叔方、罗璧、谢伯采、刘辰翁、黄震、龚昱、吕祖谦等人,都使用了散文概念来辨析文体.
南宋人对散文认识的深化在于更深刻地认识了散文的文体特点,而且认为文体的关系是辩证的,文体之间是可以打通的,这与创作上以文为诗、以文为赋、以文为词、以诗为文、以文为诗等破体为文的创作实践是一致的.南宋人的散文文体意识已经非常明确,经常下关于散文的断语.陈叔方《颖川语小》卷下:“然也字用多最难,韩文公《祭潮州大湖神文》一篇全用也字,亦不过有韵脚而缀也字,若毛诗.然至欧阳文忠公作《醉翁亭记》乃散文尔.”杨万里《诚斋集》卷一百六:“下问诗之利病,知非肝鬲上之语,敬陈所见《寄大儿七字》甚奇古,如《分公十四字》浑成雅健,使山谷见之犹应击节.务官二句乃散文语,前辈固有偶出此体者,如木之就规矩,吾曹不可学也.”这里也是关于散文句式的断语,又涉及到了诗文之别和以文为诗的问题,诗文手法可以借鉴,诗中可以有散文的句法.
南宋人不仅散文文体意识明确,而且对散文特点作了具体分析.楼《崇古文诀》卷二十四评苏轼的《策略五》曰:“此篇主意在通下情,间架整,波澜阔,议论佳,可为策格.作散文生疏,苦于断续不相连者,或语句费力者,熟读不患不进.”这里谈“作散文”而不谈作古文,在于楼不是个严格的“以理为主”的真德秀似的古文家,而是个比较通达,深“知味”之于文的散文批评家.散文概念被接纳入教科书,可见它的流行和被接受程度.楼对散文可谓知其味者,他以为散文虽号称散,但也要语断而意不断,断续相连,语句流畅.
宋四六比较流行,作为韵文的四六和作为无韵文的散文,自然是文论家关注的焦点.罗璧《识遗》卷二:“崛奇可味条”,“骈俪贵整,散文忌律,各有当也”.谢伯采《密斋笔记》卷三:“四六本只是便宣读.要使如散文而有属对乃善.欧苏只是一篇古文,至汪龙溪而少变.郑侍郎望之云,四文使重不如使轻,使实不如使虚.”在罗璧看来骈俪文的特点是整齐而格律,而散文则不讲声律和句式的整齐.谢伯采更认识到四六的声律读宋琅琅上口的特点,并认为四六比古文和散文具有更高的艺术要求,欧苏只是以文为四六.谢还隐约的意识到散文的外延要比古文大,古文是散文中的一体.
南宋时期散文概念应用最多的是王应麟的《辞学指南》和黄震的《黄氏日抄》.《辞学指南》卷三:“记序用散文,须拣择韩柳及前辈文,与此科之文相类者熟读.作文贵乎严整,不可少类时文.”其将诏、檄、记、序皆称为散文,并与时文相对.《黄氏日抄》卷六十四:“外制召试三道其二以散文为之,以此知祖宗盛时制诰尚存古意,自宏词之名立而朝延训诰之文遂同场屋声病之习矣.”卷六十七外制:“从官用偶句,余多散文,偶句亦不雕琢.”《辞学指南》和《黄氏日抄》作为两部文体理论代表作的特点是主要从文体上研究散文,不过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古文和骈文之争的影子,作为散文家(也可以说古文家),他们尊古卑骈,崇尚古文、古意、散句的追求,这也是唐宋古文运动打压骈文的文体霸权意识.但是他们不用“古文”,而用“散文”来进行文体对比与界定,这说明了他们文体理论的
进步和深化,说明他们文体理论的成熟,他们已经认识到散、骈之别在于有韵/无韵,有对/无对.而古文则太多内容上的、意识形态上的含义,与文体的纯粹意义关系不深.《辞学指南》和《黄氏日抄》的文章部分都是讨论古代文体的专门之作,不过古代文体的诏、制、表、启,皆是以用为本,而不是以体为本.而讨论这些琐细文体时,他们不自觉地使用了具有近代文体意义的散文概念.他们使用散文概念时多与四六、偶句相对,虽然四六、偶句与散文并不是同层级的范畴,但毕竟是纯文体的形式和范畴,而不是功用的范畴.
显而易见,中国文体学的结构是显隐二重结构,显结构即《文选》等标谤的以用为体的数十乃至上百体,而隐结构则是受印度拼音文字传统影响而以有韵、无韵作划分的文体观念,这一观念从刘宋的文笔之辨起,至散文散语概念的提出皆是中印文化交流碰撞的直接产物.
3、金元时期的散文观念
元人的散文观念进一步跳出了古文的窠臼.金元人对散文文体本身辨析不多,这可能是概念已约定俗成了的缘故.他们的贡献是对散文的本体精神作了许多精彩的发挥.元好问《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三十一有“散文亦精致”,这是一种艺术的要求与评品.元胡祗通《紫山大全集》卷十一:“波流风靡,诗降而为律字,画流而为行草,散文变而为四六,歌咏转为市声俚曲.”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学退化观,这里的散文又是先秦散文的特指了.这也是比较保守的尊古贬骈的文体观.王恽《秋涧集》卷八十二《中堂事记》下提出了散文三说:“(公)徐莞尔曰不知谓我云何,至于散文,亦有三说,入作须若虎首,取其猛而重也,中如豕腹,取其酿而多也,末同虿尾,取其临出螫而毒也,此虽常谈,亦可为之法.”这里总结了散文结构章法的精神.
著名文论家王若虚作有《文辨》四卷,提出了一些精彩的散文观点,《滹南集》卷三十五:“退之评《伯夷》止是议论,散文而以颂之,非其本也.”卷三十六:“欧公散文自为一代之祖,而所不足者,精洁峻健耳.”欧评家们向来称颂欧文阴柔之美,而金元文论家却崇尚精洁峻健之美.王若虚最精彩的观点是真散文真文字的论述,《滹南集》卷三十七:“杨雄之经,宋祁之史,江西诸子之诗皆斯文之蠹也.散文至宋人始是真文字,诗则反是矣.”所谓真文字,卷三六《文辨》三:“所谓天文岂有定法哉?意所至则为之题,意适然殊无害也.”卷四五《论诗诗》:“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已觉祖师低一著,纷纷法嗣复何人?”卷三四《文辨》卷一:“夫文章唯求真是而已,须存古意何为哉?”求真,真性情才是真文字,真散文.王若虚对崇古派的古意追求提出了质疑,可谓求真而不崇古.
刘埙《隐居通议》三十一卷,论文章的有八卷,其卷二十二:“次山览之嘉叹曰:此乃以散文为四六者,正是片段议论,非若世俗抽黄对白而血脉不贯者也,呜呼,知我如此,可谓具眼矣.予尝与次山言不论古文时文,诗章四六,但凡下笔铸辞,便当以风骨为主,若文字有骨气,虽精采差减,正亦自佳,次山大喜此论.”论文以风骨为主,强调血脉贯通,得文章之精神命脉.看来散文自有南北派别,水土之不同也.
4、明人的散文观念
明代是文体学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文体学专著.徐师曾《文体明辨》是明前期文体论的集大成者.他将文体分为一百二十七类,其中一类文体是以形式划分,诗、四六、散文隐蔽其中;二类文体是以功用划分的,而一百二十七类的归结点又是诗、四六、散文.徐师曾《文体明辨序》曰:“此释经之体非属文之体也.……又如诏诰表笺诸类,古以散文,深纯温厚,今以丽语,浓鲜稳顺,谓无古今不可也.”,徐师曾《倪文贞集?原序》:“汉魏而降,操觚著书日寡,散文日繁,盖道简而难言,事短而递起,势使然也.”这透露了我们一个明人眼中散文外延的信息:“著书日寡,散文日繁,盖道简而难言,事短而递起”,则论道的六经,后世子史二部,皆属“言”的范畴,不在散文之内.只是“或书之内,时见散文”.这可能源于颜延之把无韵之文分为言、笔二类.
明代另一文体学著作《文章辨体汇选》也有11处使用了散文概念.该书以吴讷《文章辨体》五十卷所收未广,因扩大规模为七百八十卷,所收类别经史诸子百家山径地志靡不收入,分别各体为一百三十二类,搜罗广博,积平生精力抄撮而成,堕典秘文往往收藏.但这本书只是存抄本,传播甚稀,影响不广.不过我们透过它11次使用散文频率,可见散文概念在明代文体学界的大影响.
吴讷的《文章辨体》五卷,外集五卷,陆深《溪山余话》称《文章辨体》一书号为精博,自真德秀《文章正宗》以后未有能过之.不过他过分正宗的理学家眼光使他大体以《文章正宗》为蓝本,开口闭口真西山云,独尊古文而绝口不谈散文概念,《四库提要》批评它“去取亦漫无别裁,不过取盈卷帙耳,不足尚也”.
唐宋派代表作家唐顺之著有《稗编》,唐顺之《稗编》卷七十五多讨论文体问题,有七处使用了散文概念.如“露板以宣矣,不可以义隐,大抵唐以前不用四六,古文辞直义显,昔人檄以散文为得体,信乎.”“以散文为得体”,体现了尊崇散文的观念.唐顺之《稗编》七次使用散文概念,无疑表明了唐宋派的散文观念.
后七子王世贞为明代文史大家,前人文体著作多囿于古文范畴,以至收入词曲即遭议论,而王世贞能开拓文体天地,将散文、小传、琐言小说并提,《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六:“正史之外有以一言一事为记者,如刘知己所称琐言,当以刘义庆《世说新语》第一,散文小传如伶玄飞燕虽近亵,虬髯客虽近诬,毛颖虽近戏,亦是其行中第一.”中国古代文体论之发达,在于深细.而囿于古文观念,未能科学分类.诗歌、散文、四六(赋)、小说、戏曲
早已有之,如能开阔眼界,扩大规模,则以简驭繁,以纲带目的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早该成形化隐为显了.王世贞这里隐然将小说、戏与诗、文并提了,这实际上即是现代文体学上的四分法的雏形,在文体学上迈进了一大步.可以说时人的观念中已然有之,只是未能从理论上提纲挈领而已.【完美散文】

完美散文(五)

名家散文精彩片断摘抄(300字)
还有其他散文家的散文吗?需要更多

桐庐县城,大约有三里路长,三千多烟灶,一二万居民,地在富春江西北岸,从前是皖浙交通的要道,现在杭江铁路一开,似乎没有一二十年前的繁华热闹了.尤其要使旅客感到萧条的,却是桐君山脚下的那一队花船的失去了踪影.说起桐君山,却是桐庐县的一个接近城市的灵山胜地,山虽不高,但因有仙,自然是灵了.以形势来论,这桐君山,也的确是可以产生出许多口音生硬,别具风韵的桐严嫂来的生龙活脉.地处在桐溪东岸,正当桐溪和富春江合流之所,依依一水,西岸便瞰视着桐庐县市的人家烟树.南面对江,便是十里长洲;唐诗人方干的故居,就在这十里桐洲九里花的花圈深处.向西越过桐庐县城,更遥遥对着一排高低不定的青峦,这就是富春山的山子山孙了.东北面山下,是一片桑麻沃地,有一条长蛇似 的 官道,隐而复现,出没盘曲在桃花杨柳洋槐榆树的中间,绕过一支小岭,便是富阳县的境界,大约去程明道的墓地程坟,总也不过一二十里地的间隔.我的去拜谒桐君,瞻仰道观,就在那一天到桐庐的晚上,是谈云微月,正在作雨的时候.
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的只是些灰白的云,云层缺处,原也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但看起来最饶风趣的,却仍是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那半规月影.这时候江面上似乎起了风,云脚的迁移,更来得迅速了.而低头向江心一看,几多散乱着的船里的灯光,也忽阴忽灭地变换了一变换位置.
——《钓台的春昼》
几日西北风一刮,天上的鳞云,都被吹扫到东海里去了.太阳虽则消失了几分热力,但一碧的长天,却开大了笑口.富春江两样的乌桕树、槭树,枫树,振脱了许多病叶,显出了更疏匀更红艳的秋社后的浓妆;稻田割起了之后的那一种和平的气象,那一种洁净沈寂,欢欣干燥的农村气象,就是立在县城这面的江上,远远望去,也感觉得出来.那一条流绕在县城东南的大江哩,虽因无潮而杀了水势,比起春夏时候的水量来,要浅到丈把高的高度,但水色却澄清了,澄清得可以照见浮在水面上的鸭嘴的斑纹.从上江开下来的运货船只,这时候特别的多,风帆也格外的饱;狭长的白点,水面上一条,水底下一条,似飞云也似白象,以青红的山,深蓝的天和水做了背景,悠闲地无声地在江面上滑走.水边上在那里看船行,摸鱼虾,采被水冲洗得很光洁的白石,挖泥沙造城池的小孩们,都拖着了小小的影子,在这一个午饭之前的几刻钟里,鼓动他们的四肢,竭尽他们的气力.
——《自传之一:悲剧的出生》
陶然亭的听差来摇我醒来的时候;西窗上已经射满了红色的残阳.我洗了洗手脸,喝了二碗清茶,从东面的台阶上下来,看见陶然亭的黑影,已经越过了东边的道路,遮满了一大块道路东面的芦花水地.往北走去,只见前后左右,尽是茫茫一片的白色芦花.
西北抱冰堂一角,扩张着阴影,西侧面的高处,满挂了夕阳的最后的余光,在那里催促农民的息作.穿过了香冢鹦鹉冢的土堆的东面,在一条浅水和墓地的中间,我远远认出了G 君的侧面朝着斜阳的影子.从芦花铺满的野路上将走近G 君背后的时候,我忽而气也吐不来,向西边的瞪目呆住了.这样伟大的,这样迷人的落日的远景,我却从来没有看见过.太阳离山,大约不过盈尺的光景,点点的遥山,淡得比初春的嫩草,还要虚无缥渺.监狱里的一架高亭,突出在许多有谐调的树林的枝干高头.芦根的浅水,满浮着芦花的绒穗,也不象积绒,也不象银河.芦萍开处,忽映出一道细狭而金赤的阳光,高冲牛斗.同是在这返光里
飞坠的几簇芦绒,半边是红,半边是白.我向西呆看了几分钟,又回头向东北三面环眺了几分钟,忽而把什么都忘掉了,连我自家的身体都忘掉了.
——《小春天气》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故都的秋》
都是郁达夫的散文

完美散文(六)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线索是什么?

《荷塘月色》两条行文线索(感情和行踪),一正一副相辅相成地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作为抒情散文,感情线索居其正.从“颇不宁静”的心情,到观赏荷香时的恬淡的心境;再由恬淡的心境,到泛起思乡感情的涟漪,如淙淙流水,巧妙地隐伏在美妙的荷香月色之中,那真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行踪的线索为其副.从“坐着乘凉”、“带上门出去”到“背着手踱着”,再从“背着手踱着”到作者归家,随着空间位置的转移,作者的足迹所到、目光所及,再现了月下荷塘的迷离的美妙的景色.文章结尾两条线索合一:感情线索到“猛一抬头”戛然而止;作者的行踪线索到“轻轻地敲门进去”归宿.

本文来源:http://www.jljhlq.com/z53852/